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字的拆解——楚人臂力能举鼎, 骁勇而善射

(2015-10-04 06:08:00)
标签:

文化

熊字的拆解:
1.厶部
厷 与去字旁。厷,古肱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三】【又部】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古文厷,臂膀有力气也。
2.单匕字是匕首的意思。
二匕部在古代是 在冬眠时存储于体内的脂肪,是强壮之意。
牝pìn〈名〉(形声。从牛,匕(bǐ)声。匕加一个牛字,左边是个“牛”,右边的“匕”是个雌性符号。凡是表示母羊、母猪、母马、母鹿的字都有这个雌性符号。如:利牝马之贞。——《易·坤》牝常以静胜牡。——《老子》是一种生命力强盛的意思。


3.  月部表示要亲身实践,以身作则,以己正人。代表你无法只用命令方式,让别人来助你成功,而是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那时就会像众星拱月一般,闪耀著灿烂的光芒。 

4.三点水表示水部

四点表示火。如果从象形文字来看,四点底与这个熊字没有关系的。四点底只是表示祭祀祝融的意思。


   许慎在将篆字向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偏旁两点为“冰”、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的规则,如“熊”、“熙”、“然”、“热”等字在篆体中均是“火”字底。而“灾”、“灵”等汉字和“熊”、“熙”、“然”、“热”等汉字因不在同一个“六书”规则范围内,因此保留了火字底,也因改成四点火字底的话反而不利于汉字的对称与美观。然而有意思的是,“杰”字并不是火字底,它的繁体字是“杰”,是在近代繁体改简体的时候被“莫名的”改成了“杰”。

但“嬴”字在“金文”中并非现在这个样子,而是一个“能”字加上一个表示“女”的偏旁,或者说是“能”字与“女”字的组合变体。

    楚国吸收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铸造出长剑。楚国不但拥有射术精湛的高手,而且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 

楚人善射,历代不乏高手。百步穿杨,楚人善射,久负盛名。


有弧楚琴氏,教羿亶、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

   於是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之鄙人,尝步於射术,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愿子一二其辞。”音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见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於是神农皇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黄帝之后,有弧。弧者,生於之荆山,生不见母,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於羿,羿传逄蒙,逄蒙传於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琴氏传之三侯,所谓句亶、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也。自之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自灵王之后,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臣前人受之於,五世於臣矣。臣虽不明其道,惟王试之。”越王曰:“弩之状何法焉?”陈音曰:“郭为方城,守臣子也;教为人君,命所起也;牙为执法,守吏卒也;牛为中将,主内裹也;关为守御,检去止也;锜为侍从,听人主也;臂为道路,通所使也;弓为将军,主重负也;弦为军师,御战士也;矢为飞客,主教使也;金为穿敌,往不止也;卫为副使,正道里也;又为受教,知可否也;缥为都尉,执左右也。敌为百死,不得骇也,鸟不及飞,兽不暇走,弩之所向,无不死也,臣之愚劣,道悉如此。”越王曰:“愿闻正射之道。”音曰:“臣闻正射之道,道众而微。古之圣人射,弩未发而前名其所中。臣未能如古之圣人,请悉其要。夫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卵,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一身异教,岂况雄雌?此正射持弩之道也。”“愿闻望敌仪表,投分飞矢之道。”音曰:“夫射之道,从分望敌,合以参连。弩有斗石,矢有轻重,石取一两,其数乃平,远近高下,求之铢分。道要在斯,无有遗言。”越王曰:“善。尽子之道,愿子悉以教吾国人。”音曰:“道出於天,事在於人,人之所习,无有不神。”於是乃使陈音教士习射於北郊之外,三月,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陈音死,越王伤之,葬於国西,号其葬所曰陈音山。


秦国 秦武王逞强举鼎,而被鼎砸的半死”
楚霸王项羽举鼎轻而易举。 
秦军占领宜阳后,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去观赏九鼎。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嬴荡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 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嬴荡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嬴荡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在地上。嬴荡这个人大概比较好面子,又喜欢显摆,不甘落于人后,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是个好人啊!上前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嬴荡固执不听,卸下锦袍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嬴荡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 这个就叫做忠言逆耳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任鄙见武王嬴荡生气了,不敢再劝。嬴荡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 还是想较个高低)。于是,嬴荡深吸一口气,使出吃奶的力气,喝声:“起!”。 鼎真的被举起了半尺....他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 嬴荡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他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到了晚上,嬴荡同学就咽气了。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580/sign=b721d30b564e9258a63486e6ac82d1d1/8d71c23d70cf3bc7213ff683d100baa1cd112a1e.jpg骁勇而善射" TITLE="熊字的拆解——楚人臂力能举鼎, 骁勇而善射" />

子胥举鼎

想称霸的秦王有一天想出了一个主意:邀请各国诸侯,各带宝物来临潼山斗宝,斗赢了的,便拜为王;斗输了的,就要称臣。消息传到楚国,楚平王一听,非常郁闷,忙召集群臣商议,但议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件令人称心的宝物来。那时的伍子胥还是个黄毛小儿,却闯进宫献宝……到了比赛那天,秦王居上,各国君臣分坐两旁,斗宝就开始。各国尽显所能,都拿出最新奇的玩意儿来,有金毛雕;有玉龙杯;还有醒酒毯、水火衣、夜明珠等等……秦王这时轻蔑地一笑,说:“你们的这些所谓宝贝,有什么稀奇的?”说着指着一根蜡烛又说:“你们看哪,这是‘万年烛’,能点一万年。”又叫人把蜡烛拿到殿外,殿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只见这根蜡烛的火焰,却不灭。大家知道秦王在耍赖,但也没法,却听得殿下一人大叫一声,声如洪钟,震得大殿上摆放的鼎都嗡嗡地响:“在下伍员,是楚王的臣子。今日特来斗宝的。”秦王说:“既然有宝,赶快拿出来看看。”只见伍子胥大笑说:“难道我不是宝吗?”说着深吸一口凉气,走到离“万年烛”一丈开外的地方,“扑——”地把所谓的“万年烛”一下子给吹灭了。接着,他还把一个千斤大鼎举过头顶,吓得旁人目瞪口呆,使秦王不敢再造次……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580/sign=5bfcc34e728b4710ce2ffdc4f3cfc3b2/7d53df0735fae6cd9ad4900e0fb30f2443a70ff1.jpg骁勇而善射" TITLE="熊字的拆解——楚人臂力能举鼎, 骁勇而善射" />

霸王举鼎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里写道:“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一年一度的宿迁庙会,热闹非凡。集市上车马络绎不绝,赶会者川流不息。
接近中午时分,从集市东边走来两个人,一老一少。老者五十多岁,举止从容,眉宇之间却流露出一股英武之气,显见此人出身高贵。那青年人近二十岁,面色微黑,目光如电,身高八尺,虎背熊腰,身佩宝剑,威武挺拔。明人一看便知,此人身手非凡。
      
      武士见此暴跳如雷、咆哮道:“什么配不配的?快将你那破剑拿过来。大爷们可不是好惹的!”说着便回头向同伴中一个彪形大汉说:“桓楚,上去亮一手给这小子看看。”
      那个彪形大汉大踏步走到庙前的石阶前,用双手端住一个石鼓,左右摇晃了一下,掂了掂分量,然后吐口气说声:“嗨!”石鼓应声而起,一下子被举过头顶。但脚步有些不稳,一个趔趄,眼看身子要倒,便赶紧将那重约百余斤的石鼓奋力往青年身边掷来。轰的一声响,地上砸了一个坑,尘土飞扬。围观者有的喝彩叫好,为伙伴助威;有的倒吸寒气,摇头责备。那青年倏地转过身子,拔出剑来,空中闪过一道寒光。只听咣啷一声,众人定睛看时,剑已入鞘,地上的石鼓却已整整齐齐地中分为二。这一手将大家给镇住了。出剑之快,可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再说,那把剑能将石鼓一分为二,肯定是把好剑,说不定还是名剑呢!
      众人面面相觑,十分尴尬。只有那彪形大汉是个楞头青,仍是不服气,咕哝道:“剑到是口好剑,可人呢?举铜鼎可得凭真功夫,有种的敢举一下铜鼎吗?”
      那青年瞧了下老者的脸色,像是征询意见。老者脸色微沉,下颏点了一下,示意他显点颜色给这伙人看看。于是,那青年沉稳地跨着大步向庙前走去,来到铜鼎边稳住身子,沉肩下腰,手执鼎足,轻松地将鼎举过头顶。这鼎号称千斤,少说也有六、七百斤,那青年竟举鼎在广场上绕行了一圈,面不红,气不喘,稳稳地放回原处,然后走到武士面前,沉声问道:“你看怎么样?”那武士哪见过这阵势?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连裤裆都尿湿了,双膝一软,连声求道:“公子恕罪!公子恕罪!小人有眼无珠,不识大英雄。小人愿意率弟兄们听候公子差遣,水里走,火里行,决不敢有半点怠慢!”
另有几位同伙见此情景,也都跟着跪在地上,齐说愿奉公子为首,听候差遣。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这一老一少是谁?老者名叫项梁,少者乃项羽。项羽举鼎收桓楚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楚熊渠夜射入石。

   前面说到楚国的青铜器制造工艺非常精湛,它还拥有湘、鄂、赣、皖等地丰富的铜矿。铜是国力的象征,因为青铜器除了制造礼器、乐器和少量的农工用具外,主要的作用是制造兵器。在放鹰台西周遗址中曾发现青铜制的箭镞。精湛的工艺、丰富的矿藏,必然孕育精良的兵器,精良的兵器必然造就能征善战的精兵良将。楚人善射在当时是很有名的。相传开拓“江上楚蛮之地”的熊渠颇有胆气、勇力,非常善射。《史记·龟策列传》:“羿名,善射,不如雄(原文如此,疑为“熊”字之误)渠。”一次,熊渠夜行,看见一块大石头,在夜色朦胧中,以为是一只趴着的大老虎,忙弯弓射出一箭。天明一看,竟然连箭尾的羽毛也射进石头里去了。伍子婿逃到吴国时,曾派楚人专门教吴人射箭。养由基就是楚国有名的神箭手。当时平原作战仍是车兵与徒兵混编,神箭手具有远距离作战的优势,能收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效果,避免人员过多的伤亡和损失。在今天东湖的磨山东北岸对面,有一小洲,是古清河桥和鼓架山。据传在楚庄王平定令尹斗越椒的叛乱中,养由基曾在此“一箭定乾坤”。

令尹掌管军民大政,地位仅次于楚王,是楚国最重要的官职。斗越椒是先楚君若敖的后裔,是楚成王时著名的廉吏——令尹斗谷於菟的侄子。若敖氏姓斗,若敖娶郧国之女为妻生斗伯比,斗伯比为若敖的庶子,随母亲生活在郧国。斗伯比在荒地与郧国女野合生下一子,被其母命人抛弃荒野。一天,郧国公打猎时,发现一只老虎正在喂一个婴儿,大为惊奇,于是将婴儿抱回宫中,取名“斗谷於菟”。若敖氏有巴人的血统,楚地的巴人称老虎为“於菟”。斗谷於菟就是后来成为楚成王令尹的子文。他廉洁奉公,;一心辅助成王,常常面有饥色,是楚国著名的廉吏,为楚国的兴起做出过重大贡献,居楚国“四大令尹”之首。若敖氏(即斗氏)家族也因而权倾一时。斗越椒就是斗谷於菟的侄子,后来也成为楚庄王的令尹。

  若敖氏有巴人的血统,能征善战,为历代楚王出生人死,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若敖氏被称为是楚要的战神。然而,“功高盖主”是国君所忌讳的。楚国贵族势-力的强大必然危及到楚国的王权,贵族与王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必然引发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战。公元前605年,令尹斗越椒带领若敖氏家族终于谋反,企图杀死楚庄王,取而代之。

楚庄王与斗越椒的决战在所难免。双方大军在今东湖磨山东北岸的古清河桥和鼓架山附近对垒。文献对楚庄王平息斗越椒叛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其——是:斗越椒出身楚国战神之家,能战善射。他连射两箭,均击中了楚庄王战车的丁宁和车盖,王师大惊,停止了攻击。楚庄王不愧为君王风范,他镇定自若,转身大声告诉将士们:“先王得到的三支神箭,只被斗越椒偷去二支。斗越椒已经射了二支,再没有利箭可发了,大家不要害怕!”王师一听,士气大振,奋勇追击,一举打败了斗越椒。

另一种说法是:王师中有一个“小校”,名叫养由基,精于射艺,人称“神箭养叔”。他自请于楚庄王,愿意与斗越椒隔河对射,以决高下。楚庄王为减少人员伤亡,同意了。于是养由基站在河口向对岸大声喊道:“河太宽了,箭飞不过去。听说令尹善射,我愿意与您一比高低,以决胜负。大家各自立于桥堵之上,各射三箭,死生听天由命!”斗越椒问:“你是什么人?”养由基答道:“我是乐将军部下的小将养由基。”斗越椒一听不过是一个小校,态度十分蛮横地说:“你要与我比箭,必须让我先射三箭。”养由基答道:“莫说是三箭,就是射一百箭,我也不怕。我若躲闪就不算好汉!”于是双方都喝住自己的部队,各自立于桥堵之南北。斗越椒先射,他恨不得一下射死养由基。他拉弓展臂,“嗖”地射出一箭;只见对岸的养由基不慌不忙,用弓梢一拨,“扑通”一声,那箭早已落在水中。他口中还不停地催促道:“快射!快射!”斗越椒又将第二支箭搭上了弓弦。这一回瞄得很认真,他凝神屏气,“嗖”地发出第二箭。养由基眼见对方的箭飞来,将身子往下一蹲,那支箭“嗖”地从头上飞过。斗越椒叫道:“你说好不躲闪的,怎么也蹲身躲箭?真不是大丈夫!”养由基答道:“你还剩一箭,这回我不躲闪,你如果这一箭还射不中,就该由我来射了。”斗越椒想:“如果他不躲闪,这一箭我肯定能射得中。”于是取出第三支箭,稳稳当当地射出去,并大叫“中了!”只见养由基两脚站定,一动不动,箭到之时,突然张开大口,刚好把箭镞咬住。楚王师立刻欢呼起来。对岸的斗越椒看见自己三箭都射不中养由基,心中已经有点发慌。只是自己身为一军之帅、一国之令尹,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好失信反悔,于是叫道:‘好,让你也射三箭,如果你也射不中,就再该我来射。”养由基笑道:“如果要三箭才能射中你,那我就不是神箭手。我只需一箭,保管叫你命丧我手!”斗越椒说:“你口出狂言,看你有什么本事?好,由你射来。”心里却想:“哪能一箭就射得中的?如果他一箭射不中,我就喝住他。”斗越椒心里发慌,但仍大着胆子站在那里等着养由基射,他不知道养由基的箭百发百中。只

见养由基取箭在手,大喊一声:“令尹看箭!”却是虚拉弓弦,并不曾真的放箭。斗越椒听见弓弦一响,以为是箭来,忙把身子往左一闪。养由基笑道:“箭还在我手上,还不曾上弓。说好‘躲闪的不算好汉’,你怎么又躲呢?”斗越椒反讥道:“怕人躲闪的,也不算是神箭手!”养由基“嘣”的一声又一次虚拉弓弦,斗越椒又往右一闪,养由基乘他躲闪之际,“嗖”地放出一箭,斗越椒不知箭到,躲闪不及,不偏不倚,正射个正着。斗越椒倒地而亡。若敖氏的叛军群龙无首,楚庄王的大军乘势追击,一举击溃了叛军,平息了叛乱。鼓架山就是因为楚庄王曾在此擂鼓助威而得名。

养由基不愧为神箭手,而且有勇有谋。在他与斗越椒的比射中,他的高声催射、他的轻松躲闪、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使身经百战、久负盛名的斗越椒迷了心志、乱了方寸。果然斗越椒中计,三箭不中已心绪大乱,却强装镇定。养由基再虚拉弓弦,迷惑其判断,虚虚实实,兵不厌诈,最后一箭中的。这不仅是一场武力的角逐,更是一场心智的决斗。养由基以高超的技艺和良好的心态,掌握了整个比射过程的主动权,最后取得了胜利,一举成名。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继位。这时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公元前575年,晋楚在河南爆发了鄢陵之战。战争刚刚开始,晋将吕射中了共王的眼睛,楚共王不顾疼痛,立即召来神箭手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吕。养由基只用一箭就射中了吕的颈项,吕伏弓套而死。

    在一次楚国与别国开战前的热身比武中,养由基还获得了“百步穿杨”的美名。那一天,楚将潘党在营中练箭,三矢连中箭靶的红心,一旁的士兵们看了都高声叫好。正好养由基从旁边经过,大家忙喊道:“神箭手来了!”潘党听了很不服:“我的箭为什么比不上养叔?”养由基说:“你只能射中红心,不足为奇。我的箭能百步穿杨!”众将忙问:“什么叫百步穿杨?”养由基说:“你们把杨树的一片叶子涂上颜色,我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它,并正穿此叶的中心,所以叫百步穿杨。”众将大喜道:“这里就有杨树,我们今天就见识见识养叔的‘百步穿杨’。”于是有人取墨涂黑一片杨树叶,养由基在百步之外射出一箭,奇怪,并不见箭落下。众将忙跑过去一看,原来箭被杨树枝给挂住了,其箭镞正中叶心。潘党仍是不服:“这一箭说不定是偶然射中的。照我看,应在杨树上不『弋地方选三片叶子,依次涂上颜色,并标明一、二、三,再在你的箭上也标明一、二、三,你必须用第一支箭射中第一片叶子,第二支箭射中第二片叶子,第三支箭射中第三片叶子,那才算是高手。”养由基说:“这恐怕很难,不过我试试看。”养由基拉弓放箭,“嗖嗖嗖”三箭飞过,竟然依次射中,不差毫厘。众将都欢呼道:“养叔真是神人啊!”潘党也在一旁暗暗称奇,但心中还是不服:“养叔的箭射得真是很准,但是杀人还要靠力量取胜。我的箭能贯穿数层坚甲。”众将叫道:“让我们看看。”于是潘党叫士兵们脱下铠—甲,叠至七层,悬挂起来当作箭靶。他也退至百步之外挽起黑雕弓,拈着狼牙箭,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瞄得端端正正,将箭用力射出,只听“扑”的一声,只见箭上,不见箭落。众人上前一看,都齐声喝彩:‘奸箭!好箭!”原来弓劲力深,这支箭穿透了七层坚甲,如钉钉物,穿得牢牢的,摇都摇不动。潘党得意洋洋,叫军士们将层甲连箭取下,准备到营中去炫耀。养由基这时说:“且慢,让我来试射一箭。”大家说:“好,让我们也看看养叔的神力。”养由基拈弓在丰,欲射又止。大家问:“养叔怎么不射啦?”养由基说:“只照原样在七层铠甲上穿个孔,没什么稀罕的,我有一个送箭的方法。”说完,搭上箭,“嗖”的一声射出去,刚好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将潘党先射的那一支箭顶了出去,而养由基这支箭依旧穿于层甲的孔内。众将看了,都惊得目瞪口呆。潘党这才心服口服,叹道:“养叔真是神箭手,我甘拜下风!”

    养由基作为楚国的神箭手,闻名遐迩。但养由基成名于平斗越椒叛乱,成名于东湖边。今天在东湖磨山清河桥边,人们竖立了一座养由基的铜像。只见他张弓展臂,觑视着河对岸,搭箭欲射。昔日英雄凝眸处,今日杨柳垂湖堤。英雄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东湖边。

    春秋战国时期,东湖这片土地属于楚国的范围,它的历史与楚国的历史息息相关。楚文化圈傲然独立于传统的周文化圈之外,楚国被视为异国,好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外国”一样。中原各诸侯国的亡命公子王孙和大臣,多以楚国为其避难之所。大名鼎鼎的“周公”曾“奔楚”,晋国公子重耳曾逃楚,还引出一段“退避三舍”的故事……他们都受到楚王的礼遇,因为楚王敢于僭越,敢于“我自尊耳”,所以对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缉捕命令可以不屑一顾。

周代的湖北,植被比现代密,水域广,水位低,气候则西周比现代冷,东周比现代暖,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盛产丝、麻,山中多漆,泽中多鹿,水中多珠。人们常称的“云梦”、“江南之梦”的“梦”,就是楚国的方言,指草泽。实际上不光是草泽,还有平原、丘陵、丛林、湖泊。“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楚国与中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给了楚人特别的灵气,孕育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楚文化。二准楚有材,楚材晋用,楚材秦用,楚材吴用……比比皆是。楚国多水,楚国多湖,且水域宽广。“楚水清若空”,浩淼无垠的湖水,更易引起人们无边的遐思和无限的忧情。许多人都选择楚国为归隐之所,如庄子和惠施。历代诗人诗中常见的“楚天”、“楚空”、“楚水”,完全是指一种空灵、与世俗不相容的另一番氛围和意境。楚地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正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诞生了楚文化这只瑰丽的凤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它腾空飞去所留下的吉光片羽,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东湖就是其中亮点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