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贝聿铭之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景观&建筑&室内&城市规划 |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设计者:贝聿铭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4561_000.jpg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0909_000.jpg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897771_000.jpg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1774_000.jpg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3668_000.jpg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2779_000.jpg
1978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动馆的开放,标志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这座建筑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赏,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贝聿铭的初衷是想设计一个大家都愿意光顾的场所。他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5944_000.jpg
贝聿铭:
我认为他们过去并不真正关心艺术馆的客流量,只要是一个可以收藏和展示艺术品的场馆就行了,我想他们也许满足于此。所以说,这个内庭就是为今天这样聚集于此的大量游客而修建的,这样大家就可以同时来欣赏艺术品了,看到这么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浏览,看到他们那么高兴,真是让我感觉到建筑艺术确实能在公众教育方面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6971_000.jpg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7981_000.jpg
那时太空博物馆也在修建中,我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年轻人吸引到这里来,因为太空博物馆里有登月舱,和所有老式飞机的展览。因而与国家艺术馆形成了激烈的竞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人们吸引到这里来呢?怎样才能让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到这儿,在这里尽情享受呢?这个艺术馆做到了这些。当我看到众多的学生来到这里时,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我真是觉得太高兴了。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8969_000.jpg
布朗:
我非常喜欢的,也是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一点,就是这幢建筑与约翰•拉塞尔•波普设计的西馆之间,以中轴线为基准的精妙的对称关系,对我而言,这种天才的设计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就是,当你走出西馆的时候,你一下就能看到整个等腰三角形建筑,严格按照轴线对称的左右两侧的塔楼,而第三座塔楼的一个锐角正好就处于这些玻璃门所在的轴线上,甚至连大理石通道也能体现出这一点。而如何衔接两馆之间的空间,则成了另一个真正的挑战。我记得当时贝聿铭提议铺一条\"石子地毯\",让它一直延伸到马路上,这样当汽车开过时,人们会感受到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路面,他们也就会知道自己正处在两馆之间的轴线上。我也记得我的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卡特,小心点,如果你想给国家艺术馆加一些建筑,千万注意不要让它看上去像生了一个……一个小孩子。贝聿铭成功的解决了它。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629720_000.jpg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797855_000.jpg
我想做出这种非常非常尖锐的角度,我认为这种干练的线条是整个设计精神的体现,任何形式的钝化,都会减损这种气势。不过工人们拒绝这种做法,他们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因为这样会让石头碎裂,那时候您就会后悔的。他们建议我切到这里,留一个比较平整的切面。虽然这会让那种极度的气势有所减损,但却可以防止石块碎裂。我对他们说,这些我都清楚,但是我准备冒一次险,呵呵!有时候就是这样,你知道应该对自己说:”不,不能这样做。”但你还是想试一试,后来他们就说:“那好吧,但出了问题由你负责。”所以每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都会担心会不会有什么东西掉下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人们喜欢这种设计,因为他们显然经常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它,这个锐角能如此吸引人们的注意,是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798625_000.jpg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799651_000.jpg
http://eimgn.jiatx.com/news/2008_09/22/shejishi/1222062801056_000.jpg
之所以能在这么大的一个空间里最大程度的创造出空间的趣味,我想,三角形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天桥和通道使得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自由出入,而这种趣味性是矩形的设计所无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