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一数学建模比赛论文

(2007-11-04 22:08:20)
标签:

校园生活

分类: 我的论文
 

 

 喝饮料中的数学问题

 


                 人大附中   高一13班  滑冰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大家一定有儿时喝那种“退瓶型”汽水饮料的经历吧。喝完了凉爽的汽水还能用空瓶换汽水继续喝,那简直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种享受。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这道小学时的奥林匹克数学题你应该见到过:

现有10瓶汽水,每三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新的汽水。问总共能喝到多少瓶汽水呢?

我曾经问过不少人这道题,他们给的结果通常都是14瓶(先喝10瓶,用9空瓶换来3整瓶,喝3瓶,还有3+1=4个空瓶。然后用3个空瓶再换一整瓶,喝掉。最后剩下2个空瓶。共10+3+1=14瓶)

当我提示他们剩下的两个空瓶仍然能够利用的时候,有些聪明人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借来一个空瓶,连同那剩下的两个空瓶一起,换一整瓶,喝后把这个空瓶子还给人家。共喝了15瓶。

这就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最近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它能不能被深入地推广一下呢?

于是我就开始了对这个论文题目的思考与研究。

 

 

二.建立数学模型

    我列出了原有饮料瓶数和实际能喝到的瓶数的一些数据:

原有饮料瓶数X

实际能喝到的瓶数

1

1

2

3

3

4

4

6

5

7

6

9

7

10

8

12

9

13

10

15

 

注意观察:3、4  /  6、7  /  9、10  /  12、13

发现什么了吗?根据不完全归纳的情况,我得到这样一条重要的线索:当原有偶数瓶饮料时,实际能喝到原来3/2倍瓶数的饮料。                                                     若原有奇数瓶,则实际喝到原来3/2倍瓶数取整的饮料。

    但这只是不完全归纳,如何从正面直接推导呢?

 

三.数学模型的分析与问题的解决

又经过我细致的观察,发现:只要是每有两个空瓶,都可以运用文章开头那种“借瓶子”的方法再喝一瓶饮料。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我可以这样处理那些剩余的空瓶:分为两个两个一组,每一组等于一瓶“没有瓶”的汽水(只可以喝,但不能得到空瓶)。这样就可以正面对待问题了。

 

当原有瓶数X为偶数时:先喝掉X瓶,然后把空瓶分为X/2个组,正好分完。每组又是一瓶。共喝掉X + X/2 = 3/2 X瓶。

当原有瓶数X为奇数时:先喝掉X瓶,然后把空瓶分为(X—1)/2个组,还剩一个空瓶,浪费掉。共喝X +(X—1)/2= 3/2X-1/2瓶。其实和3/2 X取整之后结果是一样的。

这正验证了上文中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通过这种思想,我们能不能进一步再推广呢?如果是4个、5个或更多空瓶换一瓶饮料,又会怎么样呢?

                                                四.数学模型的进一步推广

 

现有X瓶汽水,每Y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新的汽水。问总共能喝到多少瓶汽水呢?

 

由上文的推导过程来看,如果是Y个空瓶可以换一瓶饮料,那么每拥有(Y—1)个空瓶,就可以用借瓶子法得到一瓶饮料。所以当喝完X瓶饮料得到X个空瓶之后,又能喝到 [ X/(Y—1)] 瓶饮料。总共就是 [ X + X /(Y—1)] 瓶饮料。整理该式子,就得到了最后的结论:可以喝到 [ XY /(Y—1)] 瓶饮料。     

 

 

 

 

五.论文总结:

    问题:现有X瓶饮料,每Y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新的饮料。问总共能喝到多少瓶饮料呢?

答:总共可以喝到 [ XY /(Y—1)] 瓶饮料。

 

 

 

附. 论文写作后记: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在一次通宵火车上偶然想到的。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我给我父亲出了文章开始时那样的一道问题,却引发了我们长时间的讨论。这种题目类型不止用于换饮料当中。啤酒、酱油、醋……生活中的这类问题并不少见。而细致地进行处理,周密地进行思考,就可以从容地应对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最小的开支,取得最大的效果”,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