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

(2009-03-04 22:18:29)
标签:

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方法

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

瑞士

教育

分类: 学术研究
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6〕和《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7〕

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是近代瑞士教育家,他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有具体的阐述。《林哈德与葛笃德》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是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革新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艺术表现。书中的主人公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虚构的一个理想人物,裴斯泰洛齐正是通过葛笃德的言行来体现自己的教育主张。比如:葛笃德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小说中还多次提到葛笃德在家教育中所采用的教材及教育方法简单、实用,她所做的一切是任何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都能做到的。这正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产生的起点及诱因。当然,当时的瑞士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如:等级性过于森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而葛笃德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采取的教育方法明显地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以致于小说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在参观葛笃德家时情不自禁地说:“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这位大嫂已经实行了,并且完成得很出色。我们追求的理想中的学校,其实就是在她的屋子里啦。”裴斯泰洛齐认为新教育与理想学校最重要的标志是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把综合技术教育加上职业教育之内。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儿童时,教育者对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的本性一样。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当像当时的学校那样,去压抑新一代的自然发展,而应当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把足以阻碍它或使它偏离正确方向的障碍和影响加以消除。作者非常生动地表达了教育与儿童发展应有的相互关系: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本性)上建立自己的大厦(形成人),它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结合,不可动摇地屹立在它的上面,才能达到它的既定目的。他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反对压抑儿童天性,但他也认识到儿童天性中也有不好的方面,容易形成许多恶习,因此要加以引导、制约。如果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通过实践经验而写出来的一部分,而他的另一部著作《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则是他教育理论上总结的成果。裴斯泰洛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本书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试图从“心里化”的角度来阐述他的教育方法。在裴斯泰洛齐的定义下,“教育心理化”主要是指借自然的力量,在了解人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我们的心智由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感觉印象。”

在这两部书里,仅管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裴斯泰洛齐强调要重视学习者的天性,并要教他们以实用的技能,但是他仍然是以教育者为主的客观取向,特别是在《葛哈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更是把教育的方法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采用“教学心理化”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这仍然是把教育者放在主导地位上,把教育的任务放在教师身上。这也是裴斯泰洛齐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它是在一定的道理的。

(七)、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8〕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riedrichWilhelmAugustFroebel,1782-1852年),著有《人的教育》一书,其中阐述了关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理论,福禄贝尔被誉为幼稚园之父,他创立了“园丁幼苗论”。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一样,是上帝的创造,应当服从于一条永恒的法则。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是展现的本质,也就是展现它们的上帝精神。人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推动人有意义地和完善地展现上帝的精神,达到内部和外部的统一,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人身上所具有的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才能得到发展和表现。

福禄贝尔认为,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具有与宇宙万物一样的发展进程和规律,服从同一条法则。人的力量、天赋及其发展方向、四肢和感官的活动,是按照它们本身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次序发展的。因此,对于人来说,重视自然和观察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人的教育必须是适应自然的。从儿童刚出生时,就必须按照儿童的本性去理解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和全面地运用他们的能力,而不能违反他们的本性把成人的形式和使命强加于他们,例如:园丁在修剪葡萄藤时,如果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葡萄树的话,那么不管园丁的意图是多么的良好,葡萄藤就要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减,至少它的养分和结果的能力会被破坏。所以,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会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毁减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福禄贝尔还指出,适应自然的教育还必须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仅管在每个人身上包含着并体现着整个人性,但它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得到表现和塑造。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最独特和最个人地表现了自己,那么作为上帝儿女和人类成员的人也已经表现了上帝和人的全部本质。因此,从儿童刚出生时,就不能把他们当作一个模拟出来的,没有个性的复制品,当作某一先辈模样的铸模。

由此可见,福禄贝尔和卢梭的观点一样,都强调学习者的自然属性,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展取向,竭力主张要尊重学习者的天性,而排斥教育者,是把学习者放在主导地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