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
(2009-03-04 22:18:29)
标签:
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方法教育理论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 |
分类: 学术研究 |
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儿童时,教育者对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的本性一样。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当像当时的学校那样,去压抑新一代的自然发展,而应当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把足以阻碍它或使它偏离正确方向的障碍和影响加以消除。作者非常生动地表达了教育与儿童发展应有的相互关系: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本性)上建立自己的大厦(形成人),它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结合,不可动摇地屹立在它的上面,才能达到它的既定目的。他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反对压抑儿童天性,但他也认识到儿童天性中也有不好的方面,容易形成许多恶习,因此要加以引导、制约。如果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通过实践经验而写出来的一部分,而他的另一部著作《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则是他教育理论上总结的成果。裴斯泰洛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本书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试图从“心里化”的角度来阐述他的教育方法。在裴斯泰洛齐的定义下,“教育心理化”主要是指借自然的力量,在了解人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我们的心智由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感觉印象。”
在这两部书里,仅管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裴斯泰洛齐强调要重视学习者的天性,并要教他们以实用的技能,但是他仍然是以教育者为主的客观取向,特别是在《葛哈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更是把教育的方法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采用“教学心理化”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这仍然是把教育者放在主导地位上,把教育的任务放在教师身上。这也是裴斯泰洛齐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它是在一定的道理的。
(七)、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8〕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riedrichWilhelmAugustFr
福禄贝尔认为,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具有与宇宙万物一样的发展进程和规律,服从同一条法则。人的力量、天赋及其发展方向、四肢和感官的活动,是按照它们本身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次序发展的。因此,对于人来说,重视自然和观察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人的教育必须是适应自然的。从儿童刚出生时,就必须按照儿童的本性去理解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和全面地运用他们的能力,而不能违反他们的本性把成人的形式和使命强加于他们,例如:园丁在修剪葡萄藤时,如果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葡萄树的话,那么不管园丁的意图是多么的良好,葡萄藤就要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减,至少它的养分和结果的能力会被破坏。所以,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会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毁减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福禄贝尔还指出,适应自然的教育还必须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仅管在每个人身上包含着并体现着整个人性,但它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得到表现和塑造。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最独特和最个人地表现了自己,那么作为上帝儿女和人类成员的人也已经表现了上帝和人的全部本质。因此,从儿童刚出生时,就不能把他们当作一个模拟出来的,没有个性的复制品,当作某一先辈模样的铸模。
由此可见,福禄贝尔和卢梭的观点一样,都强调学习者的自然属性,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展取向,竭力主张要尊重学习者的天性,而排斥教育者,是把学习者放在主导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