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人相还是相人无我?
标签:
我无人相佛经金刚经鼓山摩崖石刻文化 |
分类: 佛法无边 |
http://s12/middle/4a564f8fh7c2e858f773b&690
二00九年的最后一天,与朋友相约去鼓山。看到一摩崖石刻,我念“我无人相”,朋友大笑说:“是相人无我!”,于是争执不休。我拍下照片,说回去一定要查个究竟,呵呵,再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二0一0年的第一篇博文。
我坚持念“我无人相”,并说这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因为我早前曾略读过《金刚经》,脑海中还残留着“无我相、无人相”的一点影子,虽然当时并不明白“无相”的真正概念,甚至《金刚经》的原文也不记得了,但却总觉得这应该算是一种悟境,是老和尚悟道的一种感慨,所以坚持念“我无人相”。后来查下原文,《金刚经》中曾有多处与“人相”有关。《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和《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中各有一处,内容也完全一样:“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六品正信稀有分》中一处,“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则有多处,也是解释最为全面的地方:“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以上内容,再结合下《金刚经》的各种论疏,大概可以明白:《金刚经》的核心要义就是让人“破相见性”。它以为,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对心灵也只起到束缚牢笼的作用,因此必须打破。也就是通过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从而做成“真菩萨”。并且,《金刚经》也以为上述四相一个比一个难懂,一个比一个难破,构成了修行的四个层次。我相并不仅仅指我这个身体,而是指与我有关的各种东西,这就使我相;如果能从个人的立场进行超脱,即做到“无我相”,便能从别人的立场或者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会有同情心等等善根,这就是人相;从别人的立场(无人相)再超脱一步,从大众的角度、苍生的角度、人类的角度等更宏观地思考问题,也就会有大慈悲心,这就是众生相;从众生相中再超脱一步,看透了生死、悟透了时间、并能从世间万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是菩萨心肠了,也就是无寿者相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摩崖石刻读成“我无人相”并没有什么不可,意思就是:我已经破掉了我相、人相的牢笼,决定从佛教的第三个层次,为大众苍生谋福利了!当然这句话证明他还不是菩萨,但他确实有一定的境界了,这样的想法也确实值得刻在鼓山上。
那有没有“相人无我”这种说法呢?一查,还真有,有人说出自《大乘入楞伽经》。原文是“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此意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笔者搜索了其他的文献,发现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中也有此语,原文是“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唐译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一下恍然大悟,原来啊,此句仅仅是后人对经文的译注,正确的句读应该是“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再用白话文翻译一下,意思便是“经文说:自相、共相,别人没有,但是自己也要有”。呵呵,想到这里,笔者不禁大笑:想来佛经中也不会有“相人无我”的说法吧?记得当日在鼓山,笔者读“我无人相”曾惹人大笑。同行的友人涮我“到外面吃饭,没吃过的东西,要先看看别人怎么吃”,意思是让我“不懂的不要念”。呵呵,不知读到这里,朋友又会作何感想呢?没有其它意思,就像当时被涮一样,回涮下那位朋友而已,呵呵呵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