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问过痴迷于云南风光的一个年轻朋友“流淌的河水”,“你最喜欢云南哪里?”他回答:“大理,尤其是大理的喜洲。古色古香,气场很好。”
今年4月24日我们乘坐早上昆明开往大理的火车,下午抵达大理时,一刻没停留,随即转车直奔离大理16公里的喜洲古城。喜洲,背靠苍山,俯视洱海,是著名的白族聚居地,在云南,有“穷大理,富喜洲”的说法,意思是在喜洲出的豪族大户、文人雅士不少。走进喜洲古城,一座座白族建筑风格的院落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一面面白墙泛着梅红色的光,与蓝天白云、绿色的原野构成了一幅彩色的画面,太阳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画师拿着画笔在喜洲大地上随意涂抹,巷道口几个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悄然走过,使人感到四周越发安静。与热闹喧嚣的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太阳落山时,住进了极具白族风味的永祥居客栈。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们吃过早饭出门准备赶当地的集市时,竟意外发现著名的喜林苑离我们住的永祥居不足50米处。当时,我们随意的拐过一个小巷口,发现一个精美的门楼,门楼上方三个字“喜林苑”进去后才发现别有洞天,于是就一个一个的院落深入进去,跑马观花的看了一遍,着实给来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原来“喜林苑”,是喜洲少数几个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它是原喜洲著名商帮中杨品相老先生的府第,原来叫杨家院。1948年落成至今已六十余年,依然十分坚固。老院落原主人杨品相及兄弟杨民相,曾担任喜洲商帮
“鸿兴源”经理。从事进出口贸易,在抗日战争期间,首创开通印度经西藏至云南的贸易通道,对抗日战争时期保障大后方的物资供应和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听给我们开车的司机讲:
49年后,喜林苑的命运也跟全国众多古院落一样,像无主的浮萍几经变迁。当时,这大院的主人不知所踪,先是被军队占用多年,军队有了新驻地搬走后又被当地政府收去,犹如一个贵妇人慢慢在寂寞中老去,直到2004年被来自美国的林登夫妇看中租下,经过精心装饰修缮以鲜明的白族建筑风格的客栈迎宾待客,成为中外游客十分喜爱的客栈。
林登夫妇对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他们花了四年时间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去过很多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最终因热爱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习俗与历史文化,便决定定居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古镇—喜洲。
林登夫妇于2004年考察了喜洲古镇之后,就决定把杨家大院作为他们的文化会所。取名为“喜林苑”从此,杨家府第以“喜林苑”的名字开启了自己的新生。
喜林苑完整的保留了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照壁粉墙;花木扶疏、曲径通幽。是喜洲白族建筑的典型代表 喜林苑的主要目标是做中外文化上的交流活动。她兼具客栈、酒吧、咖啡厅、图书馆、博物馆、课堂等多种功能。美国人林登夫妇用心经营,处处透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三进院子,只有15个客房,公共区域留得很大,用心修剪造型的花草树木、盆景与古老的建筑、院落相互映衬、呼应;人活动其间,处处皆风景,从院中多处花草树木的造型看,融入了西方重几何造型的美学观点,与中国重空灵、虚实结合,移步换景的古庭院建筑的组合,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美感,这种中西结合的园林装饰在喜林苑形成了和谐的统一。更绝的是后花园的露天瞭望台上,可极目远望:赏天边的日出日落;看近处的绿色田野,或者什么也不想,坐在花园里发呆,任思绪像天上的云朵四处游荡、飘飞,时间都好像停止了,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精美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活动其间的人相融合,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参观喜林苑的过程中,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喜林苑虽说主要功能是客栈,但是林登夫妇以这座古建筑为基础,着力增加她的内涵和外延,定于每天下午一点至五点对外开放,不收门票,专门有人介绍相关的知识并展示藏品,我们去的时候是早上八点多,不属于开放时间,完全有理由被谢绝参观,但是客栈服务人员仍然礼貌地允许我们参观、拍照,只是叮嘱我们:说话尽量小声点,以免打扰还在睡觉的旅客。我们几个不速之客在几个院落中欣喜的穿梭,其间碰到好几拨在此住宿的外国朋友,不管是大人小孩看见我们都报以微笑,表达出对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对我们照相的邀请也欣然应允,表现出良好的礼仪和修养,这一切都与这座古院落所散发的文明气息浑然融为一体难怪被好多游客誉为“一方净土”,此话一点不假。
通过到喜洲观洱海、看古院,我感到,游览大理不能只拘泥于“上关风、下关月,苍山雪、洱海月”即风花雪月。还要边走边发现,去感受一个个惊喜,在惊喜中走进一段历史,了解一段故事,品味一段人生。而喜洲、喜林苑----就是我游云南发现的一个惊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