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女牧羊柳毅传书之地——峙山
(2017-04-14 16:19:07)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峙山位于新泰城西南13公里新汶办事处境内,主峰海拔428米,面积:6平方公里。据宋人龚适《游峙山》载,在宋代峙山已盛行神龙故事,并有奉祀龙神的庙宇。著名的龙女牧羊、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峙山柏林叠翠,奇石浮立。有的苍润雄浑,有的骨瘦玲珑,是一处天然的奇石园林,由龙女庙南行便是龙女牧羊处羊蹄迹,这里布满羊蹄踏出的痕迹,大小深浅不一,形象逼真。
龙女庙登上龙女庙大殿先为龙王庙,再为正殿,在此可以拜瞻到龙女柳毅夫妇的塑像。龙女妩媚俊俏,柳毅英俊潇洒。大殿之北是奎星阁,南为钟鼓楼,山门前的石阶如同天梯挂在云中,飘然欲动,整座庙宇布局巧妙奇特,气势轩昂。山门楹联为著名书法家刘艺撰写“多情不限仙凡界,挚爱长存远近乡”。
散布在峙山的景点还有“净目泉”、“仙人桥”、“穿石柏”、“石笋林”、“太监冢”以及捻军寨墙等,还有欧阳中石、刘艺等当代著名书法家碑刻。 上清观位于龙女庙东北,始建于明代,由“三清殿”、“玉皇殿”、“泰山行宫”、“东岳庙”等组成。内有明代肇建碑及清代重修碑多方。
柳毅传书的传说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汉族民间传说之一。与梁祝、天仙配、白蛇传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神话传奇故事。
公元七世纪时的唐高宗仪凤年间,苏州城里滚绣坊有位书生,名叫柳毅,进京赶考,可名落孙山,打点行装返回吴地前,去京城长安北百余里地的泾阳看望同乡朋友。途中在草原牧场上看到一位年轻女子在牧羊,但形容憔悴,娥眉颦蹙,却又不失大家闺秀的气质。几经动问,才知道该女子乃太湖洞庭龙君的三公主,因受尽丈夫泾河龙王二儿子的欺凌虐待,最后被贬到草原放羊;但身在异乡客地,无法让数千里外的父母了解受迫害的苦情。得知柳毅来自家乡太湖之滨的苏州,便托他鸿雁传书;柳毅表示定当竭尽全力去送信。龙女也密传了到洞庭东山如何入太湖和仙界传递书信的方法。龙女递交书信后,便和羊群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天柳毅赶到泾阳朋友家拜访,了解到泾阳城就在泾河旁,泾河从六盘山流入渭河,全长 902里,龙女远嫁于此。
经长途跋涉,柳毅回到苏州城,翌日便雇了一匹白马西行,到
80里外的洞庭东山投书(一千多年前的洞庭东山还是太湖中的一个大岛,与西侧的洞庭西山岛隔水相望;到了清代渐渐与陆地相连,才形成今日的东山半岛)。柳毅到了太湖边,雇船载人载马抵达洞庭东山岛。几经问讯,找到了龙女所说的“古桔社”石碑坊和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桔树,便取出龙女所赠的绢带在树上擦拭了三下,大桔树竟然摇曳起来,一会儿,湖底龙宫侍者带了虾兵蟹将出来迎接。问清原由,侍者便引导柳毅由井入水,进入龙宫。
见到龙王洞庭君后,柳毅便简介自己游学长安,途经泾河边邂遇洞庭龙王之三公主,公主受泾河小龙迫害,公婆又袒护儿子,及公主被逼牧羊饱受折磨的情况,并呈上书信。龙王阅后悲愁万分,懊悔自己将女儿错配了夫君。此事被洞庭君的胞弟钱塘君知道后,怒从胸中起,便统率太湖洞庭水兵和钱塘江水兵西征泾河龙王,生擒泾河小龙,并一口把他吞了,救出侄女。
洞庭君大摆筵席宴请柳毅,龙母娘娘接见柳毅,深表谢意。钱塘君亲自做媒,欲把侄女三公主嫁给柳毅;却遭柳毅严拒。翌日,柳毅辞行。龙王向柳毅赠送了许多奇珍异宝。护送的侍者分水引路,出井登陆,柳毅牵马乘坐渡船,回到城里家中。
后来几年间,柳毅几经波折,先是被“摊官”诬陷受到牢狱之灾,接着妻子重病身亡,后来续弦妻子在难产中去世。就在柳毅寂寞孤独、缺少人生知音之际,龙女装扮成良家小姐,托媒提亲,最后两人喜结良缘。龙女十月怀胎,生下一子。此时,龙女才向柳毅道破真情:龙王一家一直感激柳毅仗义解救之恩,也探听到柳毅生活中的波折,故想出此法报恩,龙女表示:愿永远侍奉夫君,白头偕老。
柳毅和龙女后来迁居苏州阊门达四十年。有一年江南大旱,太湖几乎见底,柳毅见状于心不忍,就到丈人洞庭君和叔丈钱塘君处去求雨,竟然借得雨水使太湖水涨三尺。吴地百姓感恩于柳毅,在苏州城内和四乡造水神庙祭祀,如水仙庙、柳仙庙、白马庙等。柳毅逝后,墓葬在苏州阊门内的太伯庙东侧,至明代划入五峰园内;百姓还在墓南造柳毅桥,一为纪念,二为便利瞻仰其墓。
峙山,因与黑山对峙而得名,后人讹称寺山。该山位于新泰市区西南12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
海拔388米。虽系新泰诸山之小者,然山势玲珑,峰峦奇特,山石俊秀,嶙峋千姿。加之林壑茂美,庙宇成群,可谓美景胜迹,引人入胜。如果说峙山是一幅山水画,奇石则是这幅画中的点睛之笔。峙山之石褐白间杂,石纹斑斓。苍润而清奇,骨瘦而玲珑。形态各异,灵动有致。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要数“羊蹄峪”,岩石上的坑穴宛如羊蹄踩出的片片痕迹,深深浅浅,密密麻麻,趾瓣分明,大小不一。离“羊蹄峪”不远,有一片占地数亩的卧石,犹如一群数不胜数的羔羊,或立,或卧,或跪,或乳,或觅草,或嬉戏,或两相抵斗,或交颈依偎,千种神态,万种形象,令人称绝。置身于此,人们仿佛听到群羊啃草的鼻息,羔羊跪乳的吮声。
因了这片“羊蹄迹”和这群“石羊”,峙山一带便衍生出了一个“龙女牧羊”的故事。光绪《新泰县志•山川》记载:“峙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山上有羊蹄迹,相传龙女牧羊于此,士人柳毅为之传书洞庭,遂成姻媾。土人立祠于上。前有池,祈雨则应。”传说峙山有一清泉,名曰“不老泉”,此泉与东海相通。东海龙王有一女儿,见山东大旱,颗粒无收,遂起恻隐之心。要求龙王布雨,而龙王却无动于衷。龙女愤愤不平,偷出父亲的龙珠,念动咒语,下了一场透地大雨。龙女触犯天条,依律当斩,众臣跪求,方免一死。龙王盛怒之下,给龙女带上了木枷,罚她从峙山泉眼而出,在峙山牧羊。一日,书生柳毅赶考路过峙山,见山上有一丰姿娇美、神情哀怨的女子戴枷牧羊,深感怪异,遂向前询问。龙女见柳毅人品端方,便向其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意欲拜托他向叔父——洞庭龙王传书,请洞庭龙王讲情,说服父亲,还其自由。柳毅为其义举所感动,决意放弃赶考,带上龙女信札,日夜兼程赶到洞庭,于湖边长跪不起,后被巡湖夜叉发现,引入龙宫,见到洞庭龙王。经洞庭龙王斡旋,东海龙王始才解除了对龙女的处罚。龙女见柳毅一表人才,乐于助人,遂生爱慕之心,意与其结为秦晋。东海龙王百般阻挠,龙女誓死不从父命,不慕龙宫的荣华富贵,毅然定居于峙山。后土人为感龙女降雨之恩,又羡其夫妻恩爱,遂在峙山建龙女庙祀之。
龙女、柳毅仙凡通婚的故事,讴歌了爱情自由这个永恒的主题,赞颂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当地民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峙山作为“龙女牧羊”故事的发源地之一,亦载入志书,名播遐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了龙女的传说,不仅民间争相祭祀峙山,旧时历届县官到任,均要到此祭拜,故峙山有新泰“南衙县府”之称。
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古代妇女始终挣扎于社会的最底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着她们的婚姻,致使有情人大多不能成为眷属。当婚姻自由的追求不能成为现实时,人们便将理想寄托于神话故事之中。“龙女牧羊”的故事传说,衍生于唐人李朝威创作的《洞庭灵姻传》(习称《柳毅传》)。此一传说对民众的影响之深,从龙女庙“三奇”可略见一斑。龙女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朝皆有修葺。庙座西面东,内塑柳毅、龙女神像。龙女妩媚俊俏,柳毅英俊潇洒,可谓郎才女貌。左右有南北配殿、钟鼓楼、奎星阁等建筑,雕梁画栋,金壁辉煌,蔚为壮观。庙后原有唐柏一株,粗若巨桷,覆压庙瓴,状似巨龙探爪,惜今已不存。龙女庙有三奇,一为大门朝东,与一般庙宇坐北朝南的形制大相径庭。盖因民众同情龙女的处境,念龙女时常思乡,为方便观望东海而故意为之。二为一个神龛同供柳毅、龙女二神,表达了民间渴望男女平等的诉求。三是东海龙王看守大门,此则纯粹是民众同情弱者,痛恨强暴的情绪使然。
千百年来,“龙女牧羊”的传说打动了无数人、尤其是妇女的心。光绪《新泰县志•风俗》云:“重九作花枣糕,携酒登眺,……惟县治南三十里
峙山之龙女祠,士女登临者尤众。”龙女是广大妇女心目中追求自由的偶像,她们把同情、爱戴和敬奉几乎全部献给了龙女。相形之下,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柳毅却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龙女庙每年重阳节期间举行为时五天的庙会,商贾、戏班、杂耍云集庙前,热闹非凡。方圆几县的少妇少女、老妪婆娘,或烧香还愿、或求子求福、或登高览胜,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颇有平阳一域“妇女节”的意味。
柳毅之所以逐渐退居次位,做了龙女的陪衬,与人们的功利观念亦不无关系。龙女是龙的化身,而柳毅毕竟是人。神话传说中,龙掌管雷雨,因而每逢天旱不雨,乡人纷纷前来向龙女祈祷,企盼天降甘霖。明代诗人王应修有《峙山祷雨》诗:“祠古何年构,山幽傲岁华。孤踪传父老,遗像俯烟霞。林木阴晴变,源流日夕佳。群生憔悴甚,余润乞桑麻。”(第三句下有作者自注:“峙山龙女祠口,三老传为柳毅遗迹,故云。”)即描绘了古代乡里父老对龙女的祈祀之甚。
前一篇:观音胜境、北方普陀——莲花山
后一篇:龟山与《龟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