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隐居徂徕山
(2016-07-02 16:26:42)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不远千里来到相对偏远的新泰并隐居在徂徕山中,成为一个令人难以解开的谜团。
徂徕山,位于新泰市西部,与岱岳区毗邻,西北距五岳之首的泰山20余公里,南距鲁国故城曲阜30余公里。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有大小峰峦97座,绵延近百里。山体突兀峻拔,峰峦嵯峨,沟谷幽深,溪流遍布,松竹相映。“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孔子曾在其主编的《诗经》中对徂徕山的美丽景色特别是对山上松柏的高贵品质赞叹不已。徂徕山上历史遗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相传吴王伐齐鲁时曾在山中驻军扎营,老子、孔子也在此山上见过面。徂徕山又是道教、佛教圣地,有四禅寺、光华寺、二圣宫、吕祖阁、大悲庵、隐仙观等十几处祠庵庙宇。而在徂徕山东南麓有一座小山,却是一座有着神秘色彩的奇山,那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封泰山,禅梁父”的梁父山。
梁父山,海拔300米,山势峭拔险峻,因山巅刻经巨石状如坐佛,故又称“映佛山”。徂徕山与梁父山既连绵不断,又各自独立。梁父山顶峰由北齐时梁父县令王子椿撰刻的《大般若波罗密经》,与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齐名。梁父山在华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史籍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禅梁父。古代帝王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登上皇位的合法性,无不说自己是“受命于天”,自己就是当然的天子。封禅就是帝王表示自己与上天沟通的理想方式。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处,用土筑成圆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筑成方坛祭地。开元十二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也步唐高宗的后尘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那时的李白才25岁。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但这次封禅并没有到梁父山祭地,而是依高宗封禅的模式到社首山筑成八角方坛“降禅坛”祭地神。也许是梁父山离泰山相对太远,对于“封泰山必禅梁父”的旧制,不一定完全照做,只好以泰山脚下的如社首山等小山替代。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同时到梁父山禅地;汉武帝六封泰山,也只是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四月第一次封禅时至梁父山祭“地主”神;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封泰山,同时禅梁父山。秦皇汉武都曾亲到徂徕山东的梁父山祭地,正处于开元天宝盛世的唐玄宗也许还会依旧例再封禅泰山的,也许会像秦皇汉武一样“禅梁父”的,而依照玄宗出巡曾诏令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能士直接向朝廷推荐的惯例,如果在距喧闹繁华的泰山不远与梁父山相邻的徂徕山上有高士隐居,自然会受到来此封禅的唐玄宗的注意和青睐的。唐玄宗封禅泰山时,高兴之余曾破格突击提拔了一大批官员,中书令张说趁机把自己的女婿连升了四级,因此也就有了把“泰山”作为岳父代称的典故。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唐朝大诗人,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旷世奇才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先后定居于四川江油青莲乡、湖北安陆等地,在长安求职失败后,被徂徕山、梁父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隐居文化所吸引,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携夫人许氏、女儿平阳,举家东迁,来到任城(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等人隐居徂徕山,日夜酣歌纵饮,谈禅悟道,诗文唱和,放浪于山水之间,被人称为“竹溪六逸”,李白把徂徕山作为了改变其人生命运,实现他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一个新起点。
在徂徕山隐居期间,李白并不像真正的隐士一样天天株守于山林之中,而是依然天马行空般地周游名山,遍访名人名士,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表达他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初秋,李白第三次到泰山南麓的徂徕山隐居,并游历泰山,踏着当年唐玄宗封禅泰山的足迹,写下了游泰山诗六首。这些诗以超尘出世、仙境神话般的描绘,突出表现了诗人飘逸不群、自由无羁、追求解放的个性,也为齐鲁山水增添了一抹奇逸迷人的色彩。同时,李白在此明写自己所见所思所想,其实也是在极力暗写唐玄宗当年封禅时所见所思所想,幻想着有一天唐明皇会再来泰山、梁父山封禅,也许会召见隐居在此的诗仙李白的。李白在徂徕山下位于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的沙丘城中居住时,与当年同在此度过少年时代的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一样,同样做了一首长诗《梁父吟》,发出了“长啸梁父吟,何日见阳春?”有志之士难遇明主眷顾的无限感慨。
李白隐居徂徕山并以徂徕山为中心周游齐鲁及各地名胜、遍访名人名士、高歌风物人情的种种努力,终于等来了好的结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由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道士吴筠、诗人贺知章等人的联合荐引,李白终于被征诏入京。正从徂徕山南下漫游至南陵的李白踌躇满志,写下了堪称天下第一快诗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此,李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走上了一条短暂却又令天下读书人扬眉吐气,并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仕途坎坷之路。
进宫之日,玄宗待以隆重的礼遇,皇帝亲自下阶迎接,如同是见了汉代隐居商山的四个神仙般的贤人一样。让他坐在七宝床上,赐给他美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如果不是平日里道德修养如此显著,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命李白陪侍游宴,草拟文告,供奉翰林。但这位“一生傲岸苦不谐”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和谗毁。天宝三载(744)春,在朝中任职只有一年多的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
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起大落的从政经历使他对社会的复杂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从此他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也不忘忧国忧民。他也时常怀念在徂徕山中的隐居生活和与众多良朋诗友纵洒酣歌,啸傲泉石的日子。他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中说:“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账饮与君别。”其人其事,其情其景,其梦其思,无不令人神往。天宝四年(公元745
年),杜甫离开山东到咸阳去,李白在鲁郡石门宴别杜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运,且尽手中杯。”诗中深情回忆了与杜甫畅游齐鲁特别是秋游泗水、春醉徂徕的快乐时光。自此离别后,李、杜再未曾相见,唯有以诗聊寄思念之情。在徂徕山下的沙丘城闲居时,李白更加思念杜甫,作《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思念之情犹如徂徕山下的汶水长流不息,纵有鲁酒也不能忘情,纵有齐歌也不足以佐欢,其真挚情谊可见一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徂徕山的美丽和神秘成就了李白从山中隐士到朝中要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巨大转变,成就了李白虽然短暂但却值得一生骄傲的人生精彩。而诗仙李白的隐居生活却为徂徕山凭添了许多诗意和灵气,从而使徂徕山因李白的到来而更加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