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一次致命“出轨”
(2009-06-19 17:05:40)
标签:
刘备伐吴原创杂谈 |
分类: 读书 |
刘备的一次致命“出轨”
所有的“出轨”里面,只有性格的“出轨”是最致命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很难说是百分之百的真理,但说它是百分之八十的真理,还是恰当的。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十分复杂,将性格脸谱化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严肃,而且危害极大。但不管一个人的性格是多么的复杂,都一定会有一种主要性格,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并且决定着他的日常言行,决定着他的事业成败。打个比喻说,这一主要性格就是主宰着他命运的轨道。不管这个人的智慧有多高,能力有多强,最终能够将他带到终点的,往往都是他的这一性格轨道。
主要性格存在缺陷的,如果他执着在这一轨道上运行,最终会断送他的整个事业。主要性格较为完好的,如果他能够坚持不变地在这一轨道上运行,最终就会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不过,如果他们的性格在他们人生的关键处或者是事业的关键处“出轨”了,那么他们的人生或者事业,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不幸的是,这种“出轨”却屡见不鲜。只是前者的“出轨”少有,后者的“出轨”很多罢了。
刘备是一个少有大志的人。小时候,他跟本家的一些小孩子在一棵长得亭亭如盖的大树下玩,就说:“我一定要坐这种羽葆盖车(皇帝坐的车)。”然而,后来他为人行事却一直十分低调。从陈寿的记载里,我们可以知道,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善下人”,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他总是善待地位低下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他总是擅长降低自己的声气跟人交往。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理解,我们都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刘备实在是一个谦谦君子。既有大志,又有大度,这样的人,是肯定有着过人的人格魅力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虽然文武兼备,却文不能治国、武不能杀敌的鞋贩子,织席工,却能够结拜到像关羽、张飞这样的虎将作义兄弟,能够请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不世之才作军师,能够吸引像赵子龙这样的常胜将军作将领。
刘备以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终于从众多的势力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可与曹操、孙权两极相抗的第三极,于是我们的历史上就有了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
他的这种性格,一直坚持到了公元221年的秋天。这一年,他已经61岁。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一个性格稳定的年龄,一个不容易冲动的年龄。然而,这一年的夏天,他却哭得像个孩子,他性情大变,数十年的修为不能稳定他的情绪,他的性格突然“出轨”了。
从小“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变得怒气冲天。一向“善下人”的人,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变得刚愎自用。他忘记了“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夙愿,忘记了肩负“匡复汉室”的诺言,忘记了“联吴抗曹”的斗争策略,他“盛怒”地拒绝了孙权抛出的橄榄枝,于这一年的秋天,“帅诸军伐吴”。
更要命的是,一向为人低调的刘皇叔,居然变得骄狂起来。对东吴启用时年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心存轻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此作了合乎历史真实的描述:
忽细作报说:“东吴用陆逊为大都督,总制军马。逊令诸将各守险要不出。”先主问曰:“陆逊何如人也?’马良奏曰:“逊虽东吴一书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谋略;前袭荆州,皆系此人之诡计。”先主大怒曰:“竖子诡计,损朕二弟,今当擒之!”便传令进兵。马良谏曰:“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结果可想而知,他因为性格“出轨”,变得像曹操一样的不可一世,终于重蹈了曹操赤壁惨败的覆辙。公元222年的夏天,炎阳如火。他违犯军事常识,“遂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 ,避暑歇凉。陆逊见时机成熟,果断地火烧连营,以弱胜强。刘备大败,逃回到白帝城。只一年,死了。
战败的刘备,性格立即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上。就一点而言,他是超出常人的,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接受了孙权的求和。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沉痛的反思,这从他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他说:“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他一次性格的“出轨”,却以断送生命和整个事业作为代价,教训应当说是相当惨痛的。
现在我们要问:一向为人低调的刘备,为什么性格会突然“出轨”呢?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东吴害死了他的义弟关羽。刘备是一个义气为重的人,为了一个义字,他乱了方寸,别无选择。但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字:尊严。
像刘备这种人,无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但在他伐吴之前,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他活得尊严的出色表现。相反,他活得很没有尊严。他出身低微,小时候,靠贩卖鞋子和织席子过活,不可能活得多有尊严。后来起事,又一直到处寄人篱下,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尊严。为了他的尊严,为了他的大志,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低调行事,谦让为人,当然,他这样做,并不完全是为形势所迫,跟他的天生性格应该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我们没有资格把他划成一个伪君子。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连曹操都认为刘备是英雄,刘备虽然不敢承认,未必他心里不以英雄自居。一个普天下的人都视为英雄的人,一直很窝囊、很没有尊严地活着,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有朝一日他终于春风得意,还不狠狠地发泄一下,不是没有天理吗?
“一阔脸就变。”这几乎就是一个人生公式。老实得久了,不想再老实。谦虚得久了,不想再谦虚。勤俭得久了,不想再勤俭。清廉得久了,不想再清廉。老子现在富贵了,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要狂荡,我要享乐,我要专制,我要腐败。
能够保持阔了脸也不变的人,不是没有,其实也并不少,但决不是刘备。好不容易到了公元221年,自24岁参加征讨黄巾军,36年过去了,现在终于占据了西南一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坐上了“羽保盖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我已经不是昔日的那个靠讨饭过日子的刘备了,谁敢惹我,我刘备答应,刘备的拳头不答应。
正好这个时候,东吴害了他的结拜兄弟,夺走了战略要地荆州。在他们几兄弟的眼里,孙权向来就只是一个黄毛小子。一个黄毛小子居然敢向一个天下英雄挑衅,不是找死吗?
其实刘备三兄弟,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他们不把孙权当英雄。有两点他们还需要深造才能弄明白:第一,必须尊重对手;第二,英雄败在英雄之手,其实未必没有尊严。
带着妄自尊大和莫名其妙的自尊,我们的谦谦君子终于冲冠一怒,良好的品性“出轨”了。可是,他一“出轨”不要紧,他不过是送了自己的老命,脱离了人生的苦海,只是苦了我们的诸葛丞相,由于他和他兄弟的失败,致使卧龙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