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中秋正值国庆佳节,这个节日几乎被国庆长假淹没,而且中秋这天毗邻长假尾声。所以,原本与家人团聚的节日,也成了许多人返程之日,无法正常与家人同聚享受传统佳节,尤其是这种被中国人视为全家团聚的时刻。
今年中秋也是我母亲的生日,当然这种相聚的意义就更为特别,可惜游子世事缠身,分身无术,身在异处思故乡啊!有些时候也很惭愧未能与家人享受如此天伦,期望有朝一日弥补。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要学会熟识“敬孝道”。中国乃礼仪之帮,自幼就接受了"孝敬长辈"的深厚儒家思想教育。孝道是儒家文化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区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
中秋节是缘何而来,下面有这段文字记载了中秋的来历,仅供参考。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其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儿时的中秋记忆是如此简单且纯粹。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着一个巨大的五仁月饼,遥望着远处的月亮,与嫦蛾仙女共同分享这美丽十五的夜色和美味的月饼,并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祈祷。那时候,我们还是小孩子连手指都不能指着月亮,尤其是八月十五那天,家长会告诉我们说,月亮公公不喜欢没有礼貌的小孩子,如果指着它,它就会啃掉你的耳朵,留一个缺口。听完家长的警示,孩子们在八月十五老实得很,连赃话都不讲,忙着尝月去了,与邻居的小孩子们交换月饼,品尝那家月饼口味好去了。对于孩子八月十五就象一个吃的节日,没有任何负担。
希望母亲的生日快乐,笑得像月饼那么圆,活得像月饼那么甜。
希望敬以此文献给天底下的母亲,并祝她们身体健康,中秋快乐!祝那些在返程路上度过中秋的朋友,愿你们事业顺顺利利,生活圆圆满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