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电影是纯叙时性(按照真实故事顺序,实时拍摄)的故事片。故事以1870年美国一小镇为背景,描述了一名功成名就,即将娶妻归田的小镇警长与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间发生的一场殊死搏斗的故事。该片大约九十来分钟时间,整个故事一直围绕着“正午十二点”这个关键时间要素来讲述着每一分一秒扣人心弦的情节,几乎是实时的讲述着主任公小镇警长威廉肯在正午十二点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不管画面落到婚礼的教堂、大街上还是小酒馆,每个场景都象墙壁上的摆钟在一秒一分的过去,就连主人在看起来闲无寂聊的大街小巷焦急的走路镜头也与正午十二点发生着最直接的联系,让人身临其境。尤其画面在交代他四处寻求旧朋好友帮助,但无法寻得助手时,他黯然失色的,无奈的,无助的走在昔日令他辉煌的大街上时,那种被环境吞噬的恐惧,人间无情的残酷,大战来临前的惶恐,把整个画面和气氛渲染得悲壮而又凄凉。
她的妻子从开始劝阻她离开这个小镇与她比翼双飞,到事情发生后,悉知事情原委并义无反顾的返回,暗地里与他并肩作战,反倒是觉得她妻子更象是一个小镇英雄。最滑稽的是警长与妻子消灭了四个恶棍后,小镇里四下的民众齐唰唰的走到街道,议论纷纷,有种看稀奇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小镇民众共识的东西,这件事情并不会波及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且从本质上来看四个恶棍就是充着警长而来的,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太多交代警长的不为人知的幕后事情,也许这是导演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主义形象而放弃了他的不足之处,因此大家也无足挂齿。或许我们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带着一个疑问,为什么导演要在交代警长的故事中,故意放弃他的过去,是为了让电影保留一点残缺的美吗?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导演因电影为获得了奥斯卡奖,这是大家可以公认的。
不过电影的拍摄手法实在经典,重复出席墙上的时钟时间,紧扣观众。故事反映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比如政治权利的真空,如此封闭的小镇,本身就是一个孤立主义的象征,四个恶棍的到来就足以让全镇人服服贴贴的等候下一个“领导者”的光临,他们天生有一种追求随遇而安的本色生活,那些权利,不!真空的权利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机构,一顶维护地区平静的王冠,他们并不在乎领导者是警长还是匪徒,谁代表正义和邪恶,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弹代表了权利,另外他们近乎习惯关心自己份内的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在小镇群众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套辞。违背了自然,就会被自然淘汰,而影片中小镇民众违背了警长对他们的信任与监护。大难不死的警长,在最后还是抛弃了他不值得信耐的民众,把象征着正义的警徽扔到了尘土飞扬的大街中,扬长而去。这种失去保护伞的小镇命运将怎样?观众是否也开始怀疑起这里的宁静与和谐。或许该片的续集已被后人拍过无数次,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没有一个导演去用一新的剧本为小镇翻开新的篇章呢?
或许因为故事正值19世纪下半叶的南北美战争时期,美国的社会正处于一种模糊不定的内战状态,城乡差距并不明显,马背上的牛仔也就成了美国西部文化的一部分。过渡时期的美国文化产生了偏颇,出现真空是属于正常现象。故事中也有一处交代,代表天平的法官在接到四个恶棍卷土重来的消息时,返回办公室把墙壁上的天平也悄然的放进了行李,准备远离危险,远离争斗,这就是那个时期的“正义”象征,无序的法制和正直的行为发生了扭曲,广大民众的人格自然地发生了分离和变位。这段历史是悲哀,是进步,我们今天也只是观影评影而已,历史终归是历史,无法重演,也更不可能被篡改,一己之见,难免偏颇,诚望海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