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巴人书苑 |
狂奔与奔游
文/巴山雨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而行走可以让生命无限的延伸。若大的一个地球,你可以用步履去丈量他的大小,用双眼去捕获他的美丽与神奇,用心去聆听他的声音。
古人云: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意行路万里,胜读万卷书。行走可给人更多更广的知识。
“当我孤独的时候我会背起行攘开始漫无目的的去远行!”这是一句立为我自己人生信条的话,咋听起来还别有十足的狂奔感觉,新鲜刺激!
狂奔,英译“CRAZY RUN”。有奔跑,暴走、狂热的行走、蔓延等多种含义,但我们在这里通常理解为:让生命蔓延的狂热行走!许多热衷于思考和追求理想的行者惯于狂奔。
奔游,英译“FAST VISIT”。活在快餐式生活节奏下的人们对旅行速度要求也丝毫没变,所以一种奔跑式的游览、观光成为了许多游客的选择。
在欧洲最喜欢奔游的人是德国人,而在亚洲是日本人。
许多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背包族在国外狂奔时经常被误认为日本客;许多时候,别人第一时间的问话是:Are you Japanese?
你会理直气壮的回答:No I’m Chinese .
其实,不能怨老外对所有黄皮肤黑眼睛亚洲人的日本定论,最重要是因为日本游客常穿梭于世界各地大小景点,为他们带来了最直接的利益。
我在巴黎的一位日本朋友说:日本人出国旅行的花费远远低于在国内东京的日常生活开销,所以许多日本旅行者经常结伴同行出国花钱去,选择在路上生活。
许多日本中年老夫妇们怀揣几千大洋就开始上路,洋尽人归,洒脱的生活方式真人有些羡慕。
其实,中国每年也有千千万万个旅行者遍及全世界,只不过许多时候被忽略了!
在中国,有两类人经常上路:一类是奔游者,另一种是狂奔者。
中国人眼里,奔游的感觉就是走出家门,大开眼界!因此,许多人的行走体验就成为:我所看到的巴黎艾菲尔铁塔真高、英国大笨钟真笨、意大利古罗马广场真古……等等之语,纯属处于对景观的扫描和临时感受。很少有人顿足一日,追读上千年的感受。当然,这全都怪罪于那面飘在旅游者心坎上的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要掉队啊!朋友”的警示小旗帜。这面旗帜许多时候成为了一个旅行者旅游时行动上的压力。若跟随旅行团要想体验“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感受真难啊!当然,许多热爱奔游的人们大多如此,带着360度的摄像机不断扫描,换形移步,最终他们肯定会说旅途的感觉真爽啊!就是有点节奏太快!
相比奔游,狂奔的行者有其另类的享乐主义。狂奔者们有一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无畏思维,他们从没刻意计划驶向何方,但坚信自己的双腿可为他们指明方向。
狂奔者无需团队意识,一切未知,风险自担!MYSELF式的体验式行走会有更多的发现。狂奔者多属带着思想和追求理想的自由者。
许多时,狂奔者“行于思中,思于行上;有行就必有思,有思就有所行!”
一路行走,一路生计,走在哪儿,家在哪儿!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但其并非漂泊者,他们为寻找一个答案或体验一种生活状态而行走,期望在行走中寻找一种思想,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古人就有为入仕途,而宦游四方的故事;也有孔子周游列国传承教育的故事等。
狂奔者有一种与生倶来侠客般的豪迈与大度特质,所以广交朋友,四海皆为家。
当然,狂奔者与众多奔游者一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上路之后的日常操心,路上24小时的全日警惕都会成为一个行者的心理负担。随着旅行经验的增加,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变得惯性起来。既然已选定上路,就应去尽享受路上的风花雪月。不论是随团旅游还是自助旅行都需要一颗积极面对的心态去领略大自然,享受旅途;无论是奔游还是狂奔,选择旅行就是延伸生命。
旅行是人生中一本非常具有意义的体验之书……
文/巴山雨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而行走可以让生命无限的延伸。若大的一个地球,你可以用步履去丈量他的大小,用双眼去捕获他的美丽与神奇,用心去聆听他的声音。
古人云: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意行路万里,胜读万卷书。行走可给人更多更广的知识。
“当我孤独的时候我会背起行攘开始漫无目的的去远行!”这是一句立为我自己人生信条的话,咋听起来还别有十足的狂奔感觉,新鲜刺激!
狂奔,英译“CRAZY RUN”。有奔跑,暴走、狂热的行走、蔓延等多种含义,但我们在这里通常理解为:让生命蔓延的狂热行走!许多热衷于思考和追求理想的行者惯于狂奔。
奔游,英译“FAST VISIT”。活在快餐式生活节奏下的人们对旅行速度要求也丝毫没变,所以一种奔跑式的游览、观光成为了许多游客的选择。
在欧洲最喜欢奔游的人是德国人,而在亚洲是日本人。
许多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背包族在国外狂奔时经常被误认为日本客;许多时候,别人第一时间的问话是:Are you Japanese?
你会理直气壮的回答:No I’m Chinese .
其实,不能怨老外对所有黄皮肤黑眼睛亚洲人的日本定论,最重要是因为日本游客常穿梭于世界各地大小景点,为他们带来了最直接的利益。
我在巴黎的一位日本朋友说:日本人出国旅行的花费远远低于在国内东京的日常生活开销,所以许多日本旅行者经常结伴同行出国花钱去,选择在路上生活。
许多日本中年老夫妇们怀揣几千大洋就开始上路,洋尽人归,洒脱的生活方式真人有些羡慕。
其实,中国每年也有千千万万个旅行者遍及全世界,只不过许多时候被忽略了!
在中国,有两类人经常上路:一类是奔游者,另一种是狂奔者。
中国人眼里,奔游的感觉就是走出家门,大开眼界!因此,许多人的行走体验就成为:我所看到的巴黎艾菲尔铁塔真高、英国大笨钟真笨、意大利古罗马广场真古……等等之语,纯属处于对景观的扫描和临时感受。很少有人顿足一日,追读上千年的感受。当然,这全都怪罪于那面飘在旅游者心坎上的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要掉队啊!朋友”的警示小旗帜。这面旗帜许多时候成为了一个旅行者旅游时行动上的压力。若跟随旅行团要想体验“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感受真难啊!当然,许多热爱奔游的人们大多如此,带着360度的摄像机不断扫描,换形移步,最终他们肯定会说旅途的感觉真爽啊!就是有点节奏太快!
相比奔游,狂奔的行者有其另类的享乐主义。狂奔者们有一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无畏思维,他们从没刻意计划驶向何方,但坚信自己的双腿可为他们指明方向。
狂奔者无需团队意识,一切未知,风险自担!MYSELF式的体验式行走会有更多的发现。狂奔者多属带着思想和追求理想的自由者。
许多时,狂奔者“行于思中,思于行上;有行就必有思,有思就有所行!”
一路行走,一路生计,走在哪儿,家在哪儿!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但其并非漂泊者,他们为寻找一个答案或体验一种生活状态而行走,期望在行走中寻找一种思想,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古人就有为入仕途,而宦游四方的故事;也有孔子周游列国传承教育的故事等。
狂奔者有一种与生倶来侠客般的豪迈与大度特质,所以广交朋友,四海皆为家。
当然,狂奔者与众多奔游者一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上路之后的日常操心,路上24小时的全日警惕都会成为一个行者的心理负担。随着旅行经验的增加,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变得惯性起来。既然已选定上路,就应去尽享受路上的风花雪月。不论是随团旅游还是自助旅行都需要一颗积极面对的心态去领略大自然,享受旅途;无论是奔游还是狂奔,选择旅行就是延伸生命。
旅行是人生中一本非常具有意义的体验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