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24队的赛制到底好不好?
(2016-06-25 17:36:11)
标签:
法国欧洲杯体育 |
分类: 体育言无忌 |
北京时间今晚,法国欧洲杯经过两天休战,即将进入淘汰赛阶段的争夺。这休战的两天,出了许多大事,比如英国脱欧;也出了一些小事,比如NBA选秀火箭选了周琦,灰熊选了王哲林。在这些吸引眼球的新闻之中,欧洲杯因为休战,突然显得被边缘化了。于是马特乌斯和舒梅切尔这些欧洲足坛名宿就很适时很敬业地出来,要搞点新闻了。而由于小组赛看上去的天下大乱,这个新执行的决赛圈赛制自然成为了一个廉价的攻击点。
选择赛制作为攻击点,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作为下台干部普拉蒂尼童鞋在任期里的众多赛制改革中最后实现的一条,欧洲杯的扩军有很多体育政治上的考量。比如,让更多的欧洲球队分享欧洲足球事业发展的成果,尤其是向非传统强国施行政策性扶助,增加比赛的规模和质量以便更好地与日益显得臃肿腐败的FIFA争夺球迷和舆论资源,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加大欧足联的赛事收益,等等。这样,决赛圈扩军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一方面,从16支球队扩充到24支球队的赛制,对于普拉蒂尼这代球员来说,一点也不陌生。1982年到1994年,连续四届世界杯都采用了24支队的决赛赛制,虽然淘汰赛的赛制经历过修正(1982年小组赛分6组,每组出线2队,再分成4个小组,每组3队,进行单循环,第二阶段四个小组第一直接进入半决赛;1986年开始才固定为现在普遍采用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到最后决赛的淘汰赛制),但总体上运行良好,并且在足球体系变革和电视转播技术日益发达的重大历史时刻,为世界足球史奉献了许多场堪称史诗的精彩比赛,这是一种被历史证明取得了成功的赛制,也为后来世界杯扩军为32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扩军为24支队的欧洲杯,不过是重拾昨日世界杯的旧制,一切都可以萧规曹随,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现在跳出来反对这种赛制,除了因为普拉蒂尼已经下台,可以在政治正确问题上进行一定逆转之外,更多的可能只是对于淘汰赛出现的史上最“不平均”的淘汰赛分区的一种应激性反应。一种煽情的表达是,一边是重大赛事0冠,另一边是20冠,最后可能会出现“欧联杯vs欧冠杯”级别的决赛对阵。但是如果客观地分析,这种说法实在是有点强词夺理。看看这个分区形势中,德国、意大利、法国这三个冠军大户都顺利到达了在分组时就已经预定的位置,而西班牙、英格兰这两个冠军队伍,则是因为自己小组赛表现出现偏差才落到现在的位置的,至于另一个欧洲豪强荷兰甚至连决赛圈都没进,他们在预选赛的对手冰岛昂首进入了十六强,也为他们双败被淘汰的“事故”作了最好的注解。
马特乌斯大开嘴炮的另一个说辞是,现在的赛制使得小组两败的球队依然有争冠的可能,这对于小组赛表现好的球队来说实在不公平,实在太荒唐了。但是这种说法有点欲加之罪的意思。首先,小组赛真正输了两场还能出线的球队,目前只有一个北爱尔兰,如果说,大家真的相信北爱尔兰会跨过威尔士、比利时、克罗地亚或者葡萄牙而进入决赛,那么只能说英国脱欧这事对大家的刺激太大了,真的没有什么不可能,但始终只是一种丰富的想像力。其次,如果他指的是,义同两败只胜了一场的葡萄牙,看上去还有那么点靠谱,那么也是不负责任欺负年青人的意气之词。葡萄牙无非是小组赛三战皆平,未取胜绩而已。但是,这种情况依然能够出线,没有什么问题,1982年世界杯的意大利,小组就是三战皆平,当时胜场还只有两分,但平局一样是1分,所以这个分制变化不影响意大利当时的得分,结果我们也知道,意大利就是横扫了当时已在阵中的马特乌斯的联邦德国队,第三次夺冠。那么马特乌斯是在隔空穿越鄙视罗西和佐夫?而如果按照后来只取两名的赛制,1990年的阿根廷小组赛就已经被淘汰出局,这个卫冕冠军第一次小组不出线的历史笑柄就不会落到12年后的法国队和齐达内头上。然而阿根廷当年杀进了决赛,并且是“有争议地”输给了马特乌斯领衔的德国队。那么马特乌斯是在不忿马拉多纳在罗马竞技场的泪水吗?其实1986年获得亚军的联邦德国队和1994年的意大利队,作为最后的决赛中的失意者,也都在小组赛中表现不佳,都是一胜一平一负,1994年的意大利甚至在小组中与挪威、爱尔兰、墨西哥出现了世界大赛历史上少有的超级“连环套”,四队都是一胜一平一负,最后是凭借进球数才挤进了淘汰赛。可见,用小组赛的表现来决定最后的冠军归属或决赛对阵,实在有点罔顾历史。
实际上,这次赛制改动对欧洲杯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小组赛最后一轮前,除了确定被淘汰的乌克兰,以及确定得到小组第一的意大利之外,其他22队小组最后一轮比赛都具有实际意义(或者是争取选位,或者是争取出线),而因此可以说,小组最后一轮没有一场比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就保证了比赛的竞争性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传统豪强独霸一方的局面随着职业足球在欧洲的进一步普及,也成为昨日景象。关于这个现象,早在四年前甚至更早的欧洲杯评论中,我就已经论述过;而职业足球的社会化大生产及全球化倾向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欧洲球队的强弱分化,至少在小组赛阶段,是看不太出来了。从这点来说,普拉蒂尼终究是为欧洲足球和广大球迷做了一件好事的。
最后的冠军,可能依然会在传统豪强当中产生,但是几乎可以肯定会有一支决赛新军会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对于马特乌斯这些传统豪强的代表而言,自然是不可接受的“黄天已死,苍天当立”,但对于我们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中立球迷而言,难道不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