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无用》

(2007-10-09 00:00:00)
标签:

视觉/图片

“我”&《无用》                         “无用”是“例外”品牌年初参加法国时装周的一个独立系列的名字。之后就沿用了这个名字拍了一部记录片。贾樟柯的新电影〈无用〉在国外拿奖了,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点想留泪的感动。。。。。。。
   这是一个有感情的品牌,也是一个我很有感情的品牌,跟”例外”公司的合作已经三年有多了,我们一起进步,成长。非常的荣幸能跟这么优秀的品牌合作到今天,真的很高兴。还记得第一次跟他们合作,对他们极端的要求,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效果,不指一次的发生争吵,想起来真惊险,我差点就错过了改变我一生的品牌。。。非常感谢“例外”的“马可”,毛继鸿,刘云,陆阳,等等。。。在我年轻时跟表现浮躁的我数次的争吵后还是一直选择了我,合作到了今天!我非常的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了一个视时尚为生命的小孩继续的机会,和理解。。。非常感谢。。。
   每年跟“例外”完成的每一次拍摄,每一场时装秀,我都一直记忆深刻。。。每一次模特谢幕的时候,我都有想流泪的感觉,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能感动心灵的品牌。。。我为他们的认真,执着,而感动,也为我们共同完成的成果而感动。。。今天的“例外”已经走向了世界,尽管还有欣赏不了他们的人,但我觉得没关系,再好的东西都有人不会欣赏。但我永远相信,执着和坚持,而又带有生命,文化的东西,才是能感动人心的。..
   卸掉一切“无用”的华丽伪装,想想我们本应最质朴的生活吧。。。。
   这个月十三号是我的二十三岁生日,十二号我将要飞到广州为"例外"的平面拍摄做造型,呵呵..这上天安排的,这是"例外"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感谢.....
   下面是"无用"法国秀的一些图片....
   “我”&《无用》 

中国的设计师早就应该做一些让国际都为之震撼的作品

而不是挂着大师的名号成天上时尚杂志哗众取宠

整天做一些俗气而过于花哨的东西在台上走来走去

你以为是给西游记做戏服呢?又是虾子又是螃蟹的。

  我国的著名导演“贾樟柯”凭最新电影作品《无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记录片最高奖项奖“最佳记录片奖”
  电影是在三个地区拍摄的三段体式电影,在广州服装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在巴黎为“无用”展出忙碌的马可以及在汾阳因服装大规模生产而无事可做的裁缝们,都是贾樟柯镜头记录的鲜活人物。广州的最后一个镜头,由贾樟柯亲自执掌,拍摄服装工厂深夜赶工的女工们。
  有机会大家都去看吧,但是还没上映,等等吧。。。
 
“我”&《无用》担任秀场设计的著名光影大师Thierry Dreyfus说:“这不是一场时装秀,我是在为一场艺术装置展而设计灯光。”

    化妆师Stephane Marais说:“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尝试,我完全是在用做雕塑的心情来化妆。”

    这场不像时装秀的秀展,正是中国设计师马可受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赫邀请,携第二个设计师品牌系列“无用”(useless)在巴黎时装周上举办的首次展示。

    很显然,它不仅仅是一场秀展那么简单。

    马可在秀前接受采访时坦言,此次携“无用”来到巴黎,并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心灵的创作’。“无用的创作,对于我,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我将只听从心灵的声音。”

    “我想通过这些‘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这些作品都是在缓慢中进行创作的,做这些东西,是想找回我们曾经拥有的质朴而基本的,最为真实的生活,找回我们由于不断追求快捷高效而丧失了的生活品质,乐趣和股市,是为了找回我们的先辈一直拥有的那种与土地之间亲密而实在的联系.”

    比利时某网站在秀展当夜迅速评论道:“这是一场对大地泥土的礼赞与拜祭。”

   “我”&《无用》。。。。。。。。。。。以下两张是在拍〈无用〉之前的一个月,我和“例外”的创始人“毛继鸿”,一起合作拍摄的其中两张片子。主角是导演“贾樟柯”的御用女演员“赵涛”当时还帮赵涛去日本电影节前做了走红地毯的定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难忘。“我”&《无用》。。。。。。。。。。。。。。。。。。。。。。。。。。。希望我和“例外”都会越来越好“希望我们都是中国的“例外”。。。。。。“我”&《无用》
    今年二月的巴黎时装周,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举行了个人品牌“无用(Wu Yong)”的发布会。同时,以一部《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金狮奖、近年来蜚声国际的中国导演贾樟柯在巴黎开始了纪录片《无用》的拍摄,主角就是马可和她的衣服。我们在广州的拍摄现场采访了他们。

  在导演贾樟柯的眼里,马可的头衔绝对应该是“现代艺术家”而非“服装设计师”那么简单。时隔将近一年,他仍然非常兴奋地谈起在巴黎拍摄马可“无用”发布会时的情景。“她所做的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服装展示的范畴,她的整个秀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反潮流的装置艺术或者说行为艺术。在秀场里其实原本有很多权力的东西,哪个座位是谁的,谁和谁打招呼而不理会谁等等。但当音乐响起来,现场安静下来,大幕被放下来的那一刻,所有的东西都被消解了——你必须走下去看每一件衣服,这种展览方式的改变就很震撼人心。她时常有些特别天才的创意,比如发布会结束后,马可在巴黎Joyce的画廊布置‘无用’服装的展览,因为她的展厅里地上都是放着土的,衣服都拖到土里,她居然就跑到附近的花卉市场买了很多种子,在开幕时撒到了土里。十几天后我再去拍摄时,小草已经长出来了。”

  “无论是电影还是时装,所有艺术的最终意义是殊途同归的。”

  贾樟柯一直有计划拍摄三部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第一部关于画家刘小东的《东》已经完成,服装设计师马可是进入他镜头的第二位艺术家。他对于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非常赞同:“拍摄《无用》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世界被打开了,我以前并不太了解所谓时尚或者时装设计,以我的成长的时代和教育背景来说,我对时尚完全没有认识,知道几个名字而已,全然不成系统,甚至可能还会觉得时尚是浅薄的,和我没关系。但是,《无用》让我开始去了解时尚,去尊重那些拥有独特思想的设计师。我认为跨界的合作应该更多一些,每个人的教育、出身、专业都有自身的局限,留恋于那个局限是不对的,不应该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跨界合作,吸收其他的东西和艺术家的坚持没有关系,现在有一种艺术家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最好的,排斥其他的东西。”

  在贾樟柯看来,无论是电影还是时装抑或其它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其实,法国新浪潮反叛人物的造型和当时在欧洲盛行的美国作派、美国商品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和时尚产品很多时候都传播着当代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以前觉得时尚没有思想内涵,就是些好看的衣服。其实,衣服里面有每个设计师对生活的态度,比如马可的设计里面就有很多女权主义的观念在里面。女性是什么,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是她做设计的一个背景观念。她设计的衣服不是穿来取悦别人的,是穿给自己的。就好像我在电影里表现的那些女性形象,有一种‘我不需要用女性的姿态来让你们喜欢我,我就是我’的精神。在这里,突然电影和时尚就通到一起了,只是通过服装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观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无用》拍到最后,我发现其实我和马可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运用的媒介不同而已。每门艺术都有对这门艺术本体的一些理解,比如做电影要理解影像和声音,马可对于服装就有她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建立起来的独特理解,她的表述能力特别强,她的设计理念非常清晰,她想要通过服装传达出的对人、对社会、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在现实意义里面,她是一个做设计、做艺术都不是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的典型,她超越了这些东西。世俗需要的成功,她的商业品牌‘例外’都给到了她,但是她没有满足。我打心眼里认为她的身份绝不局限于是一个服装设计师。”

  “衣服是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时尚是不重要的。”

  马可的“无用”系列在巴黎时装周发布后,早就引发了不少关于是艺术展还是时装秀的争论,而“无用”系列的设计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华丽、性感这类字眼毫无关系,她启用了大量业余模特,甚至蓬皮杜艺术馆前广场上的流浪艺人,他们脸上的化妆也不是眼影口红或者亮片,而是如泥土般涂抹开的、充满土地气息的特殊材料。

  马可并不介意外界对她的设计的种种评价,她说:“设计从深层次来讲直接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这个创作人是在很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想法。其实,从2000年以后我就一直有想法要做类似‘无用’这种概念的东西,来表达我对自然,人类和时间的关系的思考。比如中国以前有一种说法叫‘手艺人’,他们用手去劳作、创作、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工的方式表现出来。又比如‘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通过‘手工’传递的情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是被忽略的,‘时间’的价值也是被忽略的,我们在拼命地抛弃一路走过来的痕迹,城市里什么都是崭新的。我认为,衣服就是皮肤之外,跟皮肤最亲近的一层东西,它的价值在于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流行、时尚都是不重要的。”

  贾樟柯对马可在“无用”系列中强调的“手工”、“时间”和“情感”非常认同。“马可讲,消费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你可以扔,你不知道生产者是谁,只要有钱或者厌倦了就可以把一件东西扔掉。她的这些思考,都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这些想法逐渐帮助我形成了影片的结构。”

  纪录片《无用》的结构有三个部分:山西,巴黎,广东。“马可一直强调手工,强调衣服传递感情的作用,除了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拍摄,我还到山西矿区残留的小裁缝作坊里拍摄,后来又到例外公司在广州的工厂流水加工车间进行了拍摄。其实,她的‘无用’是主张反消费的。”

  那么这种反消费的态度是否和马可所担任的“例外”这个商业品牌设计总监的身份不符呢?她的回答很坦率也很像一个艺术家:“我的确不鼓励人们买太多衣服,哪怕是‘例外’,生活里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东西。”

  那么真正的艺术在马可的眼里是什么呢?“我认为艺术的判断没有行业区分,并不是在博物馆里、双年展上展示的才叫艺术。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懂得欣赏的人眼前,它无处不在。太多东西是我们视而不见,而不是不存在。在我心目中绝大多数的艺术家甚至没有名字,他们不是那些伟大的艺术巨匠。当我在乡间旅行时,我经常看见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一大片田野里,有一些农民在劳作,他们的人影是那么的小,但是我觉得他们就是田野的艺术家,是非常高尚的人。他们唯一依赖的是自己的双手,生活得非常诚实也非常真实。在西藏,我曾经看见农民们在大树边垛柴堆,把砍下来的柴火一捆捆地码起来,可以和任何一件前卫的装置艺术媲美。”《美容与服饰》肖卉九月号“我”&《无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