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郁榕同住的房间

左起张明亮、吴启荣、蔡华忠、施晓宇、徐永智、张明进、章木荣、杨祯旺

1976年12月—1977年12月我在蔡坑小学戴帽初二班教书一年

左起蔡坑村支书兼村主任徐永智、原蔡坑村支书张金华、原县委融媒体主任吴启荣等

前排学生左起徐长姬(民教)、王慧萍、张惠英、谢惠銮、张元秀
后排学生右起张金永、张长旺、徐世爵、张明进、小潘(司机)、县文联主席蔡华忠、施晓宇、徐永智、张明亮、原县政府办主任章木荣、徐旺基(民教)、杨祯旺(民教)


前排学生左起谢惠銮、王慧萍、张惠英、张元秀、徐长姬(民教)
后排学生左起张金永、张长旺、张明亮、徐永智、张明进、徐世爵

当年民办教师黄大文(左)、施晓宇、杨祯旺(右)










知青队食堂



知青楼一层

知青楼上楼楼梯

知青楼二层

知青队仓库

知青队山垄田,多为烂泥田

与原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章木荣早晨从县城“顺昌宾馆”出发前
2023年立夏刚过,我在5月19日这一天,又站在了闽北大山深处的知青楼前。眼望日益破旧的知青楼,我的耳畔悠然响起宋代诗人张耒的诗句: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1974年7月25日,16位男女高中毕业生组成的福州一中上山下乡扎根队:马亨冰、丛远东、郁榕、林建、刘建生、隋建威、卢国成、翁祥钦、施晓宇、董丽娜、冯殿、赵榕、俞长明、阮云敏、杨茂榕、夏枫,来到顺昌县洋墩乡蔡坑村旧祠堂安家落户。三个月后,我们知青队搬迁到距离蔡坑村3公里远的外黄副村这座新建成的干打垒二层知青楼住下。
转眼之间49年过去了,说什么广阔天地,说什么大有作为,如今我们已然白发苍苍,青春不再,更有男知青马亨冰、女知青杨茂榕已经提前离我们而去!马亨冰、杨茂榕——你俩在天堂还好吗?!我在心中的这一声诚挚呼唤,真的禁不住让人潸然泪下!
好在有2017年第1期《天涯》发表的我们知青队每个队员写下的日记,留住了那段特殊的历史片段。《天涯》主编王艳翎写道:
“‘民间语文’栏目,施晓宇等作者提供福州一中下乡知青的集体日记,供我们了解1975年……的历史。”
更有2014年2月22
日《福建日报 》发表东岳写的《读《插队往事》:鲜活的生命记忆》长文,也为我们的知青生涯留下难忘的记忆:
“由知青施晓宇、唐希主编的‘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上下)是一部厚重的大书——1030页,110万字,可谓洋洋洒洒,皇皇大著,拿在手中颇有分量。当然,一部书再厚重,与福建省30万知青耗尽十年青春时光以及一生的影响相比,又显得轻逸了些。毕竟这一场上山下乡运动仅就福州来说就有多少家庭卷入其中:分离、思念、困苦、彷徨……不过,当时间的流水不断冲刷那段生活的河床,在昔日踪迹行将模糊甚至消逝之时,用永不磨灭的文字定格那一刻,这部回忆录终究显得非同寻常。
如果从知青插队到返城算起,已经过去40年了。40年光阴,是40载劲吹的秋风,可以扫去无数生命的绿意;是40把锐利的刀子,可以抹去许多生命的存在。当年青春年少的知青,如今已然老去,有的甚至已离开人世,而198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对那段知青岁月,不是一无所知,便是知之甚少。所以,回忆并记录回忆就显得刻不容缓,好在老知青们对知青岁月的记忆与怀想,从未曾老去或者消失。
2002年,唐希、施晓宇曾主编过‘福州知青文档’《永远的脚印》,这部《插队往事》是《永远的脚印》的续篇。从章节编排的讲究、内容征集的翔实上看,知青编辑者们是用心良苦、耗费了心血的。主编施晓宇在《后记》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作者的文字固然朴实,却充满真情实感;知青的语言虽不华丽,但读来催人泪下。真的是一笔一画饱含甜酸苦辣,字字句句打着插队烙印,大小篇章充满时代特征。’”
明年是我们福州一中16位男女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50周年,我们拿什么来纪念它?
2023、6、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