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年前《海峡都市报》发表我的专访

(2023-02-16 09:41:55)
标签:

情感

民间文学

《故事林》

基层作者

三沙笔会

      2021年2月28日《海峡都市报》发表记者陈燕燕、摄影记者毛朝青冒雨到家采写我的专访,2023年2月16日我下载贴博,以作纪念。

两年前《海峡都市报》发表我的专访

两年前《海峡都市报》发表我的专访

两年前《海峡都市报》发表我的专访
不同时期的《故事林》(资料图)

新年伊始

《故事林》停刊了

这本杂志问世37年

发行量曾突破47万份

陪伴几代读者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

        近日,海都君对福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施晓宇进行了专访, 他在35年前曾担任《故事林》副主编,见证了《故事林》的成长。

创刊3年 发行量突破47万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绝大多数家庭只有收音机

连电视机都没有

报纸杂志成了人们

获取阅读快感的“神器”

《故事林》就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

1984年,《海峡民风》报正式改版为《故事林》杂志,由福建省文联分管的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杂志为32开本,揣在口袋里便于携带,被誉为“口袋杂志”。它的内容丰富,有民间故事、情感故事、侦破故事、幽默笑话等,很受大伙喜爱。

1986年,30岁的施晓宇升任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和《故事林》副主编,主持协会与刊物的全面工作。

短短一年

《故事林》的发行量达到巅峰

超过47万份

在全国的同类杂志中发行量名列前茅

《故事会》《故事家》《故事林》

号称“中国传统新故事期刊三剑客”

当时,《故事林》杂志社只有五六个人,大伙忙得团团转,往往是上一期的稿子刚刚编好下厂付印,马上就要赶编新一期的稿子。除了邮政发行,《故事林》还通过自办发行,送到全国各地邮政发行到不了的地方。每一期出刊后,不管刮风下雨,老主编——著名作家何泽沛亲自带队,大伙骑上自行车,赶到福州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帮印刷厂把刚印好的《故事林》搬上车。忙完托运手续,大伙汗流浃背,施晓宇就“奖励”每人一罐当时刚流行的“可口可乐”饮料,那是大伙最开心的时候。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302/2eace51af2804f67a16ce45444f55072.png1987年施晓宇在《故事林》举办的作者笔会上开讲座

赶几十里山路 只为了见见“省里的作家”

当年,不少基层文学爱好者热衷投稿,几乎每一天,《故事林》杂志社都会收到上百封手写的稿件。编辑们很认真,对有写作基础的作者来稿,他们基本有稿必复。

稿件一经刊发,每1000字可获得15元至20元稿费,收入很可观。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才34元。当然,稿件录用的门槛也很高,杂志社有完整的三审体系,每一篇故事大多控制在1000字至3000字内。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302/0a9a7f45f34649d0943ddccfd3ca679c.jpeg施晓宇介绍《故事林》曾经风靡一时

       应作者要求,《故事林》杂志社的编辑们经常下乡,深入基层办笔会。施教授还记得,办笔会时,很多作者甚至村民听说“省里的作家来了”,他们会赶几十里山路,只为了来看看编辑们。有时,施晓宇能一下叫出作者的名字,对方会激动地跳起来。

1986年5月,《故事林》到闽东霞浦县三沙镇举办全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作者培训班,有60多人参加。他们大多来自畲族、高山族。当时吃住条件很简陋,但这些少数民族作者能歌善舞,且热情奔放,个个爱讲故事,给施晓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施晓宇向他们约稿时,却有人怯场了,他们搓搓手,拘谨地说:“我只会讲,写不好!”

 

施晓宇就鼓励他们多写作,多练习。通过这次培训班,不少人经过锻炼,发表了不少作品,有的还成为知名作家。譬如古田县腼腆的畲族作家雷德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302/7b38cf4ef0a641f197396a8f45d386b2.png1986年5月《故事林》在闽东霞浦县三沙镇举办首届全省少数民族作者培训班

互联网虽便捷 但难舍书香

在《故事林》杂志工作3年

施晓宇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第二届作家班继续“深造”

离开了《故事林》

1990年7月,他从北大毕业归来,回到福建省文联《台港文学选刊》继续当编辑。后担任《福建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兼《散文天地》杂志主编。他当过20年文学编辑,2006年重返高校执教15年,见证了中国报纸杂志的辉煌和衰落。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报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街头的报刊亭不见了,看书的人也少了,书香日益稀薄。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元旦至2021年元旦,我国又有32家报刊先后停办,4家电视频道停播。

今年1月,《故事林》也停刊了。施教授很痛心。他说,我国近14亿人口,仅拥有580多家出版社,而德国的人口仅8000万,却拥有2000多家出版社,相比之下,我国的出版单位远远不够。我国仅出版报纸1000多种、期刊9000多种,更是远远不够的。

如今,65岁的施教授坚持看书写作,书房摆满了各种书籍、杂志。他认为,电子读物固然更快捷,获取信息、资料更容易,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纸媒。手捧书本让人沉浸其中,才不会毫无耐心,手指在手机屏幕浮躁地上滑下拉。 在书本上边看边记下心得体会,远比一目十行的网上浏览和稍纵即逝的手机阅读印象深刻,历久弥新。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302/813530f50d3540558c63d5ecc7218ea2.jpeg施晓宇保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办公室前唯一一张留影(右一为主编何泽沛,左一为施晓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