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菲华作家网转载《福建:科举进士数第一》

(2022-08-22 11:15:32)
标签:

历史

福建

进士总数第一

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

王勇

全文原发2021年4月19日《福州日报》;2021年9期《各界》(陕西省政协)转载;2022年8月18日又经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勇先生推荐转发“菲华作家”网的《世界头条》。特此感谢。
福建:科举进士数第一丨施晓宇(福建)

       中国的科举制,从隋文帝杨广的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1905年9月2日由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上奏废除科举制,9月20日经慈禧太后批准废除,清廷下令使经历了整整1300年的科举制寿终正寝: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准确地说,中国的科举制从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七年(587年)就开始“预热”了,是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到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特别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项考试科目,为选拔人才又在全国开考了一次,算是开了中国科举制的先河。这才有了隋炀帝杨广在登基的第一年——大业元年(605年) “父规子随”,完善科举制,设置进士科,中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了。因此,西方历史学家高度评价隋文帝杨坚,说他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政府官员,为中国提供了一批批得力的人才。
        有趣的是,提出废除科举制的张之洞本人,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在27岁时考中的进士第三名:探花。张之洞后来官至两江总督、军机大臣,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坚分子,却由他带头废除科举制,颇有点耐人寻味。
        不过中国科举制后来尽考的是僵化的“八股文”,开科取士的作用丧失殆尽,录取的多是死读书的“书呆子”,确实必须废除。但在整个科举制实行过程中,曾经比较公平地选拔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治国栋梁。譬如:
        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李商隐、白居易。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曾巩、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杨慎、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江日彩、袁崇焕。
        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翁同龢、洪钧、林则徐、张謇、蔡元培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杰人才。
        这其中,寒门出身的状元、进士不在少数。如果没有科举制,他们绝对无法出人头地,造福一方。譬如北宋名相吕蒙正,自幼遭遇不幸,无辜被父亲将其母子二人赶出家门,蜗居在山洞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吕蒙正发奋苦读,高中状元,善于理政治国,成为宋初一代良相。还有北宋初年的范仲淹,也是自幼家贫,由一介寒儒进土及第后,同样官至宰相,官声可嘉。更有清初陕西状元王杰(清代陕西第一名臣),他和清末最后一名状元、河北沧州人刘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完全凭借自身努力,高中状元。王杰成为干练的军机大臣,刘春霖成为著名的书法大家——坚决不当汉奸。
        据萧源锦著《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介绍,1300年间,全国共取近11.3万名进士。
        据宋元强著《状元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介绍,1300年间,全国共取近600名状元。
        而网上另一种说法是,1300年间全国共取文科状元592个(文武状元777人)。按照《中国历代州府进士、状元总数排行表》统计:
        福州府以进士4100人排名第一,苏州府以进士3902人排名第二。苏州府以状元54人排名第一,福州府以状元26人排名第二。
        但是,《中国历代州府进士、状元总数排行表》前十名中,福建有三个州府入列:排名第一的福州府(取士4100人)、排名第九的泉州府(取士2316人)、排名第十的兴化府(取士2215人);江苏只有两个州府入列:排名第二的苏州府(取士3902人)、排名第五的常州府(取士2920人)。福建三府总计选出进士8631人;江苏两府总计选出进士6822人。不过,福建三府总计选出状元47人,江苏两府总计选出状元69人,江苏状元比福建出得多。
        那么,福建之所以在科举制实行期间,出了这么多进士,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关,与唐末五代十国,“五胡乱华”,战乱不断有关。北方所谓的五代十国,大部分是由少数民族——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政权,生产建设能力很差,打打杀杀能力很强,农耕文明发达的汉族总是打不过茹毛饮血的“五胡”各少数民族。因于此,北方的汉族世家大族在唐末开始南迁,逃离战火纷飞的北方。其实,北方的汉族世家大族纷纷南迁,更早在西晋末年(包括唐初)就开始了,史称“衣冠南渡”。 梁克家著《三山志》(宋淳熙本)记载: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
        始入闽者八族,指的是: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到了中原统一,北宋王朝建立,汉族重新执掌国家政权之后,这些南迁定居下来的世家大族读书人就开始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了。李唐时期,南方就普遍比北方富裕,到了赵宋天下,南方的经济实力更加强于北方,南方的文人墨客就更多了,读书人的种子比比皆是。
        宋代福建进士就多达7038人,占宋代全国进士总数35093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达179人,居全国之冠。宋代福建涌现出一大批名扬中外的杰出人才:
        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尤溪)、天文学家苏颂(同安)、法医学家宋慈(建阳)、史学家郑樵(莆田)和袁枢(建瓯)、书法家蔡襄(仙游)、著名诗人杨亿(浦城)、慢词大师柳永(崇安)、诗论家严羽(邵武)、文学家刘克庄(莆田),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中进士的数量超过1000人的县,全国仅有18个。其中,福建就占有4个:闽县(今福州)、晋江、莆田、建安(今南平)。在这4个县中,又数莆田县最厉害,历代共出1400多名进士,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最为辉煌。当年莆田县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有14人。年纪最大的林邓已75岁,年纪最小的龚茂良才18岁。黄公度是当年状元,陈俊卿是当年榜眼。宋高宗赵构不解,一个小小莆田县何以人才辈出?他询问状元黄公度。黄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宋高宗不满意,认为固然对仗工整,却是隔靴搔痒。宋高宗接着问榜眼陈俊卿。陈胸有成竹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宋高宗听后很满意,认为讲明了问题实质,当面评说:“公度不如卿!”所以《中国科举制》一文这样总结:
        现如今看来,科举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历史上在科举制出现之后,改变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从隋文帝开皇七年,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存在了1300余年的时间。不过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即便当代,福建人会读书仍然享誉全国。我的母校福州一中早在1956年、1957年、1958年就曾连续三年夺得全国高考成绩第一名。今天,校史超过两百年的福州一中重新焕发青春,历年高考成绩在福建乃至全国仍是名列前茅。就是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州籍的院士人数在全国仍然名列前五名。
        这正是:百尺竿头须进步,更上层楼数第一。

2020年12月31日写

2021年1月5日改

2021年3月24日再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