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已发2016年5月19日《伊犁晚报》;获2015—2016年度庄逢时海内外散文奖。2016年7月13日在泉州华侨大厦颁奖,楼兰代我领奖。奇怪的是,此文乃应楼兰之约而写,6年后我却找不到原稿了。直至2022年5月21日我请楼兰代劳查找,5月24日找到发回,也算皆大欢喜。
浮想联翩刺桐港
施晓宇
上
篇
2009年1月29日,大年初四,我陪西安几个作家站在闽南名城泉州的一艘气度非凡、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前留影,耳畔响起的是唐代诗仙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著名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不过,我身后的这艘大海船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我国独一无二、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建起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被巧妙地设计成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的海船造型,因此令西安作家们啧啧称奇。作为从唐代世界第一大城市长安(今西安)来的客人,这些旱鸭子无疑对大唐雄伟的都城而今的盛况司空见惯,却对东海之滨的历史名城泉州知之甚少,故而所见所闻都感到无比新奇无比新鲜。
首先,作为遥远的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生活过的长安都城的后来人,西安作家们第一次知道了泉州居然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仅此一点即名冠全球。起因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我国交州(古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广州、刺桐、扬州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发展到宋末和元代,泉州刺桐港更成为赫赫有名、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的“世界第一大港”。换句话说,泉州刺桐港作为公认的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四百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盛名之下,当之无愧。这让驻足泉州的西安作家们有了初步认同感,因为盛唐的长安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城”,比欧洲的罗马城大六倍,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万,是当年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629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印度取经,于645年带着宝贵经书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长安,后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及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遥记645年,玄奘回国时,却因长安之大、人口之多——当年传说有二十万以上信众涌往长安郊外迎接玄奘法师,以至于唐太宗李世民派出的迎接玄奘回国的礼宾官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无法与玄奘取得联系,致使玄奘在长安城外等待了三天,可见长安之大。
令驻足泉州的西安作家们有了进一步认同感的,还在于今天西安市莲湖区繁华的大唐西市,是在西安市政府“皇城复兴计划”下恢复建起的占地煌煌五百亩、全国唯一在原址上重建起的仿古重点工程。因为,在唐代,长安市区建有东市(今西安交大一带)和西市(今劳动南路附近)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买东”“买西”——“买东西”之说由此而来。也因此,大唐西市成为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中国远在唐代最早通往罗马的大路只有一条,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陆上丝绸之路”。大唐盛世之际,络绎不绝的世界各国商人、学者、僧侣、旅行家也是通过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长安都城,最先的落脚之地就是大唐西市。恰恰是长安“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共同点,使地处西北与东南的这两座城市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乃至亲密无间。这应该是驻足泉州的西安作家们感同身受的关键传承契合之处。
下
篇
意大利年轻的环球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到访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到访过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州、泉州、德化等。所以,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到达泉州后,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二卷最后一章《刺桐港与德化城》关于泉州的记载是这样的:
离开福州城……到第五日晚上,便到达宏伟美丽的刺桐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行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不过,走马观花的马可·波罗不知道泉州城的地形宛如一条鲤鱼,因而泉州在历史上被称为“鲤城”——至今泉州的老市区多在鲤城区。马可·波罗同样不知道泉州名叫“刺桐城”的由来,更不知道今天泉州的市树是刺桐树,泉州的市花是刺桐花。如果我们可以穿越回一千一百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就会了解到有个叫留从效的节度使,他为了扩建泉州城郭,命人“环城遍植刺桐”。当然,马可·波罗关于刺桐港和瓷都德化的具体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
这个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民是偶像崇拜者,性情平和,安居乐业。印度内地有许多富人来到这里,仅仅是因为想刺得一身美丽的花纹,因为这里的文身技师以人数众多、技艺出众而驰名。
流经刺桐港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经过京师那条河的一个支流(施注:指的是晋江和洛江)。德化就位于该支流和主流的交汇处。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别无可述之处。这些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人们首先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间,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就是不翻动它。泥土经过这种处理,就变得十分精纯,适合烧制上述的器皿。然后工匠们在土中加入合适的颜料,再放入窑中烧制。因此,那些掘土的人只是替自己的子孙准备原料。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最后就是经由泉州的刺桐港(又名“后渚港”)起航返回意大利的。故而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可·波罗有资格证明“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他认为与埃及的亚利山大港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宏伟。宋元时期,正是由于拥有了刺桐港,给泉州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活力与财富,也带来了市场繁荣与文化交流。于是就有唐代一个无名诗人写下的《送李使君赴泉州》一诗流传至今: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
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还有原籍山东却酷爱泉州、退休后终老泉州的南宋诗人李邴(官至宰相)写下的著名诗句,也流传至今: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后来这两句诗经常被人用来形容泉州海外交通十分发达、刺桐港十分繁华的景象。自然也就有了当代已故著名画家李硕卿(祖籍惠安,生于泉州)的大型国画《涨海声中万国商》问世,但见画面上千帆云集、百舸争流,无比传神地再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繁华发达的美景。
也正因为“市井十洲人”和“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港口繁荣和市场兴隆,以及各国人员的纷至沓来,使当年泉州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也使泉州多元宗教与多元信仰的形成顺理成章。这在另一个意义层面上讲,恰好印证了泉州人海纳百川、兼包并蓄与融合开放的标志与象征。这也就是天津籍大德高僧弘一法师晚年定居闽南、圆寂泉州的根由之所在。他在福建各地讲学,弘扬佛法期间,借用理学大师朱熹的诗句为泉州开元寺书写的对联,就是对此情此景的最好写照。联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顺便补充一句,与弘一法师书写朱熹诗句名联一样珍贵的,还有由曾任南宋宰相李邴于绍兴年间书写、名士张读撰文的《重建泉州州学记》石碑,如今亦收藏于泉州开元寺内,知道的人不多。
写到这里,我看见《泉州晚报》一条新闻报道,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已定2016年4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省石狮市——全国著名服装城举办。这是令人欣慰的消息,它足以见证泉州作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今天依然魅力四射、享誉全球。
2016、3、29—3、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