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出版
(2021-05-06 12:04:14)
标签:
情感历史古民居保护 |
全文收入《走进周宁景区》,海峡书局2021年2月出版。
把根留住
施晓宇
我行走在闽东周宁县咸村镇洋中村的古老村道——长安路上,时值2020年8月25日。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银河两岸,牵牛星和织女星隔河相望,期待重逢。按中国人传统的说法,就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在鹊桥一年一度相会的千金一刻。就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在“立秋”已过半个多月,依然热得汗流浃背的我行走在洋中村古老村道——长安路上。准确地说,我由咸村镇“一把手”魏日升等引导,沿着长安路穿行于两旁曲径通幽的一座座明清古民居——统称孙家大院中。
它们分别是:长安路52号、长安路54号、长安路55号、长安路58号、长安路59号。其中,以长安路54号——孙翼如故居最具代表性。所以在没有门牌标志以前,村民们通常是以长安路54号作为参照中心,来区别并称呼其它几座古民居。譬如长安路58号和长安路59号,并称为下座;长安路55号称为上座;长安路52号称为隔壁厝。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在位的第三年,洋中村村民的祖先:
开基始祖孙德恩由咸村镇枣岭村分迁到洋中村,这是一个文明发祥地,有典型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黄土人文化遗址、宋代古村落遗址、衙前宋代古街道。
其实,洋中村孙氏的远祖最早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时有孙氏三兄弟随王审知入闽为官,定居闽东福安县甘棠镇。大约元代初年(1271年前后),孙氏隆公后裔孙世远(字家声)迁居周宁县咸村镇枣岭村。明景泰三年(1452年),孙世远的五世孙孙德恩再迁洋中村,而今繁衍达4200多人。而孙德恩后裔——多在江浙和广东地区经商、为官者,譬如清官孙翼如的祖上南穆公就是一个知名儒商。南穆公与儿子正协公一起在浙江宁波和广东地区经营木材、铁锅、茶叶等日用品买卖。由于父子“为人厚道、诚信经营,生意特别红火,赚得钵满盆满”。清嘉庆七年(1802年),正协公派19岁的儿子孙承汪回洋中老家建造房子。孙承汪模仿江浙一带民居风格,历时5年时间(雇佣雕刻师齐头并进同时进行室内装修),建造起今天从长安路52号到59号共7幢城堡式建筑——统一模式为硬山顶,既能防火又能防盗,内里多镂空半浮雕镏金雕刻,装饰精美。每幢皆为前后厅两厢房格式,利用天井采光,第二进方为家属生活区,包括二层神秘的闺房。
我发现在每幢古民居中,都自挖有水井保障生活供应,同时备有消防的大水缸,常年储水便于防火。在后院,多辟有菜园、花苑等,把各幢房屋点缀得花团锦簇。在这7幢城堡式建筑——如今剩下5幢(少了长安路53号和56号)中,每幢房屋虽然都是独立成座,但在外筑有统一的围墙,到了夜晚降临,或者土匪袭扰,家人只要将大门关上,外面的人或土匪就无法进入——但7幢族人之间则可以通过幢幢相连的过道、地坎,彼此相通,互相守望。
在洋中村,最是蔚为壮观的,当属长安路54号——孙翼如故居。这是一个典型的面积约23000多平方米,起建于清代的庞大建筑群落。由孙氏支祠、祖厝、里厝、大厝、书院、观音阁、花圃等组成。其中里厝与祖厝虽然相隔于长安路,但家人间都能融洽相处,其乐融融。这得益于“一家之主”孙翼如的耳提面命。
孙翼如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名贻谷,字兆燕,号翼如。孙翼如的祖父孙湘湄是清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在位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亲孙光璋是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在位的武翼都尉。孙翼如一生最大的优点是对父母非常孝顺,为了照料双亲,他长期辞官不做。直到1895年春丁忧期满,孙翼如才在时任四川按察使的老友万培英保荐下,奉派四川任资州罗泉井分州别驾(类似通判)。由于为官清廉,过于辛劳,孙翼如不幸于1898年病逝官邸,年仅51岁。“州民千余人载道环聚泣拜,赠送‘万民伞’上书‘人结去思’。”
孙翼如故居因年代久远,与其它古民居一样坍塌朽毁。好在从2019年秋季起,咸村镇镇政府大刀阔斧开始了对洋中村历史古民居“修旧如旧”的挽救、改造工程,成效显著,可谓功莫大焉。
徜徉在长安路上,穿行于洋中村古民居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高挂其中的一块块牌匾,一副副楹联,以及一幅幅窗棂雕刻。上面书写和镌刻的,都是令人流连忘返,过目难忘的格言警句和吉祥如意的优美图案。我们先从大门建有隆重的门头亭三重门的孙翼如故居欣赏起。映入眼帘的大门对联就显得与众不同:
门拱紫宸春富贵,天开黄道日光华。
内容祈盼的是荣华宝贵如春天,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同光辉。进得大门,旁边设有马厩,供来客马匹喂草歇息。有对联曰:
云呈五色文明盛,运际三阳气象新。
让我们一下读懂了古人祈吉纳祥的美好心愿。“三阳”的意思是: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都含有饱满的勃勃生机,即“三阳开泰”。而且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所以也可以写作“三羊开泰”。 就连“美”字,也是头顶大角的羊形,亦即大羊为美。因此这副对联贴在马厩门上,是十分贴切的。
进到中门,我们见到四幅雕刻图案,分别是:苏武牧羊、状元拜案、招财与进宝。其中美好的祝福寓意不言而喻。在大厅堂前,摆设有一对石鼓,窗门上雕刻蝉鸣花间,梅竹蝠喜窗格——蝙蝠特意雕刻成别样花状,很是喜气。有联曰:
兰若有室竹相怀,山静无言水自喻。
含义不言自明:兰花若是有信心,翠竹自然拥它在怀中。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不用说一句话,水却能明白山的心意。
在长安路52号,这是一座罕见的“大夫第”,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指的是显赫的士大夫门第——文职高官的私宅,远非平民百姓的瓦舍草屋敢与媲美。所以在“大夫第”大门上方,镶嵌有“气兴万化同流”六字气派砖砌匾额。
迈进大门,它的照壁立刻先声夺人——由五只大小不同的蝙蝠组成一个大大的“福”字,体现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愿。两边的对联曰:
鹅凤清音谐乎律吕,鼎彝古色灿若云霞。横批:座满春风。
意思是,不管鹅叫凤鸣,雅俗之声皆悦耳。来客无论贵贱亦都是客。正所谓:“客至禽呼梦,诗成月助吟。”高贵的通俗的,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在“大夫第”两边厢房的门面雕刻更加有讲究。厢房门上方雕刻诗句,下面雕刻梅桔榴香。“梅谓清高,桔谓吉祥,石榴意多子,香橼喻多孙,子孙孝悌多福多寿。”所刻诗曰:
碧山人来幽鸟相逐,金樽酒满奇花初胎。
读书不求甚解,鼓琴聊以自娱。
古今毕陈趣生一室,无人兴感文可万言。
有识之士解诗曰:恰似酒醉琴为枕,诗狂石作笺。意谓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不啻为又一好诗佳言。
关于镌刻于门楣立柱窗棂之上的名联佳句,我认为洋中村长安路4弄10号古民居的质量上乘数第一。由于外大门门口朝西,门上牌匾雕刻四个大字:“西山爽气。”内大门门口朝北,门上牌匾雕刻四个大字:“彤云北至。”真是聪明绝顶。有民间高人解释意思是:
西山爽气熏风至,北方祥云绕屋间。
游人经四重门到达大厅,看见立柱对联曰:
天下尽皆春有容乃大,事件何是福无事则安。
中间贴一个大“福”字。对联寓意很好理解:凡事有容乃有济,各人无欲亦无忧。在大厅还有三副对联,言简意赅,意义非凡:
言最招尤少谈几句,书能益智多读数行。
休将两耳管闲事,丹桂有根书内长。
义路悬规礼门搷矩,和神当春清节为秋。
这三副对联寓意清楚,无需多言,但三副对联都显出主人对后代教育的良苦用心:“教子有良图积德但存方寸地,传承无别业贻谋惟课数行书。但求为人有礼有节,循规蹈矩,祭祀有典春祀秋偿。”
告别洋中村,咸村镇宣传委员徐江燕开车陪我参观离镇政府2.5公里远的川中村。村支书汤周胜告诉我,川中村是周宁全县人口最大的村落——现有5200多人,几乎都姓汤。而且,汤氏也是周宁县最早入迁定居的家族。据《汤氏族谱》记载,川中村始祖姓汤名泽,字普济,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朱皋里村人。唐大力年间(766-779年),汤泽高中进士,官至太师,奉旨守闽。二世祖汤寿,字君赐,随父汤泽在闽,后定居川中村。川中村与洋中村一样,拥有四五十栋古民居。以我看见的主干道石门巷1号到9号,都是规模宏大但岌岌可危的古民居,单单石门巷3号原本就有120间房屋。由于失火以及青壮年到沪、粤、桂等地打工,常年无人居住的老屋倒塌严重。致使本来拥有720个学生、32个教师的川中第二中心小学,眼下只剩下200多个学生,20个教师。此乃全国普遍现象。
石门巷1号到9号的9栋连建古民居,每座建筑面积约三五百平方米不等。早年设有一个独立的巷门,夜间有专人值守,各户主配有钥匙。我感觉川中村古民居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唯有正门前设和侧设两种归置。前者正门位于中轴线中间,依此建有门厅、天井,天井两侧建有双层厢房,厅堂面阔三间或五间。主座进深多在13米左右,因此分为前厅后堂,后堂设有后天井,专门用于采光。后天井两侧为饭厅和厨房,后墙设有小门通后院或杂物房。古民居亦多为砖木结构硬山顶,设风火墙。天井厅堂厢房,木窗门户都是透雕精致,像多吉祥——尤其大门、厅堂挂饰的匾额、对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意多深远,这与洋中村的古民居风格一致。
如石门巷3号大门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文昌新入有光辉。
横批:五福八达。
如石门巷6号大门对联:愿学于公容驷马,虔承先志仰三合。
横批:祥开吉第。
如石门巷9号大门对联: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
在石门巷9号,我还看见几个青壮汉子正在家中用抽水机抽水淘井。一问才知道,每年“七夕节”这一天,周宁县凡有水井的人家都要去沉沙,清淤泥,淘净水井。而且,川中村民大凡建房之前,先要挖井,先有水井后建房。一口水井就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根。
《把根留住》是中国台湾歌手童安格在1990年唱响的歌曲,是一首表达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歌曲,随后成为童安格经典歌曲代表作,演唱至今,不绝于耳。我记住的,是《把根留住》打动人心的歌词:
一年过了一年
啊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对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乡村的古老民居,庭院的旧式水井,就是我们的根之所系。如果这些古老的民居消失了,旧式的水井干涸了,我们就要真的失去故乡,成为一个没有根的人。因此,沿着麻岭古道我登上了海拔1494米的周宁县第三高峰(周宁县第一高峰为海拔1506米的龙冈头)——风景如画的仙凤山眺望故乡,祈愿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永远不老,与世长存!
2020、9、5—9、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