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2016-03-16 17:40:48)
标签:

郑州

文学报刊

新居

胡采百年

长征起点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刘俊和施晓宇(王童摄影)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中国作家》副主编程绍武和施晓宇( 王童摄影)


 

2003121日晚饭后,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二期高研班(主编班)学员从鲁迅文学院坐大巴出发,到北京西站乘坐2239分发车的特快前往郑州开会。全班同学47人,有39人与会。在卧铺车厢安顿好才知道女同学禄琴(彝族)随大巴到达北京西站后,临时有事一声不吭又返回鲁院了,次日赶回贵州省。她是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兼毕节市文联主席。在夜行列车上,有趣的是,辽宁著名作家刁斗同学按东北人习惯,赤膊睡觉,结果被捣蛋的人发现了,好些个男同学将冰冷的“咸猪手”塞进被窝让刁斗“吃冰棍”,冻得刁斗杀猪一般叫唤。

122日清晨7点,特快安抵郑州火车站。我们的班长杨晓敏——《小小说选刊》主编兼《百花园》主编率部下接站,安排大家入住郑州市三星级“嵩阳饭店”,我与《石油文学》副主编盛丹隽同住6011室。

大家匆匆早餐毕,不顾困乏即上12层会议厅参加“全国文学报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开幕式。本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要来参加的,临时参加中央重要会议无法到场,结果使本次研讨会“会格”大降。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一个没来不说,就连郑州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也没出席——中国开会历来是讲究主客双方官阶、级别、规格对等的,否则便“名不正则言不顺”。

122日下午120多位代表继续发言。3日上午依旧——我的这张照片便是3日上午在注意倾听代表发言时被王童抓拍的,一直到20162月才在鲁院主编班微信群里晒出。其实,那次会议除具体会议主办者杨晓敏班长辛苦外,数王童最辛苦也收获最大——在会议期间抓拍了许多有收藏价值的照片,单单我的就不止一张。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王童摄影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王童摄影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2005年12月2日全国代表们泰宁合影,我在后排右三

 

2005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我所在的《福建文学》与《北京文学》联合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和泰宁县举办“2005年全国中篇小说年会暨全国文学期刊社长、主编论坛”。无论年会也好,论坛也罢,放在这两个地方举办,为的是武夷山市和泰宁县分别拥有“5A”级的武夷山风景区和大金湖风景区,代表与会期间在探讨日益严峻的文学期刊生存问题之际,可以暂且抛开烦恼,放松身心。可惜我的第二期高研班(主编班)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只来了《雨花》杂志副主编姜琍敏;《钟山》杂志副主编傅晓红(已升任江苏省作协创研部主任);《延河》副主编张艳茜;《北京文学》主编助理王童。

       11月28日上午,首先由《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主持开幕式,然后由《北京文学》社长章德宁主持“首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奖颁奖仪式”。著名浙江作家钟求是代表获奖的作家发言,他发言的主题词是:温暖,承担。张艳茜则是获得编辑奖的编辑之一,她因为在2003年2月号《延河》编发了陕西省著名作家黄建国的中篇小说《梅庄的某个夜晚》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而上台领奖。接下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主持“论坛”发言,安排第一个做长篇发言的是《十月》副主编张守仁。

      下午“论坛”继续进行。上半段由贺绍俊教授主持;下半段由吴秉杰研究员主持。安排第一个发言的是《飞天》主编陈德宏(很遗憾我的同学副主编马青山没来);第二个发言的是《清明》副主编潘小平,她认为:今天的小说只剩下故事情节而记不住人物。比如张欣的中篇小说《深喉》,故事情节震撼人心,但小说人物却记不住。所以作家蒋韵主张“用受伤的语言写作”。

        应该说潘小平的一席之谈有道理,不过她以女作家张欣的小说为例让我感到为难,因为张欣是我在北大作家班的同学,小说写得漂亮精彩是有目共睹的。我跟潘小平是第一次见面,但作为编辑同行神交已久。就是她在2005年4期和6期《清明》上分两次编发了我的45000字中篇散文《走过北大》。这个中篇散文是我因“非典”肆虐北京,“禁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写出来的。当时叫好的人多,第一个叫好给我信心的是和我一道“禁闭”在鲁院的同学盛丹隽(同时被“禁闭”的还有我的同年同学董立勃、张庆国以及小我们三个11岁的郭文斌同学等——个个都在埋头笔耕),但发稿时众多刊物却头疼,都嫌长,要压缩——是我生平被退稿次数最多的一篇作品。难得《作家》主编宗仁发兄弟慧眼识金,曾经通知说要发,让我配些照片去,最后也不了了之。还是潘小平坚持排成铅字发表出来。

       第三个发言的是作家曹征路。他认为:今天的作家写作越来越程序化、公式化、工具化……强调个人的体验、技术的提高、欲望的宣泄,所以被读者抛弃。

       第四个发言的是著名评论家李建军。他说:我依然认为现实主义写作是一种充满敬意的写作态度,我讨厌北大的教授满口的德里达、福柯的技术性语言,与现实毫无意义。……而且当莫言的面我也认为《檀香刑》是不可取的,畸形怪异的感受令人不舒服,也不可取。

       开会前,我们刚刚听说,就在北京飞来武夷山的飞机上,作家莫言就对李建军对其小说的批评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所以,莫言开口了:

       我本来准备打死我也不发言的,吸取锦州会议的经验。但针对李建军的批评我想回应,作家不能任由批评家说三道四而不反驳。……请问你看过我的《天堂蒜薹之歌》等吗?你看过我的21个中篇吗?你看过我的七八十个短篇吗?没看完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接下来莫言认为由苍狼、李建军、朱大可等领衔的文学批评集,批判矛头直指池莉、王安忆、莫言、二月河、贾平凹五位著名作家(《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难道没有下流的炒作?……李建军和郜元宝两个酷评家是文学界的两条“狗鱼”,追杀得小说家无可逃遁。我捍卫你批评的权利,但你也要有允许别人表扬我我的权利。这时莫言对李建军有不敬的语言,引发李建军引经据典的激烈反驳。会后,很多人觉得作为著名作家,莫言讲话有失厚道,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感,至少不够虚心。倒是年龄比莫言小很多岁的李建军不愧是科班出身,反驳时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像个陕西“冷娃”。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著名评论家李建军在另一场文学研讨会上发言

       第六个发言的是《时代文学》主编李广鼐;第七个发言的是《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第八个发言的是《黄河》主编张发(这时《北京文学》编辑、作家萧夏林插话反驳马津海“眼光向下”的“大众文学”观点,认为应当提倡“眼光向上”的“小众文学”);第九个发言的是湖北著名作家陈应松。

      下午发言结束,由章德宁做总结:认为下午的争论是可取的。就在这期间,王童又抓拍了几张我的照片,都值得收藏。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孙原摄影

200614日上午,经多方做工作,福建省文联领导在处级干部周一例会上正式宣布开初不舍得放行,现在答应福州大学调我担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平调)的决定,同意我辞去福建省文联《散文天地》主编兼《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职务。这样,经过福州大学方面半年来礼贤下士的动员、努力,再经过半个月时间办理一应调动手续,包括经福建省人事厅批准,福大人事处发出商调函、再发出调令,119日上午,我正式到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报到。

这算是非常高效了,121日福大就正式放寒假了,慢一步要拖延到一个月的寒假后。而且放假前,我通过校长坚决辞去了院长一职,即便校长惜才,主动表示要配备一个得力的业务强的副院长给我,让我教学之余有精力、有时间多为福大创作作品、出版著作,为福大争光,我也还是坚辞了美意。这是我调动前就做好的打算,年届50岁,我希望做个单纯的大学教师,不必徒担虚名,忙于行政,浪费时间。尽管因此我报到后待遇一落千丈,有关人士立马前倨后恭,相当势利,但我不后悔——官场如此,国情亦然,大学也一样。何况作为引进人才,我已经从福州大学校产科领到安置我的一套位于金山的新居钥匙。

2006211日上午,发小孙原特意携带照相机来我宽敞的新居拍摄了一组尚未装修的新居照片,留作纪念,这是其中的一张,颇有纪念意义。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张艳茜摄影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左起:吴丰宽、陈忠实、陈彦、蒋惠莉、雷涛、贾平凹(张艳茜摄影)

201389日《陕西日报》(记者杨小玲 实习生张枭)报道:

88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文联主办的“纪念胡采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吴丰宽,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以及著名作家、评论家陈忠实、贾平凹、杨韦昕、李星、肖云儒、李国平、常智奇、冯积岐、畅广元、杨乐生等,以及胡采同志的亲属出席了座谈会。

2013815日,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原省作协主席、省文联主席胡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胡采原名沈成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对陕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时我正在西安度暑假,有幸被陕西省作家协会组联处处长王晓渭(著名作家王汶石之子)邀请与会。在会上见到了胡采的二儿子胡晓海(《延河》编辑部主任、我的同年好友)和小儿子胡晓波及妻子张志华。胡晓海在会上最后代表家属宣读致谢辞。我在会上认真聆听大家的发言,记录了两千字。其中对贾平凹的发言印象深刻。我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载:

“与会者多为陕西评论家——因胡采生前为著名评论家,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被安排优先发言。……李珩(著名作家李若冰之子,代年迈母亲——作家贺抒玉念发言稿)等先后发言,皆肯定胡采的人品正派、理论水平高、扶持新人。这时贾平凹插话感激当年批判《商州系列》时,胡采保护过他。”

贾平凹感恩报恩的插话得到与会者的共鸣。会间贾平凹离席如厕,路过我面前,还停下来特意和我握手问候。这让我想起人与人的差别真是太大了。就在会场上,包括午餐席间,另一个著名作家居然装作不认识我(陈忠实先生却握手问候我)。当年我在《福建文学》上编发过他的好多篇小说、散文,附来的信可谓动人。现在名气大了,架子也大了。需要说明的是,哈,如今这种过河拆桥的人还真不少。

几张富有信息量的照片                               傅翔摄影

这是红军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起点,当年红军几乎同时出发的地点有四个——江西省的瑞金县和于都县,福建省的长汀县和宁化县。但所有出发地点路途最远的是长汀县南山镇中屋村,该村离松毛岭不过百余米。所以今天树立起“红军长征零公里处”(观寿公祠门前)。

1934930日上午,正是在这里,在第五次反“围剿”最艰难阶段,50万国军向红区推进,松毛岭成了保卫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但是红军长征前夕的最后一战——七天七夜松毛岭阻击战因寡不敌众失败了,红九军团在大坪前(今零公里处)集合,召开群众大会,向苏区群众告别,表示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当天下午2时,红军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镇前往长汀县城——漫漫长征路就此迈步。因此,中屋村观寿公祠门前既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公里处,也是红军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2015211日上午——81年后,我在零公里纪念碑前留影。

 

2016、3、16—3、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猴年除夕合影
后一篇:说编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