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嵬坡与杨玉环

(2014-05-31 15:53:25)
标签:

马嵬坡

唐玄宗

杨玉环

长恨歌

日本

马嵬坡与杨玉环 

2011811,我来到了马嵬坡。原以为这是一条荒无人烟的古老山路,而今却成了热闹非凡的通衢大道,每天都有像我一样从祖国各地慕名来访的客人。马嵬坡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老地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12公里的马嵬镇西门外500处(距西安市区62公里)。

1355年前——公元756614日,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被迫自缢于马嵬坡,从而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家喻户晓。单单唐朝一代诗人就争先恐后为马嵬坡树碑立传:

李益作有《过马嵬》:“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温庭筠作有《马嵬驿》:“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刘禹锡作有《马嵬行》:“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杜牧作有《华清宫三十韵》,诗名虽不曾提到马嵬坡,但在诗中写到了:“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说到杨玉环,历史上关于她的诗词传诵就更多了,亦可知这位美女的名气有多大。而杨玉环位列中国四大古典美女之首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首先是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好时光》,乃唐天宝初年,他与杨杨玉环(年龄形同父女)定情时的作品: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城貌,嫁取个,有情郎。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关于杨玉环,唐玄宗偏爱的诗仙李白奉帝命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李白的《清平调》,就是遵唐玄宗之命当场创作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的《清平调》填写完成之后,唐玄宗非常喜欢,立刻命李龟年等乐工谱曲演唱。其实,李白为杨玉环填的词《忆秦娥》水平更高: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但是,所有关于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贵妃娘娘爱情故事的诗词,都不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长诗《长恨歌》写得真切完整,缠绵悱恻: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嵬坡与杨玉环到马嵬坡,没有不参观杨玉环墓园的,我自然也是其中一个。墓园大门上方有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题写的“唐杨氏贵妃之墓”七个大字,字迹独具风格,颇为壮观。大门楹联也见功力:

“颦鼓断霓裳,犹憾梨花春带雨,

马嵬添胜迹,幸留芳冢土含香。”

而且,杨玉环墓园的大门门楼,是民国时期重修墓园现存的唯一遗迹,墙下有文字记载为证:

“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饥民挖门窗御寒、拆梁柱换食,贵妃墓毁于一旦。民国二十五年邵力子主陕,重修贵妃墓。门楼设计为中西合璧、砖混结构,时代特征明显。邵力子亲题:‘唐杨氏贵妃之墓’七个大字,笔力纯正,风骨独具。此门楼是贵妃墓在文革中唯一幸存的建筑。”

进到面积不大的墓园中,迎面一尊杨玉环的三米高汉白玉石雕全身像,完全一副土里土气俗不可耐的村姑模样,全无半点倾国倾城金枝玉叶的贵妃娘娘娇容。杨玉环全身雕像后面是一个仿古式的献殿,里面布置了一个更加不伦不类的“唐代妇女生活展”,与杨玉环事迹毫不搭界。我草草瞄上几眼便匆匆穿过献殿,急着去看杨玉环墓。名重四方的杨玉环墓是一个倒扣半圆形的坟包,传说是一个衣冠冢,建筑倒还气派。占地约一亩,墓高三米,墓冢原用封土四周。早年当地姑娘、妇女喜欢用贵妃墓上的封土——“贵妃粉”搽脸,传说可去除脸盘黑斑,使面颊肌肉细腻白嫩,这就是墓园大门楹联所撰“马嵬添胜迹,幸留芳冢土含香”的缘由。因此远近女子不论大小,争相以土搽脸,滋养颜色。外地游人听说了也纷纷仿效,带包墓土回去。导致贵妃墓冢越来越小。为了保护墓冢,后来守墓人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并在墓东、西、北三面建有回廊,镶嵌了大小不等的石碑38块,刻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史名人的游记和题咏。

值得一提的是杨玉环的衣冠冢墓碑有两块。一块是今人所立:

“杨贵妃之墓。197972日立石。”

碑石为原陕西省委书记李尔重题写。

另一块倒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碑,可惜只残存中间半截,上书:“唐杨贵。”碑石为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毕沅的书法古拙飘逸,在陕西境内各处帝陵、景点多可见到。

从墓冢后登上十几级台阶,便是“太真阁景区”。主要建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太真阁”,其中陈列有杨贵妃唯一流传下来的诗句: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从以上诗句推断,史书记载,杨玉环不仅肌肤白皙,雍容华美,同时“知音韵,晓六律,善歌舞,智算过人”应是不假。正因为杨玉环是一个美女、才女,才会被唐玄宗看重,不惜从儿子手中夺过来,封为贵妃。于是,杨玉环出名后,也有了故里之争。有的说杨玉环是山西永济县首阳乡独头村人;有的说杨玉环是广西容县杨外村人。而且这两地都已建起了贵妃园。想想如今各地争相发展旅游事业,争相拉扯名人以壮声威,连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这样小说中子虚乌有的人物都能写上招牌,绣上幌子,何况大名鼎鼎、真有其人的杨玉环?

 

说起杨玉环的身世,应该也算红颜命薄的不幸人。这位美貌小女子开始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李瑁是唐玄宗的第18个儿子,早年名叫李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瑁被封为寿王,并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此时恰逢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而武惠妃正是李瑁的生母。唐玄宗悲痛终日——可见这是一个注重感情的皇帝,他也为此儿女情长埋下日后遭殃的祸根。

眼见中兴大唐的皇帝李隆基终日以泪洗面,宦官高力士于心不忍。他深知唐玄宗对儿媳杨玉环仅仅见过一面就一直恋恋不忘。这与儿子李瑁见到杨玉环时的情形如出一辙。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母亲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过儿媳杨玉环。

五年之后,传说就在武惠妃的丧礼上,唐玄宗终于见到了被他册封为寿王妃的杨玉环。仅仅一见,唐玄宗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杨玉环已经嫁给寿王李瑁五年之久。但唐玄宗不管不顾。他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下诏命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赐道号“太真”,杨玉环不得不搬出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唐玄宗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册立为妃,以此来安抚这个倒霉的儿子李瑁。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宦官高力士心知肚明,迫不及待地暗度陈仓:

“引荐玉环面帝,遂得宠幸,封为贵妃,权倾后宫,杨门一族因而显贵。贵妃堂兄杨国忠身兼四十余职,结党营私,独霸朝纲,引朝野共愤。”

天宝四年(745) 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不仅如此,杨玉环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三人都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由此,唐玄宗专宠一人,我在前面所说的祸根算是引发了。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这个胡人与突厥人的混血儿由平卢将军一职起家,依靠巴结唐玄宗——尤其是巴结杨贵妃,不惜自降身份,做了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的干儿子。不过十年工夫,安禄山升为权倾一时的三镇节度使。他与同为突厥同乡的范阳节度使史思明一道,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大乱之一的“安史之乱”——大唐就此走上了下坡路。唐朝太常博士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

“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词。”

由于大唐自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之后,久享太平,武备空虚,安史叛军一路斩将夺关,直逼长安——京城岌岌可危。长安最终被叛军攻破,烧杀抢掠,惨不忍睹。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在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之前,唐玄宗不得不携杨贵妃和一帮朝臣,在禁军护卫下仓皇逃往四川成都避难。大队人马行至离都城长安不远的马嵬坡前,由于天气炎热,马乏人疲,禁军哗变。早年追随李隆基起兵诛杀试图篡权的韦后及安乐公主有功的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这场长安大乱及仓皇出逃,皆由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所致,陈玄礼私下:

“与太子李亨、李辅国谋,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陈玄礼诸将杀了杨国忠还不算,认为罪魁祸首是杨玉环——没有这个迷惑唐玄宗的狐狸精,哪有她的堂兄杨国忠飞黄腾达、举国遭殃的今天?于是要求斩草除根,逼帝赐玉环自缢于马嵬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关于杨玉环之死,至今说法不一。

唐朝太常博士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宠幸的宦官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北宋著名小说家乐史(同时是著名的地理学家)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杨贵妃“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这就有了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写道:

“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

以上所载,都是关于杨玉环吊死的。也有人认为杨玉环当年并未真的吊死,而是被人暗中救下来了,然后辗转从上海乘船逃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上岸,在日本定居直至终老。似乎可以为此作证的,今天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的确建有杨贵妃墓(荻町的长寿寺还有一座杨贵妃墓),而京都等古城也确实塑有杨贵妃的塑像。

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坚称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

 1355年前,杨玉环自缢或他缢死于马嵬坡,日本何来杨贵妃塑像及杨贵妃墓?这一直是个迷。

据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中考证:杨贵妃逃脱马嵬坡后,得到了唐代舞女和乐师的帮助,辗转到达扬州,在那里见到了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协助下,杨贵妃搭乘日本遣唐使团的大船从上海到达日本油谷町久津登陆,时间为公元757年,亦即马嵬坡事变的第二年。

到日本后,杨贵妃受到天皇孝谦的热诚接待,后来杨贵妃以她的智谋帮助孝谦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从此在日本名声大震,获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妇女的好感,以至今天还有日本妇女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早年一些日本妇女到马嵬坡造访时,也喜欢装一袋白色的“贵妃土”带回日本去。

关于杨玉环未死这个说法,192711 月,俞平伯曾作考证文章《<<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长恨歌><<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长恨歌传>的传疑》,发表在19292月《小说月报》第20卷第2期。文章证实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后来,曾留学日本的周作人听到了杨贵妃在日本的一些传说,觉得与俞平伯的观点有吻合之处,于是写信函告。

经过几次书札研讨后,周作人同意俞平伯将此传说发表。于是俞平伯在师生二人通信的基础上,于193095,写成了《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墓》一文,发表在同年915《骆驼草》周刊第19期,后又收入开明书店19332月出版的散文集《杂拌儿之二》。这就是俞平伯研究《长恨歌》、考证杨贵妃的经过。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孙玉蓉在其《也谈<<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2003年第2期《中国图书评论》)一文中就这件事做了翔实考证:

196311月,周作人看到竹内好所编的一册日文杂志《中国》,里边说近时日本电视上有一个少女出现,说是杨贵妃的子孙,还展览古代文件作为佐证。这使周作人联想起三十余年前俞平伯研究《长恨歌》、考证杨贵妃的那段往事,于是,写信将此新闻告诉了俞平伯。俞平伯在收到周作人两封来信后,于19631117给周作人写了回信:

‘知堂师:两奉手教欣慰。前呈载于‘文评’一文已被节去三分之一,……乃费尊前半夕之功,惭荷惭荷。昔年曾妄谈《长恨歌》,固当悔其少作,然东土既有杨妃墓,又有其后裔,一再流传、亦可异也,岂所谓事出有因者乎。’”

俞平伯以“事出有因”对日本杨贵妃子孙的传说做了回答。周作人则在收到俞平伯的回信后,随即将此事写成了随笔《杨贵妃的子孙》,发表在19631221香港《新晚报》上。

    不过,无论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将杨玉环未死并东渡日本定居说得如何煞有其事;也无论俞平伯和周作人两位是我敬重的文坛泰斗,但我坚持认为以上所说皆为无稽之谈,不足为信。当然,倘若此说被杨玉环地下有知,自会开颜一笑。远比杨玉环死后两年,唐玄宗作为太上皇,被第三个儿子唐肃宗李亨从成都迎回长安——路过马嵬坡凭吊杨玉环一洒思念之泪意义要大得多。

 

2014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街边土鸡店
后一篇:游园有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