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感|细微影像中的刻骨历史

(2025-08-25 12:35:09)
标签:

枚庸

随感

杂谈

电影

评论

分类: 杂文评论
随感|细微影像中的刻骨历史

 枚庸

 

一部电影巧妙地用个小切口,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历史的厚重帷幕,让我们面对那段不忍直视却又不容忘却的沉痛过往。

说实话,这并不是很适合夫妻共同观影的片子。出于对历史题材的偏爱,加上发自心底的爱国情怀,周末征得夫人同意,近乎包场看了这部备受瞩目的《南京照相馆》。

据说,该影片的上映,曾诱发日本媒体强烈的不满。看到有媒体报道,日本网民扎堆呐喊,“假的!碰瓷广岛!中国在搞反日宣传”。更让人感到不爽的是,当时影院仅有的四个观众中,有位男士居然现场看起了“抖音”,不知究竟是对历史的麻木,还是对伤痛的冷血?

历史在回响,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正如片尾的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十天前,我在文章里说,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国情怀是刻在中华儿女们骨子里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困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华进一步升级。随之而来的,是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八年抗战。影片背景,就是1937年的南京沦陷,虽然镜头只是聚焦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小地点,但客观反映的是日本人屠杀、奸淫、纵火、劫掠等最野蛮凶残暴行,画面中的血腥有所收敛,现实里的残忍才不堪直视。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人性是如此的脆弱。当原本是人们定格美好瞬间的地方,瞬间被战争的阴霾笼罩,照相馆金老板一家、邮差阿昌、戏子毓秀、翻译官王广海、巡警宋存义,他们都是一群平凡百姓,唯一的诉求,不过是在人间炼狱里苟且偷生,谁又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可当日军摄影师伊藤拿来底片给他们冲洗时,记录的同胞被屠杀、城市被蹂躏的画面逐一显影,他们沉睡的良知与勇气被逐步唤醒。因此,老金不再忍气吞声、阿昌也不会胆小怕事、毓秀终于选择抵抗、王翻译以命证明真情、宋巡警干脆拼死一搏……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的,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在战争的漩涡中,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正义之歌。

在民族大义面前,无论所谓唯利是图的商人、庸碌无为的工人、随波逐流的艺妓,还是那些奸诈反水的翻译、逃避偷生的巡警,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敌人永远都会是敌人,“我们是朋友”,不过是伪善的托辞和借口。

恰如老金拉开的幕布背景,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画面依次呈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真相终究不可能掩藏,总有人敢于说出实话。记录下日军罪行的,不仅仅是那一张张底片,更是无数国人雪亮的眼睛。比如影片阿昌角色原型“罗瑾”,就冒死藏匿照片、突破封锁线,为南京大屠杀呈交“京字第一号”铁证,他们毅然用实际行动,扛起守护真相的重任。

沉浸在影片之中,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脑海里不断回荡一个个画面,特别是众人吟唱起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到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是吃橘子还是吃香蕉……”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希望,也让我看到了民族不屈的精神。

不禁想起,新闻里引用过罗瑾自传里的话,“在这场空前残酷的浩劫中,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南京父老兄弟姐妹,在日寇的铁蹄践踏屠刀残杀下,无辜地死于非命,这是我华夏子孙世世代代永远不能忘记的国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照相馆》不单是一部电影,它更像那段刻骨历史的见证者民族记忆的承载者。即将迎来“九三大阅兵”,可以想象,我们的人民军队,将用铿锵有力的步伐,踏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惨痛的过往,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复兴崛起,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写于2025年8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