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何必纠结

标签:
枚庸杂谈死亡纠结 |
分类: 日记随笔 |

何必纠结
枚 庸
人生中,总有些疼痛,会让你伤心欲绝,也总有些疾病,会让你无处躲藏。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抚平伤痕,更不清楚该怎样,去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
上个月的17日,一个平常的周日,本来平静的时光,接近中午的时候,我正在家里准备饭菜。
此时,小姨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原有的宁静。电话是我接的,她没有多说什么话,只是让我把电话交给母亲。
我听得出有些沉重,再看到母亲拿着手机,只有机械地应答。挂掉电话,她许久都没有说话,面色沉重,眼里噙满泪水。
事后知道,小姨电话里的大体意思是外公病重,心脏衰竭,滴水不进,早晨测不出血压,不知道能否熬过当晚,外公不让告诉母亲,但她思考后,觉得还是必须告知母亲一声。
说完这些意思后,母亲开始喃喃自语,“要是真的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我要后悔一辈子”。随后,母亲正在削山药皮的手,动作停住了,开始蹲在地上,大声哇哇哭起来。
这一刻,时间仿佛是静止的,状态是凝重的。我有些不知所措,轻轻地拍着母亲的背,一时语塞。一岁半的女儿,虽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也被环境所感染,调皮的她,顿时乖巧起来,静静地走到母亲身边,拿起稚嫩的小手,笨拙地为奶奶拭去眼泪。
我当时决定,坐下午的火车回小城,早一刻,心里也会好受些。说实话,家里四个老人都健在,至亲中还未经历生离死别,此刻我也是五味陈杂,回去的一路,都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应该说,离乡以来,我从未回得这么匆忙,从未感到如此重要。故乡,之所以成故乡,是因为亲人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什么意外,说不出会是什么滋味,心里只剩下忐忑不安。
幸好抢救及时,当夜无事。第二天一早,前往医院,外公呼吸仍然微弱,看到我们去了,双眼睁得很大,张着嘴说不出话。看着他这般模样,我也不知说什么,只见得守在病床边的亲人们,一个个通红的眼,此时我真正感受到,生与死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淡然的,是遵从规律的,相信生老病死自有天命,但这一刻,我是唯心的,更愿意相信,生命总会有奇迹,只要力量足,难关皆可渡。事实也是这样,外公走过了这个难关,第三天,他开始能进一点点食,能跟我说一两句话,呼吸也比之前好一点。我惴惴不安的心,开始放下。
经历过这一段,我不得不停下来想,自工作以来,尤其是婚后的这几年,回小城的次数越来越少,哪怕回去了,也没花多少时间,真正陪陪几个老人,好好珍惜与四个80多岁的老人,共处的时光。
谈到珍惜,回到纠结这个话题,就要说到我的外婆。印象里,外婆与外公时常闹别扭,总有些小口角和小矛盾,总是会打冷战、生闷气。虽然在一起数十年,但一直没有改变过。
可这回,外婆说周日晚,她一夜未睡,我去看她时,她也茶饭不思,没有胃口。说到后事,她忍不住地抽泣,我看得出她的痛苦,看得出她的不舍,眼泪里对外公,是一生的爱,是一世的牵挂。
我跟她说,外公暂时不会有事,只有你保重身体,才能更长久地陪伴。我可以感觉到,外公此时是她最大的心理支撑。我能做的,只是陪她聊聊天,给她仅有的宽慰和安抚。
她开始坐下来,跟我慢慢回忆,与外公的点滴往事,数落他的种种不是,脾气暴、性格软,等等。不过我能感受到,这时的数落,早已不是之前的埋怨,反倒满是爱意和温暖。
是啊,在生命面前,还有什么比相守在身边更重要?夫妻矛盾算什么,意见不合又算什么。可是,在面对生离死别之前,我们为何总是会如此纠结,不时生气,动辄冷战,只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了一句语气稍重的埋怨。
也许是,拥有便不懂得珍惜,儿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或许都是如此,不珍惜,才会不理解,不理解,才会太计较。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何必纠结,相伴即好。
上周一,25日开始,我突然感到,心脏不是很舒服,右手打字也有点发飘,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什么疾病。
一直以来,自己生活习惯都不算太好。所谓性格豪爽,经常喝酒不够节制,有时醉生梦死。而最近几年,因为从事文字材料等工作的关系,也常常加班熬夜,抽烟的数量,更是有增长的趋势。
头两天,胸闷、手酸,真有些坐卧不安。坐着打瞌睡犯困,躺下又睡不着,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生怕这么一睡过去,就再也醒不过来。这种感觉极其难受,更让人极度恐惧。
那几个晚上,即使勉强睡着了,也是噩梦不断。梦见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有类似鬼魂的,也有过往片段的,脑海里浮想联翩。
总忍不住想起,一个儿时的伙伴,在若干年前的猝亡离世,想起某个曾经的朋友,在发现重疾后的短短几个月离开。此时,又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27日台湾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时不幸突逝。
这些例子,加上不久前外公的病重,让我不断加深着对死亡的恐惧,亦或者说,是对活着的渴望。那一刻,我总是忍不住问自己,要是身体果真出了什么问题,该如何面对即将来临的苦难。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看得很明白。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说,“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我也在《我们随时都可能死亡》里说,“每一天告诉自己,我们随时可能死去。那么,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人和事。我想,我们都有了自己该有的答案。”甚至在《活着或死去 这不是一个问题》里写到,“死去是必然,活着是坦然。我们不能逃避死亡的终点,但我们可以选择,活着的起点。”
可是说归说,做归做。在真正的死亡来临前,没有谁能真的有那么坦然。就像我反观自己的生活,总有些功利心,有些嗔痴欲。如果坦然,就不会在俗世里,在利益前,变得如此纠结。
生活里,总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比如喝酒,总说遇上这样那样的“朋友”,为了扩大所谓的“圈子”,不得不喝,不能不喝。抽烟的问题,说写文章,不抽没有思路,写不出来。熬过的夜,说总感觉夜晚反而更清醒,工作多么的重要,任务非自己不行,等等。
其实,这些不过是自己跟生活的纠结,是坚守内心和不甘现状之间的纠结,是控制自己与放纵欲望之间的纠结,是看淡功利与寻求突破之间的纠结……
想起很多年前,某位读者给我写的评论《不要总跟生活纠结》,文章的最后说,“一个人,能安心用心做好眼下的事情,我想是最明智最科学的”。
我是怕死的,在死亡面前只能变得软弱。于是在这一周,我尽可能地推掉了所有的饭局,尽力减少自己抽烟的数量,甚至能拖到第二天的工作,决不用加班完成。
也许在他人眼里,我似乎有些“不讲人情”和“不求上进”了,但谁知道,一旦不跟生活纠结了,多些自己思考的时光,多些陪伴家人的时间,日子会变得多么美好。
很多时候,在活着与死亡的选择面前,什么所谓的圈子,什么所谓的爱好,什么所谓的位置,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可是,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用生命的过度消耗,去换取利益,去博得需要。
也许是,太在乎自己的所得,商人逐利,宦海逐官,或许都是如此,想拿起,才不放下,放不下,才太在乎。
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何必纠结,活着就好。
写到这里,本想再说些什么,忽然发现,其实已不必再说。生命里再大的伤痕,在死亡面前,好像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个人,能好好地活着,能与亲人时刻相伴,就足够了。当然,我不否认特例,如果死亡更有意义,要另当别论。
在已经来临的12月,我只希望,2020年,我们都能够不再与生活纠结,活出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精彩。
何必纠结,该来的会来,一切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