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着或死去  这不是一个问题

(2017-07-24 16:05:34)
标签:

杂谈

枚庸

死亡

活着

问题

分类: 日记随笔

​活着的一些和死去的一些都没多大意义

三儿觉得许多事情

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三儿的问题 是简单的问题

三儿的问题 是复杂的问题

三儿的问题 是我们的问题

三儿的问题 是你们 他们的问题

                  ——实话实说《三儿的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哈姆雷特的经典自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七月,有一个噩耗,在南昌诗人圈里传递。

江西著名诗人张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7月16日凌晨3时28分在昌与世长辞。

先生是中国简体篆书创始人、民间诗人、民间书法家、民间收藏家,工、农、兵、学、商、文、教等诸味备尝。

迄今已在《诗刊》《世界语文学》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作品入选《中国著名诗人诗歌专辑》等20余种选本,出版个人著作《张云短诗选》《月光河》《寻找太阳》《红粉知己》《悲壮的风景》等。

和先生喝过几回酒,在一起聊聊人生,谈谈诗歌。与先生相交,能明显体会到他的性格豪爽,为人谦和,不论一同饮酒,还是一道谈天,都那么酣畅淋漓。

听闻这个消息,第一感觉,是震惊的。最近有些忙碌,许久没有与写诗的朋友们一道吃饭,对于很多消息总是后知后觉的。


噩耗传来,又情不自禁想到一个词,死亡。

我是个惜命的人,所以常常对死亡有着极大的恐惧,甚至叫畏惧。每每身边的朋友走向死亡,总是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先生离世,也让我想到许多,我常常在想,整日这么苟且地活着,若是有一天,我也匆匆离开,留在这个世界的,将会是什么?

张云先生虽然走得匆忙,让我们措手不及,但至少,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精美的诗歌作品,给我们留下那么多书法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身体离我们远去,他的精神和灵魂,将永远都在。


其实有时想想很悲剧,很多诗人是在走向绝地后,才让更多人知道。

记得九年前,广东诗人吾同树自缢身亡,我们把他称为“一位才华横溢、具备广阔创作前景的诗人,一位嫉恶如仇的诗坛斗士,一位热情忠厚的朋友"。

他的离开,才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慢慢去了解他,感知他。同样的,还有诗人余地。读过他们的作品,我感受一种生与死的思考。

我知道自己注定是个凡夫俗子,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并不能完全体会,生存与死亡,这个问题真正的意义所在。

活着或死去 <wbr> <wbr>这不是一个问题

​可是我终究是害怕死亡的,哪怕,我不明白究竟害怕着什么。

我担心有一天,我就这么离开,什么都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就像当初赤条条来到人世间,又这么赤条条地离开。

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在日记本里写下一行行简单的文字。

我可以天真地以为,如果哪一天我离开了,还有些凌乱的字迹,能够为我祭奠,至少,它足以证明我曾在这世上,苟且或者喧闹地活过这么些日子。

然后我还拼命地,在繁忙庸碌的工作之余,码着也许并无太多读者的文字,涂鸦着自己有时都看不太懂的图案,一切都无理由,权当是一种自己存在的证明,或者说是一种活着的证据。

有时候也在想,为什么我们总在处处刷着存在感,微博、微信朋友圈,仿佛如果再不作出一些证明,我们的活着,就与死去无异。

如此说来,活着的意义就像回答死亡的问题一样,我们究竟活着为了什么。


我常常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发呆,重复着上面对自己的追问。

恰如哈姆雷特的自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前天凌晨,大学一学弟给我打来电话,述说着一些苦恼,谈起对大学时代的怀念,他说,真的想回到过去,和我一同在三食堂的二楼,再来一次酩酊大醉,再诉说一段也许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再听我谈一谈人生想法。

我忽然感觉很欣慰,至少在我的大学时代,于他而言,我是存在过的,到现在还值得他怀念,还能够让他在喝了酒的深夜,把我想起。

也许在我走过为数不长的岁月里,这样的人和事已不再有多少人提起。我身边很多人,曾经那么亲密无间,曾经那么兄弟情深,但随着岁月流转,很多人渐渐淡忘,慢慢远去,甚至,有着太多的反目成仇,恩断义绝。

我甚至有时怀疑,是我自己活出了问题,还是生活本来就满目疮痍。

活着或死去 <wbr> <wbr>这不是一个问题

​常常很羡慕,那些活得洒脱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有时可以活得像人们嘲笑的“情商低”,可以活得自顾自的“个性十足”,可以毫无掩饰地“张扬与跋扈”。

或许有一天,就算他们离开了,也是留给我们“潇洒”的样子。

而我呢,终日患得患失,整天瞻前顾后,结局呢?

依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照样是他人眼中的“二愣子”“傻老冒”。

活着的意义越发的明显,在死亡面前,我们都一样。

活得怎么样或许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活着。

如赵雷《无法长大》里的词,人和人总是有差距,日子里总要遇难题,总是盼望太多,最后如不如意,都被时间浇熄。


有些问题,越想越想不明白。

就像你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过着好好的日子,会选择回到单身,自己去享受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做着好好的官员,会选择离开体制,自己去创造新生;有些人赚着好好的金钱,会选择变卖家产,自己去归隐山林。

想不明白就对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活法,选一条自己想走的路,便无所谓荆棘与坎坷,路的尽头是你选择的方向,路途便都是风景,无所谓对错。

你是一个歌者,用心歌唱,总会有一曲旋律,会成为活着的证明;你是一个画者,用心作画,总会有一个图案,会成为活着的证明;你是一个作者,用心写作,总会有一段文字,会成为活着的证明。

证明本身,并不是为了证明,却可能,成为最好的证明。


正如开篇歌词写的,活着的一些和死去的一些都没多大意义,三儿觉得许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想起自己《我们随时可能死去》的结尾。

每一天告诉自己,我们随时可能死去。那么,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人和事,我想,我们都有了自己该有的答案。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中说,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死去是必然,活着是坦然。

我们不能逃避,死亡的终点,但我们可以选择,活着的起点。

所以,活着或者死去,这不是一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