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枚庸 |
分类: 日记随笔 |
还剩三天,就即将走过2016年。
这一年很长,仿佛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
这一年又很短,似乎眨眼间便转瞬即逝。
但不管怎样,一年下来,生命中总有那么几个片段。
在你日后想起时,会让你难忘。
赣江
从来没有如今年这般,有这么多的时间,去静静凝视赣江,去关心它的潮涨潮落,去打量它的澎湃与平静,去感受它的凶猛和柔美。
生活在南昌这座城市已十年有余,赣江穿城而过,悠悠北去。在过去的十年时间,我大多待在江的东岸,除去出城回乡、公干,几乎没几次过桥,更别说有太多的时间,去感知赣江。
今年三月,借调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汛期有那么很长一段时间在防汛值班室日夜值守,忙的时候,时刻监视着全省各站点雨量,关注着几条大江大河的实时水位,赣江自然重之又重;稍稍空闲的时候,总是抬头看看它,未必是欣赏它的壮美,却也是心牵它的起伏。当然,今年搬进新房,也在赣江之畔,每日早出晚归,都能瞥见它的容颜,闲时漫步滨江绿地,更是一种怡然。
除却望赣江,七八月份奋战长江鄱阳湖新世纪以来最大洪水,也是记忆犹新,忘不了同事们并肩的艰辛,忘不了解放军战士一线抢险的辛劳,更忘不了沿江滨湖百姓眼里的期盼和希望。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水利人该有的情怀。
新曼
很庆幸,让我在今年遇见了这样一个女孩。在我眼里,她仍像个孩子,需要我去呵护和关心。也许,因为我超出年龄的世故,和她依旧保持的单纯。
从认识她那一刻起,我觉得就像是上天的一场眷顾,亦或者,本来人生剧目的角色安排,我应该出现在她的生命里,牵起她的手,沿着我们的路,一直走下去。
今年二月,我们真正走在一起,虽然彼此工作都很忙,却忙里偷闲,一起在瑶湖沙滩漫步、一起在八一公园里泛舟、一起在电影院里依偎、一起在萍乡山水里徜徉、一起在赣江岸边沐浴阳光、一起在家长里短里纠结、一起在锅碗瓢盆里碰撞。我把这段时光一一记录,编辑成照片和文字相映的时光书,取名叫《我们的九个月》,我说,记录我们的九个月,以后,会有九年、十九年、二十九年、三十九年,以及更长的时光。她说,第一次感动得流泪。
除却记录美好时光,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相互抱怨,但我很庆幸,她能包容我另一面暴露出的缺点和陋习,让我有信心,也会加倍努力,给她许下一辈子的承诺。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
电视
对于上节目,我并不陌生,曾经多次作为江西广播电台《周末新人物》《正午博客》、江西教育电视台《成长对话》栏目嘉宾,却在今年第一次上了新闻。
更让我诚惶诚恐的是,上新闻并非因为文学,而是谈防汛,谈工作,谈情况。对于防汛,我是个新人,本身并不熟悉的业务,生怕说错一句话,记错一个数据,误传一个情况。
今年五月以来,才真正慢慢了解一点防汛业务情况,却在央视、江西卫视、江西都市频道、南昌电视台等媒体多次露脸,实在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说实话,这也是一种锻炼,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时掌握各种数据情况资讯,还得懂得怎么组织语言,传播有效的信息给社会公众,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恐慌,不犯原则性的错误。
除却紧张,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不足,人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工作的经历不断丰富,也便意味着仍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传播者该有的机敏。
下厨
或许很多人不信,我会是一个喜欢下厨的人,因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外面小店里解决晚餐的,甚至不碰锅碗瓢盆,家里也没有油盐酱醋。
但我说,那是因为那时找不到归宿,在南昌找不到家的感觉,所谓的“家”,也只是单位单身宿舍里,那一个简直能与狗窝比肩的“窝”,所以生活也便越发失去了情趣。
今年搬进了自己的新房,在南昌待了近十年,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真正的家。于是,从今年开始,每个周末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做上几个菜,好好犒劳犒劳一周工作疲惫的自己;有时邀上三五好友,做上几个硬菜,小酌上几杯,增进增进感情;晚上肚子饿了,煮上一晚面条或者饺子,也能在夜里感受到温暖。
除却做饭,也开始考虑家的布置,偶尔看上点装饰品或者绿植,买回妆点房子空荡荡的地方,让家越来越有家的味道。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人在生活里的情趣。
写字
说实话,好多年没有好好写字了,甚至已经忘却了怎么提笔,平时会议自己做的记录,也是潦草不堪,简直一片“鬼画符”。
今年特意在书房里添置了一套笔墨纸砚,没事的时候,写写字,作作画,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在繁杂生活里的一次静心,自己修养的一种提升。
总在没事的时候,展开书画毡,盖上一张宣纸,调好磨,笔尖轻沾,在纸上一气呵成,也许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却是自己心情的另一种表达。偶尔也写上几幅,送送朋友,愉悦自己。不过,只是常写几个诸如“宁静致远”“勤劳朴实”“茶禅一味”“业精于勤”“慎独”这样的词,真正谈不上什么书法,更算不上什么作品,甚至写得还不如小时候。
除却写字,偶尔也画画竹子、画画荷花、画画山水,最早也曾是学过一段时间写意国画的,只是很多东西,丢得时间太长,捡回来,有些困难。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艺术爱好者日常的兴致。
同学
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便各奔天涯,天各一方,从此便很长时间断了联系,也并不知道彼此的消息,不清楚他们现在何方,做着怎样的工作,过得好不好。
好在现在通讯发达,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也给多年不见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了解动态的平台,正是这样,利用出差等机会,今年见了好几个大学毕业后就没见过的同学。
到长沙出差,见了同学胡荣宗,其实他微信朋友圈给我留言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在长沙工作,他在长沙理工读完研到了长沙水利设计院;到合肥出差,见了同学郭长红,学弟程威,长红毕业后到安徽水安,中途见过几次,程威毕业后考上肥西县公务员,也是才知道消息,至于华伦芳、贾涛两个兄弟之前也见过几次;最近大学室友、青海汉子刘贵安到南昌出差,平安夜一起小聚,他毕业后在中国水建,天南海北的跑,说实在,见一面真不容易,下一次见面,还不知何时;前两天开全省防办工作会,还见到同学鲁小康,毕业后一直待在基层,现在是县防办副主任。
除却同学,还有很多曾经的老师、兄弟和朋友,也在今年有了相聚和重逢,真正的师生兄弟情深,不在乎平时是否常常联系,但只要在一起见面,总是那么亲切和自然。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同学朋友要维系的情谊。
我曾经大言不惭地说,文学,是我一生的坚持。更有段青春年少的岁月,我说,文字仿佛是伴随我生命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丢弃,与生俱来,挥之不去。
可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仿佛得了失语症,感觉已经写不顺畅一篇稍微长点的文字,大部分时间,耗费在长篇大论的报告和讲话稿里,甚至怀疑自己,还究竟能不能站在文学边缘。
今年年初,收到《2015年南昌诗歌精选》,两首拙作收录其中。后面又开始整理2012年至今年上半年的部分文稿,形成取名《一路行走》的集子,现在已经付梓印刷,这是继《又是一季花开时》《流年》《故事,关于爱》的第四本书,也算是对这些年来的又一次总结。作为编委的《奔跑——江西8090后文学作品集》也将在年后问世。
除去常规的写作,今年继续坚持在微博140字里记录时光,在微信公众号里写点随感类的小文章,只是希望借此,不要丢了自己写作的能力,和有感而发的习惯。
今年,让我更加懂得,一个写作者必要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