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鄱阳湖夜思

(2014-08-01 11:54:40)
标签:

枚庸

随感

鄱阳湖

水文

孤独

分类: 日记随笔
鄱阳湖夜思

    时值鄱阳湖丰水季节,星子站水位已达18.5米以上,整个鄱阳湖水天一色,风光旖旎。

    因工作关系,这已是我今年第四次到鄱阳湖,登上位于鄱阳湖中心的棠荫、蛇山岛。每一次登岛,我都被大湖四季不同的景色所折服,不管是碧波荡漾的水美,还是候鸟栖息草洲的灵动。本是来工作的,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释放,愿与美景融为一体。

    此次登上蛇山岛,是陪江南都市报记者一同采访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的水文兄弟的。初上岛,记者艳伟老哥就跟我说,这个地方环境真美,抬头便可以远眺浩渺的鄱阳湖,低头又可近观满岛的绿树红花。我也附和着说,天天在这种环境工作、生活,景色宜人、心情舒畅,都能多活几年。一旁的晓东老弟莞尔一笑说,你们是来“参观”的,真要让你们呆上十天半个月,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了,该厌烦了。

    随后的采访,该站负责人郭章亮的一席话,又正好契合了晓东的话,他说岛上物资运送困难,值班一次十五天,只能上岛前备好易保存的食物,原来爱吃土豆,现在天天吃土豆,看着都厌了。更重要的是,岛上整日两个人相处,四只眼相对,顶着狂风暴雨测雨量等就暂且不说,光是夜晚的寂寞就让人受不了。曾当过兵的艳伟老哥听完之后颇有感慨,他说这坚守孤岛的水文人就像是驻扎海岛的边防哨兵,“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种寂寞,是我这种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机关人员无法想象的,我问章亮,那你怎么能够在这孤岛坚守几年,他笑笑地回答,“这也是一种无奈中的习惯吧!”

    晚饭后,我独自坐在棠荫岛上某渔民房上的露台,湖风很大,静静听着不远处湖水拍岸不时发出的哗哗涛声,长居城市喧嚣处浮躁的心情,顿时也随之安静下来,陷入深深的思考。

    驻守蛇山岛的5个年轻人,都是85后,有2个还是90后,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在踏上这片曾经鄱阳湖区最大的无人岛后,这么无怨无悔地继续坚守?我想,不会仅仅是章亮口里的“无奈中的习惯”吧。同为驻岛的欧阳千林,是我大学的同级校友,每每上岛,看到他时,我没有从他的眼里、脸上看到无奈和苦闷,相反,我还能从他洋溢的笑容里,读出信心和希望。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正能量,深深地感染着我,甚至一度我也曾扪心自问,若让我呆在这样的孤岛上,我还能不能像他们这般的坚守最初的梦想?

    我想,答案是不确定的,至少,我不敢那么肯定的保证自己。相信很多人是有落差的,从参加省公务员考试起,或许始终无法把“公务员”这三个字和孤岛水文人联系起来吧。我也曾问过晓东这样的90后,你心里有没有打过退堂鼓?他的回答是令我佩服的,任何岗位都需要人做,既然选择了,就得为之付出。不适应的可以慢慢适应,就像以前不会做菜,现在也能炒几个拿得出手的菜了。

    我抬起头,看着夜空,周围除却涛声,便是宁静。一种大湖宽广胸怀、无限深远的宁静。在这个环境里,你仿佛可以把自己尽情的舒展开去,不是身体,是心灵。我试想,这些驻守孤岛的水文青年人,是不是也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侧听着涛声遐想,展望着属于自己、属于水文的未来和梦想。是不是正是大湖的浩瀚,铸就了他们比我更伟大、更奉献的开阔胸襟和高尚精神。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能够在狂风暴雨中与天斗,在孤独寂寞里战胜自己。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水文精神“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内涵,如今蛇山监测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或许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有信心谱写“敢于创新、善于服务”的新曲。艰苦不会永远是水文的代名词,但我想,在永葆“一湖清水”,保江湖安澜的队伍里,也永远不会少了水文人的身影。

    我想,以后再到鄱阳湖,除却浩淼碧波、湖光山色,一定还有一座红色圆顶的建筑和几个奋发向上的身影,会在我的脑海浮现,这里的秀美风光,不能少了他们。

    其实,他们也是鄱阳湖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