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城的鲜活

标签:
枚庸散文小城骨架山水阳刚血液崇义杂谈 |
分类: 散文游记 |
如果说有这么一座城市,它能让你魂牵梦萦,它能使你刻骨铭心。那么它一定是深深地流淌在你的血液里,寄托着你的理想和心灵。崇义,这样一座藏在群山怀抱,与水相伴的小城,便在我的生命里,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座小城,用它的秀美山水养育了我二十多年,在这里,我学会了成长,慢慢变得成熟,在这里,它教会了我观察生活,寄情山水,更告诉我,如何做一个纯粹的人。在外求学的这几年,每一次回乡,都使我有种找到心灵归宿的感觉,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它,我想用宁静。是的,正是一种世俗繁华背后的宁静,一直存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时刻想起这座小城,也支撑着我,用心灵对理想的坚守,去应对日渐浮躁的世界。
小时候,便听到一首叫《好山好水好依恋》的歌,它是这样唱到的:“崇义的山,崇义的水,那山那水好明媚。山似阳刚豁达,水似柔情依偎。依山得山精灵,恋水得水风魅。走过了多少山和水,这方山水惹人醉……”这是写崇义山水的歌,听了好多年。
毫无疑问,谈到崇义,避不开它的山水。歌词里写得真好,山似阳刚豁达,水似柔情依偎。古人也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而崇义这座山城,兼具了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也养育着崇义儿女,同具智者和仁者的涵养,山的阳刚,水的豁达,刚柔并济。
我说,崇义这座小城是鲜活的,因为它是活在我的血肉里,活在我的灵魂中的。既然说是鲜活的,便一定是具备了鲜活的特质。我常常跟别人介绍崇义的时候,都打这样一个比方,说崇义是座有血有肉的小城,山是它的骨架,水是它的血液,人文是它的灵魂,而我们,这座小城的子民,便是它的肉体。我们依靠它骨架的支撑,依赖它血液的滋养,寄托它人文的灵魂,才能如此般地活着,我们活在它之中,它让我们看到生活之美。
之所以把山比作是一座城的骨架,是因为,崇义本就是存在于山的怀抱里,四面环山,群山连绵,起伏不定。山有山的性格,处事不惊,坦荡、大气、安定。山,让我们学会了刚强,学会了坚毅。每每回到家乡,总喜欢站在大山的顶峰,眺望无边的山,那一刻,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正是这样一种感念,能使人感慨,生活追求的高远。还有一句话,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也是山,教会我们不断地放下现有的高度,一步步去攀登,赢得人生新的精彩。虽然崇义的每一座山,阳岭的秀美、齐云山的高耸,都各有各的味道,但是,每一座山,都值得你去细细品读,它都逃不过骨架的特质。
如果光有一具骨架,或许并不能说它是鲜活的,但是它有水,水是它的血液,流淌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之上。在我印象里,光是小城之中,便有中城河、横水河,此外,兰溪、麟潭江,都给小城增加了不少灵气。水,是秀美的,水,也是柔和的。记得孔圣人在《说水》一文里,便对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是真君子。也正是崇义这样的水,用它血液般的营养,给我们滋养,教会了我们做一个有德、有情、有志的人。
说了这么多山和水,接下来便要谈到它的人文。有人说,依山伴水的地方,往往容易出才子。其实很多时候,确实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从某种程度来看,依赖于山水的孕育,其中的道理前面已经提到。但人文氛围的历史积淀和培养,也非常重要,我想,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取“崇尚仁义”建县,写下《平茶寮记》开始,便奠定了这里的人文基础。所以,这么多年来,崇义人便秉承了这样一种思想,在山水中思考,从山水中汲取养分。打造了一座存于浮世,却保持山水纯粹本性的宁静小城,养育着一群淳朴风俗的子民。
虽然现在,我即将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城,但是我说过,它早已流进了我的血液里,活在我的灵魂和内心中。不管我跋涉的脚步走得有多远,不管我身处何方,我都不会忘记,这里用山铸造的骨架,这里用水奔流的血液,这里人文给我的精神。
在每一个静夜的梦里,我都会不禁地牵挂,这座鲜活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