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周末新人物》专访

(2009-12-06 22:51:55)
标签:

枚庸

专访

广播

电台

人物

文化

分类: 关于作者

   他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寄情于文,出版过两本文集,他曾是江西作协年龄最小的作家,被评为2009中国十大年度诗人。《让梦想远行——青年作家枚庸的故事》,周末新人物正在播出。 

    各位听众,我是江西新闻广播记者黄芳。由新华网、搜狐网、长江日报网、扬州晚报网等近百家知名媒体联合主办的“2009年中国年度诗人”评选中,江西青年作家枚庸和赵丽华、伊沙等当代著名诗人一起当选为十大年度诗人。值得一提的是,枚庸目前还是南昌工程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也是这次当选的十大年度诗人里,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天的周末新人物,我们就带您寻访这位隐匿于校园的青年作家。

[出现场音压混]

    在南昌工程学院,贺强这个名字比枚庸要响亮得多。贺强是枚庸的本名,作为学校团委副书记的他,在同学们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低年级的同学提到他时都会尊称一句“贺强学长”。然而同学里知道贺强就是网络上鼎鼎大名的青年作家枚庸的人并不多。

    现实生活中的枚庸,阳光帅气,说话中气十足,谈吐之间带着学生干部特有的从容和老练,与文字中的那个忧郁感伤的男孩判若两人。或许正是因为生活与文字的差距,很多人无法想象,这个外向开朗的大男孩,已经独自写了十多年的文章了。

    1987年,枚庸出生于赣南山区崇义县。从小,他的各门课程都很优秀,并没有表现出对文字特别的偏爱。在父母的呵护下,枚庸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直到父母工作改变,他的家搬进了县委家属楼,身边的小伙伴变成了父母单位领导的孩子,自己却只是一名司机的小孩。家长身份的落差,让他倍受同龄孩子的冷落。好强的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差距与孤独。他开始寻找心灵的突破口,文字成为了孩童时候枚庸最亲密无间的伙伴。

    心里总是有一些想法,失落是一部分。你就想把它表达出来,文字就是最好的表达。我也喜欢画画,摄影也是一种。文字是最单纯的东西,摄影可能比较直观,但是想法别人无法理解,所以文字最初,是一种发泄的方式。日记也写,很多作文竞赛都参加了。那时候拿过一些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什么语文报杯什么什么的。

[出枚庸诗歌《折翅的飞鸟》播音员颂读]

我带着些许骄傲和任性,仰望着头顶的天空,有成群的鸟儿飞过,扑腾着羽翼尚弱的翅膀,有种飞翔的冲动和渴望,我清楚地知道,属于我只有羡慕的眼光

我还是带着这些骄傲和任性,以为飞在属于自己的天空,和那群鸟儿一同结伴,张着一双看似羽翼丰满的翅膀,那么高傲地不停叫唤,我天真地认为,已经算是真正的成长

 

    为了对抗孤独,枚庸选择了文字。他将自己的不甘与寂寞,寄情于文。靠着心中最本真的诉说冲动,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作品。让枚庸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从此打开了一扇崭新的文学之窗。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枚庸开始发表作品。

    第一篇发表文章,应该是初一的时候,99年。我们市里一个报纸的征文,澳门回归。拿了一个二等奖,一等奖是一个大人。不是面对中小学生的,面向全社会的。那时候奖了一台功放机,我觉得还是一种鼓励。

    从那时起,“枚庸”这个名字真正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小说月刊》、《读写月报》、《散文诗》、《杂文月刊》、《校园文学》、《高考》、《高中生》、《散文月刊》、《语文周报》、《赣南日报》等杂志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枚庸”两个字。

   自己取的。

   为什么会取一个这样的,读起来跟“没用”一样?

   就是没用,我这个人一直都是追求高,永远不满足现状,我觉得自己没用,就取了个谐音的笔名。

    枚庸在文学创作上小有名气,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他会成为一名作家。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枚庸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成为一名专攻写作的作者。他的爱好非常广泛,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物理、计算机门门优秀,还曾获得赣州市数学竞赛第一名。他努力证明着自己的价值,甚至在文理分科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理科。但,高考却给骄傲的他泼了一头冷水。

    高中时文科理科都不错,但是为什么选择理科,我觉得一个人要综合发展。

    你还刻意考虑?

    本来说实话我报文科,会考一个更好的学校。我原来一篇文章说,高考是我永远的痛,我比较好强,我不太愿意经历失败。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离我最低的预期,还是……不能如自己所愿

    枚庸在自己的中篇小说《复读生》中写道:“高考,这场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的考试,也让我感到迷茫,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也不愿再去想,过去了,终究过去了。”

    拿着一所二本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枚庸放下了自己的骄傲。褪去高考作文满分作者的光环,抛却学生作家的身份,枚庸成为了南昌工程学院06级水利系的一名普通大学生。

    高中时候就是学生会主席的他,一到学校,便成为了学生干部,并在学生会结识了现在的女朋友。学业和爱情的双丰收,让枚庸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有了更多时间创作的枚庸开始在“榕树下”“GOVO”等网站发表文章,影响力逐步扩大。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成了枚庸遥远却又迫切的梦想。

    我还自己给自己印了一本书。我自己写了个长篇小说。印了一本,全手工制作,自己打印,自己给自己设计封面。装了本小册子,跟出版的书差不多的那种。

    而就在此时,北京的一家出版机构通过网络联系到了枚庸。

    当时说实话,那本书很意外。06年年底,有一家图书出版公司跟我联系,说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感觉很不错。我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我。我以前觉得出书是很神圣的事情,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出不了一本书。可能我发表可以,但是没想过要出书。我当时表示怀疑,我不相信他们。骗子太多了。后来他们说要我稿子,不收我钱,他们把稿子给我签合同,我当时觉得这合同无所谓了。

    当时有稿费么?

    没有,第一本书我是亏了的,就是给了10本样书。

    第一本书拿到手的时候什么感觉?

    很兴奋,我在邮局当场就拆了。

    2007年,枚庸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又是一季花开时》,随着实体书的发行,枚庸正式踏入了传统作家圈。在圈内好友的推荐下,他加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成为了协会年纪最小的作家。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高校邀请他去做演讲。而此时,伴随名声而来的,就是网络上褒贬不一的流言蜚语。面对指责,年轻的枚庸觉得委屈,他经常会留言为自己辩驳,并且为这声名带来的烦恼困惑不已。他的内心变得浮躁,而就在他困惑的时候,2008年一场灾难突如其来。枚庸作为江西唯一的关爱大使,出席四川汶川地震关爱活动。四川之行,改变了他对文字的理解。

    我们在北川,在县城呆了一天,那天看新闻报道,北川泥石流,看到把北川我们站过的地方都全部埋掉了。如果我当时在那里,我就完了。你认为做官员幸福么,你觉得幸福的话,你开着常委会,办公大楼就倒了,领导,死了多少领导。你认为读书幸福,你认为幸福的时候,你上课的人失去了生命,逃课的人却还活着。你感觉什么都不幸福!什么是幸福,是活着,那给我感触非常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就足够了。

    这一段志愿者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枚庸对文字的理解。他不再自哀自怜,而努力寻找突破口,赋予文字以生命的涵义。他写下了《昨天的是灾难,今天的是希望》一文,四川之行,成为了他重新审视写作的滥觞。今年,他的个人随笔集《流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而他依旧选择了最低调的创作方式,依旧选择了并不主流的散文诗歌体裁。他坦言,若是追求名利,或许小说可以最快捷的方式。但,他愿意选择诗歌,因为它代表着最本质的情感。在最简单的文字里,有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现在是诗的人比读诗人的还多。写诗的更多。现在出诗集的很多,但是能卖出去不多。我纯属一个人在写作,我周围没有真正的作家是朋友。我是比较纯粹的写作,我没想过要有什么名利。很多人并不知道枚庸是谁,很多人并不知道我的笔名。

    如今,枚庸已经大四了。他报考了复旦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在同学的惊诧和质疑中,他没有为自己解释。他坦言,自己要做的,只是做好当下,梦想是他一切努力的源泉,而是否美梦成真,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在文学圈里,他依然会应朋友之邀出席各种笔会、讲座。但回到校园,他依旧是那个工作一丝不苟,有些开朗的贺强学长。他笑称自己并不喜欢“出名”后的生活,只有回到平凡,他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沉心追求写作的高度。

    在枚庸的QQ签名上有这么一句话:假若我的生命不息,我的文字将会一直延续……;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追求,所以成就。期待他更多的好作品。

    好,青年作家枚庸的故事就为大家讲到这里,我们的节目已经在新浪网开通了博客,登陆新浪博客搜索博主“周末新人物”就可以给我们留言,节目在线收听请登陆今视网,我们的热线电话是0791-8324539。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再会。

               (中间黑体部分为本人接受采访时的录音,此节目已于2009年11月28日播出)

在线试听: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Qqgbjt_-6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标榜与缺失
后一篇:名利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