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这道明媚的忧伤
——读枚庸《流年》随感
文/
刘秀娟
我是一个喜欢在深夜里把回忆当酒喝的人,直到喝醉,才能入睡。我想这真是一个好习惯,这样一来我就不用像以前一样数着白羊想心事了,所以我把网名白羊心事换成了水声梦痕。
许多的往事在反复回忆过之后,变得越来越美好,即使曾经是让自己撕心裂肺的事,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想起,就化成了脸上的一抹微笑。于是我突然明白了酒为什么是陈的香。
我的时光就这样一点点被流年带走,然后成了深夜里独酌的虚拟的酒。
忽然有一天发现,我的整个青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到了我的杯子里。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已是近三十岁的女人了。
微微发了福的我花高价去减肥,去美容,试图让自己老得慢一些。此时,我更加热爱赞美自己过往的青春。我已经无法理解十年前那个校园里的自己为什么会那样的忧伤。
那时的我,喜欢穿着被自己撕了边的牛仔裤骑着自行车在校园的槐树下奔跑,常常一个人捂着胸口不撑伞走在暴雨里,会为一个男孩不顾形象歇斯底里地哭喊,有时和几个同我一样茫然的男孩去借酒浇愁,然后大笑着把酒瓶摔碎……
我很难让现在的自己跟这样一个女孩联系在一起。我和别的成年人一起把这些行为统统称作青春期的叛逆,我同意了辛弃疾他人家的说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幸好这时,我读到了《流年》。
一个叫枚庸的大男孩把这样一本书递给我,谦虚地说:这是一本没有文学价值的书,写的只是个人的情感。
可作者一定没有想到,就是那本被他称作没有价值的书,会让一个心如坚冰的成年女子感动得落泪。
一边读书,一边在钢琴曲里回望自己年少的光阴,忽然就明白了青春的茫然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向往。
我读到的是一个大男孩的迷茫、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思考。我喜欢那种天性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感觉,一点矫情的成份都没有。
我知道一定又会有自以为是的前辈说文学的意义是引人奋进向上,而不是在忧郁中沉醉。但你敢说枚庸的忧郁里没有积极向上吗?至少,我在读过枚庸的作品之后不光只是感动在青春的哀伤之中,不管你信不信,这本书让我从一种庸懒的状态中醒来,一下子让我热血沸腾起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一个三千锥子刺不出一滴血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在繁杂的事务中,我忘记了自己当初也有过追求与信仰。
通过这真诚的文字,我理解了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内心的迷茫,会有痛与挣扎,但只要坚持,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就一定不会迷失自我,一定会让寻梦的过程变得充满意义。
当我读完《流年》,我想起安徒生童话里的那只丑小鸭。它在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时却仍然谦卑。我想,二十二岁的80后作家枚庸也是那样一个人。在得到了很多同龄人羡慕不已的名誉时,他仍然能真实,清醒地看待生活,仍然能和内心深处脆弱的自己对话。他承认自己的不安与彷徨,他懂得自己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
作者本人带给读者的思考,比文字带来的更多。我想,这就是《流年》这本随笔的意义所在。
在我就要背叛自己青春的时候,在我被人群淹没的时候,我的梦想,忽然被重新点燃!
-----------------
刘秀娟,网名白羊心事,现居赣州,赣州市小说学会会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