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不会忘记7月11日这一天,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相继离世。
在缺少大师的年代里,两位国学大师就这样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同一天,中国失去了两位大师。
哀悼过后,留给生人的,大多是痛,是煎熬,是折磨。思念离世的大师是痛,是折磨,研读大师的著作,是艰辛,也是折磨,铸就新的大师,是煎熬,还是折磨。
少了季羡林,不敢说就没有人能再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可是后来者能否再超越这位被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光环的老人。这超越的路程,是艰难的,是一个不断付出不断前行的过程,对于超越者来说,算是一种折磨吧。
走了任继愈,不能说就少了宗教的研究、少了儒学之道,总还会有人在学术上去填补,就像任何一个职位,总会有继任者。可是对于后人来说,即使是钻研其著作,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读懂读透读精,沉下心来,也是一个煎熬的历程,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折磨。
在两位大师走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网上搜索关于大师的报道,看过很多的视频,也重读了很多大师的作品,他们是走得坦然的,经历了九十余年的光阴,已经看淡了生死,留下的,是品格,是学问,还有我们的纪念。可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的是支撑,是一种文化的主心骨,缺了,就是折磨,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一直不敢用文字去祭奠什么,也许对于大师而言,我的任何语言都显得太过于浅薄。
只是今天,突然在校内上看到一位朋友写给他朋友的一段文字。那同样是纪念已故的人,他的朋友因为意外离世,留给亲人朋友的,是无限的哀思。最让我无法忘记的,是朋友引用的他那位离世的朋友妹妹和女友写下的几段话。我承认自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在看完这几段话之后,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说他是幸福的,走得安然,妹妹变得愈加懂事,女友依然饱含爱意,可是对于她们来说,他是残忍的,他的离世对于亲人朋友来说,除了思念和折磨,还有什么呢?
我们都是凡人,不是大师,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毕竟太有限,我们没有满腹经纶,没有等身著作,没有深厚学问,我们只有属于我们狭隘的爱,只有朋友和亲人。凡人的离世,比起大师的走,更加让人痛和折磨。凡人的亲人和朋友眼里,除了他这个人之外,没有可以给他附加的东西,记忆里、生活中,就他这么个人,于是他的离世,给他们的仅仅是折磨,肉体和心灵上最大最深的痛。
曾有人在感情的问题上,用很幼稚的话说,我要一辈子缠着你,把你折磨死。可是她不明白,对于真正的爱来说,离世才是对生人最大的折磨。生人要把曾经每天面对的那个身影,从生活和心里抹去,是一种折磨,要面对曾经每天有人共处的空间、使用的器具,撕下贴着的标签,是一种折磨,要做到不再有爱,或者恨,当做心里那个人从没有出现过,更是一种折磨。
我忽然越加害怕死亡这个词,不是怕自己的离世,而是怕自己离世,留给生人的折磨。但同样,这是一种很纠结的状态。如果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没有人再为我悲伤,从此再没有人把我想起,从此就当作我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我会很难过,我会很沮丧。可如果我的离世,给我最亲最爱的人们,带去的是如此的折磨,就算我走得坦然,也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景象。
我不知道对于大师来说,他们是怎样的想法,我可以想象,大师的亲人朋友们,也同样是在思念的折磨中生活着。我只是一介凡人,也许我思考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或者说过于狭隘,也许对于生死,我们应该比现在更坦然,这只不过是一个轮回罢了。
有人说,人从一出生,就向坟墓走去。意思就是离世是生存的必然终点,容不得更多的选择,只是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的人都无法正视它,有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生人面对离世的疼痛,面对离世的折磨,让即将离去的人,变得不知所措,更加无所适从。
离世,是对生人最大的折磨。我也曾有朋友的离世,也曾痛过折磨过,还是要忍着折磨告诉自己,告诉其他的人们,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到他们身边,到天堂去陪他们,现在好好活着,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所以,收起悲伤,别了折磨,把思念化作生活的勇气和动力,更快乐地活着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