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的碰撞:再次遇上郁达夫

(2009-06-30 09:37:33)
标签:

枚庸

郁达夫

文字

经典

时尚

文化

分类: 关于作者

 

文字的碰撞:再次遇上郁达夫

 

    第一次遇上郁达夫,是在网络上搜索到一个关于传统作家与80后作家的对比,里面提到我和郁达夫先生的作品作对比讨论。之后由于我在博客中提到这个对比,还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一点小的影响,这其中,有很多支持者,但更多的是对我的评批。

说实话,我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从文学上的成绩来说,自己确实没有资格和郁达夫先生相提并论,郁达夫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在文坛有着极其大的影响力,而我,只是一个在文学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儿童,实在有着太大的差距。

之所以重新提到这个事情,是因为最近收到2009512日的《语文周报》八年级版,在这期报纸的第三版《经典遇上时尚》栏目,我和郁达夫先生再次相遇了。其中“经典回眸”选用的是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现在流行”选用的是我的《故乡》(节选自我的散文《永新往事》)。之所以说是文字的碰撞,是因为在这个栏目里,又一次将我和郁达夫先生的文字拿出来作比较了,我知道很多人又会提出批评议论,但是对于我自己,我清楚,我并非炫耀,更多的,是荣耀和自豪。

在我的文章背后有这样一段文字:【资料助读】枚庸,1989年出生于赣南山区崇义县,祖籍井冈脚下永新县。作者以淡雅的笔法,勾勒出乡村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和故乡的爱恋之情。(这段文字对我的文章还是给出了比较高的评价,但出现了两处错误,一则是我的年龄,我本是1987年生,让我年轻了两岁,这是我乐意的,再则是祖母应该为太祖母,估计是笔误,可以理解)

在两篇文章的背后,是“思维碰撞”,结合两篇文章给出了一段话:两篇文章的契合点很多,就思想而言,都带着浓郁的思念情怀;从写作特色上看,都有情景交融的笔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两篇文章都隐约流露着淡淡的忧伤,温婉的思念,而且都是寄托在自然淳朴、清新淡雅的风物中。两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都很吝啬笔墨,尽可能地采用简笔画勾勒的手法——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是写法,不简单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读过这段所谓的碰撞的文字,我有些汗颜,说实话,虽然到目前为止,《永新往事》可以算作是我的代表作了,转载次数也是我所有作品中最高的,而且我自己也觉得,至今我没有一篇可以超越它的作品。但是要真把它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相提并论,还是没有资格的,要像文字里这样高的评价,更是让自己心怀惭愧的。

但是我还是决定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至少,对于一个执着追求文学理想的80后年轻人,对于一个还需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成长的青年作家,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我想,我会在文学的漫漫征程上,继续努力前行,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话:“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醉人醉语
后一篇:印象·上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