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郑小驴在南昌八一广场合影
【 郑小驴简介 】
1986年出生于湖南隆回。2007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江南》《青年文学》《清明》《西湖》《上海文学》《广州文艺》《黄河文学》《文学界》等刊物发表小说等作品若干。作品入选年度小说、诗歌选本等。被《文艺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转载和评论。湖南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大家》杂志社编辑部。
认识郑小驴的时候,大概还是2006年,由于一个朋友与他相识,遂向他介绍了我,于是他加了我的QQ。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现在的这般名气,看过他的第一部作品,是《1966年的一盏马灯》。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很实诚,也许是出生于湘西,语言里透着的那种质朴给我的印象很深。
可以这么说,我们认识的时间很长,却并没有过很深的交流,虽然当时同在南昌这座城市,却因为一个在城市的北边,一个在城市的东边,而没有见面。到后来,他去了云南,更是没有见面的机会。前天晚上回来,看到小驴在QQ里的留言,说这几天在南昌,有机会见个面,令我兴奋不已。只是昨天开了一天的会,今天刚好能抽出空来,就约他中午一起吃饭,也便有了我们相识几年来的第一次会面。
郑小驴是80后作家里少数具有自己世界观和带有思考性写作的作家,同时也是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和张悦然、巩玟语不同,他走的是纯粹的实力派路线,没经过任何商业化炒作。他的一部分小说擅长捕捉一些细微的不为人察知的细节来表达他对世界的恐惧与看法;另外一部分题材则更多地沉迷于对历史题材的虚构之中;近期的一些小说我们看出他试图对存在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尝试充满了热情,正如作家本人所言,“对于眼前的世界,我有着从未有过的陌生与恐惧”。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海男均对他小说给予高度评价。作为80后作家里的后起之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能成为这一代的杰出代表作家。
上面这段话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小驴的评价,的确,从2007年到现在的这两年,小驴走得很快,也走得很远,陆续在《十月》《江南》《青年文学》《上海文学》等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数十篇小说,还有作品入选了年选,受到国内很多有影响的评论家称道,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相对他而言,我是有差距的,虽然也混进了省作协,出了那么两部散文集,可是,离文学的路,似乎还有很远很远。
中午和小驴喝酒的时候,他很谦虚地说,自己还差得很远。我忽然想到一个词,在路上,不管怎么说,对于我们这般年轻的80后写作者来说,都只是在路上,或许,只是一个远近的距离问题,因为对于文学这条道路,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走的。年少的我们,能不只是在路上么,敢说到达了终点么?小驴的小说确实写得很不错,很有思想性,他自己也说,对小说的要求很高,我想不仅如此吧,对作品要求高的人,对自己也同样有着更高的要求吧,这样的一个人,必然不会停止不前的。
我把我的新书《流年》给小驴的时候,小驴笑笑说,和我一篇小说的名字一样。我会心一笑,他的很多小说我都认真读过,像什么《回家欢歌》《八月三日》《1921年的童谣》,还有《归去来兮》,以及和我新书同名的《流年》。酒桌上,他说他是性格很直的人,容易得罪人,我说我就喜欢和性格直爽的人交朋友,我自己也是同样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也容易交到真朋友。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在酒桌上聊了很多,关于文学,关于思想。我觉得,虽然我们是老朋友了,这一次会面,却是让我们走得更近,交流更深。最后,在八一广场合影,然后分别,我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道了声珍重,我想,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一个率真、上进的小驴。
我朝他远去的方向,送去我的祝福,同是80后的我们,在文学这条路上,大家一路走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