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换了校内和博客的头像,是早期使用过的头像中的一个。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个圆,而生活,也是一个个圈,转来转去,总要转回来的。于是,我换了这个头像,算是又一个圈得开始吧。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容易落入过往的旧俗,对曾经的东西恋念不忘,哪怕一个头像,也是如此。我常常地想,是不是人生中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在一直探寻改变,一直不断尝试和体验,到最后,却偏偏又选择了最初的渴求,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或许是的,很多都是这样,譬如感情,初恋,我一直坚信,它是随时都可以复燃的恋情,爱情,是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的东西,而归宿只有一个,又是一个圆。
有人说,小说是生活的原始表达,也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情节精彩的小说。我是一个写文字的人,我一直认为,我的小说里,有我的生活。同时,我也是个读小说的人,在别人的小说里,似乎同样读着自己的故事。于是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文字里面并没有谁的故事,它只是叙述了我们平淡的生活,而写文字或者读文字的人,把自己的感情加进了故事里,于是有了这样那样的感触,有了辛酸和痛苦,有了欢笑和喜悦。
最近有一种思绪枯竭的感觉,不是说没有灵感,却是那种有很多要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的感觉。说实话,这对于一个写字的人来说,实属莫大的悲哀,我曾一直欣喜,自己还有一支笔,能够表达感情,可是当有一天真的连自己的情感都找不到表述的方式,我想,我完了。我开始变得倦怠,开始用一种懒懒的态度去回应生活,躲避这样一种可怕的现实,在自我困闭的世界里,不需要言语的表达。
这几天里,看了两本长篇,吕挽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和王晓方的《市长秘书》。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很少看别人的书,更别说完整地看完几个长篇,而现在不同,我说过,生活是一个圈,转来转去又转回来,转回来多看几本书。半个月前,我读了第二遍雪小禅的《烟花乱》和余华的《兄弟》,这一个月,我都沉陷在别人的小说情节里,跌宕扣人心弦,同样的相似,我在其中找自己的影子。
当某一瞬的回头,发现自己的文字里,回旋的都是那点平淡如水的生活,在固有的模式里,反反复复。忽然明白作品没有突破的根本原因,我想,就算是再美味的山珍,嚼上几十遍也该乏味了,更何况文字?那跌宕起伏的情节里,有我们生活的影子,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并非是一部异彩纷呈的小说。如今的生活,甚至不及原来一半的精彩,每天重复的动作,开会、睡觉、看书、上网和发呆,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变成一个个灵动的文字,怎么去化作吸引别人的情节,甚至连自己,都开始变得慵懒和倦怠。
不过,我还是坚持的以为,生活是一个圆,经历了平淡之后,总会有跌宕起伏,就像大海,有一时的风平浪静,也必定会有波涛汹涌。在平淡的生活里,读着别人故事里的跌宕情节,有时候也不失为一种乐事,只是生活如故,还将重新振作,继续新的开始,文字,也是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