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幻想与虚构现实
——2007年读不知名作家小品文集的感触
文/巴陵
读书多了,总在总结一些读书方法和对书的看法。像我一个职业阅读者,无论是对读者还是作者乃至出版者,我都在关心他们为阅读做些什么。
在现在这个环境下,读者、作者、出版者都可能开始关注阅读、关注阅读人群。而很多评论家却把阅读当作他自己的私事,大肆增添个人情感和偏好色彩。我通过这么多年的职业阅读,越来越感觉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是读者、作者、出版者三者的利益共同点和最终目的。阅读,其实是读者、作者、出版者三者的交流平台,通过阅读,读者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感谢出版者提供的阅读便利;作者实现著书立说传承文化和进一步了解出版市场需求,追求自己的名利;出版者美化作者文字和实现作品价值,成为市场有价商品。就这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可以通过阅读,让文字行走在读者的心灵,了解作者的某些心得和获取知识的快意,传递宝贵经验和承传文化。
现在,阅读人群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人重视,阅读成了毒药。不读书一样做事,让90后夸大了无知的本事,我真的为他们心酸。
作者、出版者、读者对阅读的理解不同,把整块阅读蛋糕瓜分成零碎糕点,再加上各自喜欢的调料,满足自己的爱好,三者之间没有很好的连通,成为三个孤点。新的阅读工具产生,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空前的攻击,多种阅读模式产生严重的分歧,纸媒阅读陷入混乱。读者看不清出版市场的走向和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作者沉浸在狭小的圈子里只顾写作自己的梦想,完成的作品和自己想写的作品带着极大个人色彩,出版者无法辨别读者的需求和书稿的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纯靠猜测估计来维持。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久久思考,认为作者、读者、出版者都存在着一种文学幻想症,他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种虚构现实的愿望,按医学说法:应该叫做中国病(狂妄自大,幻想连篇)。
2007年,从阅读的数量来说,小品文集是我读得最多的,不下百册,一般都读不完全书。这里有我的原因,我喜欢读有新意有真情实感的书,胡编乱造的书很难读下去。这些书里,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文学幻想,把生活写得太美好、把自己虚构得太优秀、与现实生活很离谱。其实,小品文是反映生活的真实所在,这样一写就变了味,典型的伪造生活。我也读过一些中长篇小说,文章的幻想成分更加多。倒是一些不知名的作家,写的作品真实得多,如周海亮的《只要七日暖》、《送你一度温暖》、《马刀旦》,刘克邦的《金秋的礼物》,枚庸的《又是一季花开时》,姜钦峰《像烟花那样绽放》,英涛的《奥运会故事》,马国福的《给心灵取暖》,宋晓杰的《流年》,陈守湖的《草木书》,冬子李的《自己的风景》,刘会然的《堕落的天使》,朱文科的《煤油灯》,曹志辉的《蕙叶集》,雷谏声的《清白》,贺文键的《温柔的枪手》等,写得真实,态度真诚,读了有一种亲近、舒服感。
我认真思考后,只能从人的欲望上来解释文学幻想。每个人都有一种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产生对某种东西占有的幻想,一但幻想升级,想占有的欲望就越急迫,就会想出无数的方法抢夺。作为精神生活丰富者,物质都比较贫泛,能有机会占有物质,那愿望是非常强大的。对那些已经拥有名声的作者,一生中的名利已经只差利了,幻想过上富人的生活就开始了琢磨,想尽办法去赢利,在还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就只好先在文学作品里表现一下,捏造故事,大胆发挥想象空间,设计未来和美梦,把富人生活描叙得丰富多彩。那也是一种羡慕的表现,有可能会成为嫉妒。
读者愿意读财富幻想作品,也是他们的生存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工作、生活、学习没有丝毫可以放松的空间,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找个世外桃源逍遥,读书好逃避现实,那里的黄金屋华丽堂皇,可以容下自己幻想的身躯。保持阅读习惯的人,希望读些轻松的文学作品,让自己轻松愉悦,一时达到忘我境界,阅读成了读者生活里的麻醉剂。编辑是作者的第一读者,一样受文学作品的麻醉,爱上了虚假的文学作品,把虚假当真实使,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作者、读者、出版者三者的利益共达到一个同点,大家各取所需,文学幻想症就这样被集合而成,成为一种中国式文人病。
读者不敢面对现实、作者不敢面对现实、出版者同样不敢面对现实,真正的生活无法受幻想改变,文学幻想成为大家共同认同的现实虚构。这个现实虚构,只在短暂时间内麻醉,读者麻醉久了会失去战斗意志,没有往前冲的勇气和精神,那是文化人最可怕的,也是文化人转化懦夫的原动力,比南宋后庭花院的靡靡之音更腐蚀人。
文学幻想和虚构现实必须离开读者,也必须离开作者和出版者,让大家都清醒的面对现实和生活。
作者:方八另(笔名:巴陵,出版社文学图书编辑,职业书评人,搜狐网特邀评论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