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80后的一代,也是最多人有着“作家梦”的一代,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深受着那些所谓80后作家的影响,就我自己而言,从上初中的时候,韩寒因《三重门》一炮而红,于是他成了我的偶像,之后的郭敬明《幻城》等,更是让80后成为青春文学的代名词,一批所谓80后作家如春潮涌现,而从小热爱文学的我,也企盼跻身这群作家之列,于是“作家梦”就在脑海挥之不去。
初二的时候开始有了写书的念头,那时候《三重门》刚出版不久,我写一部青春校园小说《飞翔的梦》,最终因水平有限而搁笔,到高一暑假的时候,估计那时候已经有《幻城》了,我还是下决心要写个长篇,于是在《飞翔的梦》的基础上完成《夜在校园》,大概有十万余字,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这部小说,颇有些记流水账的意味,有朋友说拿出来让我们瞧瞧啊,可是实在太差,终不敢拿出来示人。到高二以后,才老老实实安心一篇篇文章写下来,最后也算积累了数百篇文字。
可是光是有文字,发表些许文章,尚不能成为“作家”,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但凡是出过书,立过著的才能算作真正的“作家”,于是我开始向往有一天能过有一本自己的书,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份安慰,上大学之后,开始有自费出版一本文集的打算,对之前文学创作的一个小结,好在我是幸运的,大一的某一天,被远方出版社找来出版一本散文集,还不用我负担一分钱的费用,名曰《又是一季花开时》,并在今年七月份得以顺利出版,聊以自慰。
其实有着“作家梦”,想出版自己著作的人又何尝我一个,又何尝是只有我们这群80后?谁都知道现在出书难,连我的朋友中一些名作家,也毫不忌讳的承认,他们出书有些都是自费的,太难了。而很多从事文学创作数十载的老作者,为了结自己出书的心愿,也不惜花费自己多年的积蓄,花费数万元来出版一本只能用来送人的文集,或加入作家协会之类,算给自己一个文学的归宿。像这样出版一本书,如果是真书
也罢,可一朋友说现在出版社卖假书号吓死人,很多人出的书都是假的,盗用别人的书号或者干脆是不存在的书号。
听过之后,我心惊胆战,忙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上去查询,看看我出版的书是否为真书,好在情况算好,我的书能查到数据,贴在后边,于是我又想到很多作家朋友送给我的书,一一试了试,竟然发现很多朋友的书都是查不到资料的,要不然是别的书的书号,要不然就是不存在信息,这让我产生了更深的疑问,是什么让出版社这样地出版假书呢?又是什么给出版假书提供这样的市场呢?
我想更多的就是我们中很多人,为圆自己的“作家梦”,不惜花费重金自费出版图书,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版社和书商大发横财,出版了大批假书,也为很多人圆了所谓的“作家梦”,可是“作家梦”并非这么好圆,如果仅仅是花费几万元就能换个“作家”做做,那“作家”这个称号,真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想想有些悲哀,一个老作者奋斗数十载,写下不计其数的文字,好不容易积攒下一些钱财,又全拿去出版一本国家无法查实的“著作”,送给一些自己关系不错的朋友,加入协会,换取一个XX会员的称号,又有什么意思呢?他们的“作家梦”当真圆了吗?我不敢乱下定论。
还有我们现在很多青春作家、网络作家,写下了很多所谓的“著作”,也确实有着很大的商业价值,读者无数,写着遥远的亿万光年之后,写着地球大爆炸,写着翻天覆地,用一些无聊的文字堆积着,我们有些老作家看不过去,大声疾呼:“这些东西有什么文学价值可言,这样下去,中国的文学要完了。”这些新新人类们反驳:“中国的文学早该完了,你们的有文学价值的东西,还有人看吗?”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作为80后生人的我,并不敢对所谓的网络文学、玄幻小说有所恭维,我一直说我是个传统的写作者,我坚持这自己最原始的文学理想,写着自己最原始的文学创作。
在现实面前,我只想说,要真正圆了“作家梦”,成为一个合格的“作家”,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并不是花钱出本假书这么简单,也并不是出了本真书就是作家,作家,这个称谓背后,更是社会的责任感和公益心,是对社会的思考和道德的推从,是教人真善美,给人启迪和智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和“作家”的差距,还很远很远。我是有着我的“作家梦”,在今天,我还是说,要圆了这梦,很难很难,我只想问问现在很多所谓的“80后作家”,甚至是“90后作家”,你们离你们的梦,还有多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