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篇文章注定要很凌乱,因为对于成长,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而这些话,可能不止一个主题。但是我清楚,我的每一个文字,只是在书写着我的思想而已,这就是我成长的印记。
这是前些日子收到的一本杂志(《高考》2007.7-8),有一篇小文发在里面,我先要说的不是文章发表的事情,只是想先说说“高考”,尽管高考对于我来说,已经算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可是我身边很多人还是要去面对的。
刚打开这本杂志,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大的高考两个字,有些晃眼,也让我有些畏惧,说实话,到现在,我还一直没有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而这篇刊发的文章也恰恰是和高考有关的。
而之所以我今天把高考提出来,是因为今天见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苏莹,马上要上高三,明年就是高考;一个是思浩,要上高二乐,很有思想的孩子。苏莹是个学习还算不错的女孩子,性格有些叛逆,可在高考面前无力地选择了好好面对,优异的成绩还算对得起她的付出;思浩是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他跟我说讨厌中国的教育体制,想要出国去上大学,良好的家境让他更多地去思考,企图和现实作自己的抗争。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我自己的高考,想到了我的中学时代,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我都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小学就拿过全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等奖,到初中也拿过全国作文、数学、计算机、物理等学科竞赛的奖项,那时候,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其他的想法,到高中之后,开始厌恶这样的教育方式,厌恶这样的社会,羽翼尚未丰满,却开始有了飞的欲望,受到“80后”概念的影响,开始在追随“韩寒”之流,于是尝试着写长篇小说,很显然,那时候稚嫩的笔法让现在的自己都觉得可笑,虽然我知道那时候出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却是我痴狂地爱上了文学,疯一样写着练笔,把学习都抛之脑后,高中几年,也写了不下两百篇的散文,虽说学习也算不错,却必然的经历了两年失败的高考。
这样的失败不是不值得,在成长的路程中,它让我懂得付出和回报的真理,你的付出和回报一定会是公平的,不要期盼额外的回报,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事,三心二意必然无法成功,这是永远不变的法则。
现在该回到文章的问题上来了,文学是我中学以来的梦想,而依然牵挂着学习的我,始终勇气像韩寒一样选择退学,也就不能一心一意地发展文学,自然没有太大的起色,虽说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但离自己的愿望还很远很远。
大学之后,才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花在文学上,于是这一年是我最关键的一年。是在这一年里,结识了评论家雪弟,然后见到了一直仰慕的刘国芳老师、郑允钦主编、陈永林老师等,参加笔会又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以前只能见着名字的作家们接触,诸如江西省作协副主席刘华、宋清海,作家何休、刘会然、陈志宏、刘德明、夏侯建等很多朋友。和他们从相识到相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我可以说,这一年,是我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了最远的一年,我要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这些朋友们。
翻开杂志,看到了自己的文章,本也是一篇博文,只是转化成了铅字而已,说实话,现在拿起登了自己文章的杂志或者报纸,早已没有了当初的什么兴奋和激情,四处散见的文章不计其数,自己的散文集《又是一季花开时》也即将面世,但是我仍然记得初中在市报刊登第一篇文章时的欣喜,那时我捧着印有我名字的那篇文章,潸然泪下,全然不像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也许确实是经历的多了,就不觉得难得了,这也恰恰证明,我已经成长了。
凌乱的文字表达着我凌乱的思绪,我也不知道我究竟要说些什么,只是,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我们都在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每走一步,不管多么艰难,我们都会有所收获,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而洒下这一路的愁和苦,留下的感悟和文字,就是我们成长的印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