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趵突泉边的“民国”碑刻

(2013-08-25 22:42:28)
标签:

济南老照片

趵突泉碑刻

小游仙

我爱其清

鸢飞鱼跃

分类: 城记

    三年多前,我的博客上发表了“趵突泉边曾经的民国碑刻”一文,考证了趵突泉曾经有过三方民国时期的碑刻,分别是趵突泉泉池南壁上的“九凤声”,观澜亭东侧池水中的“我爱其情”(后经书龙兄考证应为“我爱其清”)和“小游仙”。当时判断这三方碑刻年代的依据是,清末和民国两个不同时期的趵突泉照片中,石碑的数量不同。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方法有些粗略了,很容易造成判断失误。

    例如,“九凤声”碑刻在1905年的明信片上还没有出现,只能证明这个碑刻是1905年以后所立,而不能轻率的得出这是民国碑刻的结论。

    “我爱其清”和“小游仙”两方碑刻,虽然在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清末老照片中没有明确出现过,也不能证明这两方石碑就是民国的。而据我最新得到的资料,这两方石碑确实是清末的。

http://s3/mw690/4a5130e5g7dfcc2560822&690
↑图1 民国时期的趵突泉边碑刻

http://s8/mw690/4a5130e5g7dfcc40ea187&690
↑图2 碑刻特写

http://s1/orignal/4a5130e5g7c0f2aa2abd0&690
↑图3 清末趵突泉边碑刻

 

    我原本以为,图3中趵突泉边的三方石碑就是现存的“趵突泉”、“第一泉”、“鸢飞鱼跃”,图1、图2中已轶失的两方石碑“我爱其清”、“小游仙”是民国的。其实是错误的。

 http://s8/mw690/4a5130e5gx6C8ELvh9t87&690     http://s10/mw690/4a5130e5gx6C8EMcI7n19&690

图4

    图4是两方碑的本来面目。

   我爱其清】上款:道光甲午秋*,下款难以辨识

    【小游仙】上款:同治癸酉春三月,下款:*邑王景业立
    这个王景业是哪里人实在是查不出来,是临邑,昌邑还是堂邑?反正用Google一搜索“王景业”立马就死,用百度、360搜索都是白给。估计王景业也是个需要过滤的敏感人物,TMD!

    这样,图1、图2中趵突泉五碑的年代顺序从远到近为:

【趵突泉】:明嘉靖十六年

【我爱其清】:道光甲午(1834)

【第一泉】:同治八年(1869)

【小游仙】:同治癸酉(1873)

【鸢飞鱼跃】:光绪辛丑(1901)
    如此一来,图3中的三方石碑就应该是“趵突泉”、“我爱其清”和“第一泉”,也就是后来五方石碑中南边的三方。以后的“小游仙”和“鸢飞鱼跃”按年代依次向北立碑。由于“小游仙”立碑的时间为1873年,图3的拍摄年代竟然提前到了1873年之前!

    济南有这么早的照片吗?

    由于没有更多的照片,不知道“小游仙”和“我爱其清”两碑什么时候亡失的。解放后的照片里就没有这两方碑了(“鸢飞鱼跃”碑后被移到漱玉泉边)。

    想起这两方清代碑刻的亡失,心里就堵得慌,前几天还看到北京中山公园的格言亭的字被抹去,我就纳闷了,这些石头上刻的字也没有反动口号,也没有触及到统治者的利益,这些碑都招谁惹谁了,非得给破坏了不行。想着想着我就想通了。

    在咱们传统文化里,李自成、洪秀全之流通常被称为贼、寇、逆。而把这些流寇作为历史英雄来对待的,其文化上必然是与流寇文化一脉相承的。由于这些农民起义军的统治阶层普遍文化层次低,以及与生俱来的流寇特性,因此他们所建立的政权本质也是反传统、反文化的。对文化的极端无知,必然带来对文化的极大破坏。

8月26日补记,听从新浪网友的建议,对文章最后一段作出修改:那些流寇的崇拜者与流寇之间的文化关联,不是“一脉相承”,而是“不谋而合”;流寇政权的反传统、反文化特性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不自觉形成的。

也不知道上面这一段文字的逻辑思维有没有问题,大家多提意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