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家长会上的发言(妈妈记录)

(2010-05-16 15:36:00)
标签:

育儿

心得

生活

情感

教育

感悟

杂谈

校园

小学生

五年级

分类: 妈妈记录

    (前几天我们开家长会,刘老师请妈妈发言,讲讲是怎么教育我的。妈妈先多谢刘老师的信任,然后对我说:“菁菁,我说什么呀?就说你天天作业不叫我看,功课拒绝家长过问?我晕,我可真不知道怎么教育你的!”哈哈,妈妈,你也有发晕的时候呀!不过妈妈还是很认真地准备了三个钟头,看看她讲的什么吧。)

各位老师和家长们:

    大家好!特别感谢刘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在这儿和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

    其实最想说的是谢谢学校,谢谢老师们!孩子进入外小以来,老师们的悉心培育和爱护让我们很感动。挺惭愧的,我们家长做得很不够,在带孩子方面属于放养型的一类,和老师的联系也不够多。另一方面呢,我们也觉得把孩子交给老师我们很放心。我总是觉得菁菁的运气不错,遇到的老师都那么关心、爱护她。上个学期孩子发烧,手忙脚乱送孩子去医院,也忘了给老师请假,很快三个老师都打电话来询问,特别关心孩子,让我们觉得心里暖暖的。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孩子很喜欢老师,谢谢你们!

    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实我没什么经验,就说一点我的想法吧。也就是一句话,我觉得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自信、善良、自立和勇敢。具体要怎么达到这个目标我也说不好。其实“教育”这两个字对于我来说,真是谈不上,换成“和孩子在一起”应该更恰当一些。我没有什么具体的教育理念,我只是去观察孩子,找出适合她的东西。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首先是耐心和心态

    咱们做大人的一定不能太心急。我觉得在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各方面的基础,好的身体、好的心态、好的习惯。要打好这个基础,就要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来,千万不能着急。咱们大人不要急于看到眼前所谓的“成果”,就像一栋大楼在打地基阶段不可能看到完工之后的样子,而地基却是最重要的。孩子以后的日子还那么长,在她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有的小学老师都看不到成果,初中老师也看不到成果,但这个阶段将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们得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获取,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成长。我觉得在小学,让孩子做简单、快乐的她自己就足够了。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到她仅仅只是个孩子,那所有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耐心的基础是疼爱。咱们做家长的经常有一种心情,尤其是孩子生病或者有什么事儿的时候,咱们就想只要孩子好好的,结结实实高高兴兴的就行了,哪怕你学习成绩不好,偶尔闯点小祸,哪怕你不是多么上进多么优秀,只要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就好。我想,就是要用这种心态来对待孩子。大人的心态影响着孩子,咱们放轻松了,平和了,孩子才会有好的状态。其实每个孩子的自尊心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强,比如说她今天考试考砸了,她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也自责,也惭愧,她也想考好,这个时候大人再去使劲地批评唠叨,就没什么好作用,说不定就让她逆反了,觉得学习是给大人学的,和自己没关系,这个时候点到为止比较好。我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孩子考试前有时候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告诉她“别忘了写名字就行”,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判别标准,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她做的事情让自己满意了,咱们做大人的也就满意了。

    还有就是不能比。在鼓励孩子积极竞争的同时,也要避免非良性的比较。看到别的孩子有什么特长,就也想让自己孩子去学,别的孩子某些方面比较优秀,就也想让自己孩子做到。老这么比,尤其拿别人孩子的长处跟自己孩子没有的比,那咱怎么能不郁闷呢?每个孩子都是咱的好孩子,都有别人无可比拟的东西,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就像一把尺子和一根房梁,各有各的长处和用处,有什么可比性呢?只有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尊重和自由

   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看,6岁以前,孩子还基本上是完全模仿阶段,7到13岁是孩子的发展时期,也就特别重要,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改造他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遗传,根据自身的天性发展,慢慢形成自己的个人特点,这样,在14岁左右他们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我想小学生需要的是很形象、很自由、包括所有可能的想象力,是充分发挥他们天性的空间。

    我觉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用自己的意愿和想象代替孩子的,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变成和我们理想当中的一样,总是想着或者潜意识里觉得“我的孩子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样就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东西,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独立的人格。要让孩子找到、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适合他们的。孩子天生就是创造家,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做起来总也不觉得累。我想好多大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会因为二三十分钟的作业而厌烦,却会花上好几个小时、一天甚至更多时间去看他们感兴趣的书或者捣鼓他们自己发明的一个小手工。前几天看到菁菁拿了几张小画,上面画着一些卡通形象,那是班里孩子们画的,说是自发搞了一个精灵形象设计比赛。我看了那些画特别惊讶,真是特别可爱特别有灵性,我想,那是因为孩子在充分发挥兴趣和天性的时候,才是他们最自然也是最精彩的时候。只有孩子自己体会到的、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才会做好,学习也是这样,咱们都千方百计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有时候总是不得法,怎么让孩子喜欢学习像喜欢其他有兴趣的事情一样,这也正是我一直比较困惑一直在思索的,咱们家长和学校、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吧。

    第三是沟通和交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引导的基础,你跟她关系好了,她才会听你的才能听得进去,对吧?我想,只有把自己交给孩子,他们才能放开心扉。

    咱们每个家长都有和孩子交流的方式,一起学习、一起玩、一起休息,或者谈谈心……咱们的孩子也都真聪明,有时候你一个眼神她就明白什么意思根本就不用说话,对吧?我的体会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要和孩子交流,哪怕你批评她一顿都比漠视要好,漠视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忽视的孤立和无助,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大的伤害。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引导,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是带出来的,你得带着她,让她明白什么是需要的,什么事情不能做。“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同时,“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委屈、冤枉,受到打击、挫折,如果我们的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那孩子就是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心理健康,有弹性,有一个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的孩子既需要充分的表扬,也需要适当的批评。交流、沟通非常必要,可以分享孩子的成长,也可以及时发现她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挑战大人的权威,有时候我说的东西菁菁有不同看法,总是和我“顶嘴”,振振有词一套一套的,末了总是说“我为什么总说不过你啊?你为什么总那么有理啊?等着吧,有一天我一定能说过你!”我笑,说“好啊,加油!”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内容,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思考、认知,也不断地提高自己。

    有时候我们还会“吵架”,特别激烈,但是吵过之后就过去了。我想这也未必是件坏事,辩论甚至争吵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有什么话大家说开了,比闷在心里强,尤其对于孩子。咱们做家长的也不一定要让孩子“服软”,别看她嘴上不说,其实你的话孩子已经听进去了,心里已经明白了。

    孩子真是特别有意思。学校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儿了就回家告诉我们。有一次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妈妈,我们班有小男孩对我表示好感,老是送我礼物。”然后观察我的反应。我说“好啊”,她有点小吃惊:“你就不生气?”“我为什么要生气?有人喜欢你还不好吗?”我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问我,也许有的家长会做出比较大的反应,联想到小孩子早恋什么的,而我想其实这很正常,这么小的孩子相互之间有好感也不是坏事。客观对待事情,避免不必要的问题,把孩子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是对孩子有帮助的。而且,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友善、开朗、宽容的心态,对她今后的成长有好处。

    大概三年级的时候吧,有一次我们回到家,发现菁菁不见了,桌上留了个纸条:“我离家出走了,目标自己找。”旁边画了个箭头,指向另一张纸。那张纸是菁菁自己用油画棒做的一个刮刮卡,刮开以后就看到用拼音写的几个字“目标:LAO LAO JIA。”赶紧打算去把她接回来,走到路口看见菁菁站在那儿,等我们过去了满脸坏笑:“发现线索了?不容易吧?我就是吓唬吓唬你们。”我也赶紧在心里检讨了一下自己的做法,也许我对孩子太激烈了。

    上个礼拜天我和菁菁吵了一架,因为她乱扔东西不整理。吵完之后菁菁在书房看电脑,我在她屋子收她冬天的棉衣。我有点感冒,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菁菁加热了一杯果汁端过来,往我面前一放,小脸还嘟着:“给!喝吧!”我忍不住笑了:“哟,你会的还真多!”菁菁也笑了:“得了吧,咱俩,谁还不知道谁呀!”想想,其实很多时候,咱们大人真应该向孩子学习。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长也都有自己亲近、教育孩子的方式,只要这种方式是对孩子有利的,是让孩子开心、自由的,那就值得咱们继续做下去。对于我来说,如果孩子总是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如果她愿意偶尔让我分享一下她的小秘密,如果在和我吵嘴以后还给我倒杯水,如果在她“离家出走”之前还能给我留张纸条,那我就很满足了。

    看着孩子在身边一天天长大,说慢也慢说快也快,不管咱孩子啥样,都透亲透亲的,感觉特好,是吧。

    罗嗦了这么多,占用了大家宝贵的时间,也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请多包涵。其实很多时候我也很困惑,让咱们互相学习,一起带好咱们的孩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