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爱心站歌、诗伴舞、辩论赛“亮瞎”了,原来——
舞台背后战斗着一支创意团队
周日晚上,南京工业大学浦口校区大礼堂“为爱举手”感恩联谊会,除了现场观看外,江苏广播网WWW.VOJS.CN进行了全程直播。岁末年初,能欣赏到如此高质量、好创意、充满正能量的“感恩”联谊会,大家一时点赞如潮。殊不知,这场联谊会的幕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
有心就是任性,站长“炼”出爱心站歌
http://s11/mw690/001mn7REgy6OODfuj4S1a&690
现年47岁的蔡旭兵是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他和他的同事是采供血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南京献血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6年就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偿献血,比《献血法》出台早了整整12年。数字显示,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人数已达108万人次。
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采供血现状,没有人比他们对献血者的情感更为深沉。蔡旭兵一直觉得应该有一首属于这个群体的歌,尽管此前他从未写过歌,但还是想放胆一试。
在南京这座
“博爱之都”,人们对采血工作的了解可能是从新街口、夫子庙等街头的采血车开始的,那是血站对外的一个个窗口,采血护士采集下来的每袋全血,先需要贮存,然后运回车间,进行指标检测,再将合格血液安全输送到临床,实现救病治人的价值和使命。
他们从事的是一份幕后英雄的工作,却有着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及时送到的鲜血挽救了生命,高兴是从心底升起来,职业荣誉感也是油然而生。重获新生的病人和家属常感激他们,蔡旭兵说,最应该接受这份感谢的是那些撸起袖口献出热血的爱心人士,是他们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了不可重来的生命,从受血者角度来看,尽管“我不认识你,但我感谢你”。
点点爱心,积沙成塔,涓涓细流,最终汇成爱的海洋。也正是这些“不认识的人”让整个社会洋溢着真善美,充满着正能量。细细想来,如果人人都有一颗爱心、一颗感恩之心,并尽可能多地去回报社会,那么认识或者不认识又有何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和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了一部关于无偿献血的电视剧,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同志亲笔题写的电视剧片名就是——“相爱何须相识”。
蔡旭兵把所思所想都记录了下来,进行了创作尝试。初稿出来后,他与同事一起推敲字句,数易其稿,再请专业人员指导,谱上了曲。就这样,《相爱,何须相识》于今年11月中旬正式诞生了。
内容朴素,节奏明快,血站人很喜欢这首歌,竞相传唱并以大合唱的形式搬上当晚的演出舞台,与献血者、志愿者及爱心人士分享这份快乐。可以说,这是一首用心血酿成的,由血站人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唱给献血者的赞歌。
血站人希望更多人收听和传唱这首歌,目前,可以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官网、官微下载,日后还将在献血车、献血屋、献血大厅进行播放。
有情就是任性,本报老记奉上“感恩”诗
http://s5/mw690/001mn7REgy6OODfwLha74&690
华诚是一名资深记者,十年前的一个夏天,由他牵线,他所在的江南时报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结缘,并在江南时报每日开一个窗口,专门刊登献血者的名单和公益献血信息。他顺理成章成了这个栏目的主持人。
为办好这个栏目,他尽心尽力尝试各种表现形式。有时一月要去好几趟血站,听献血者、志愿者的意见和反馈,与血液中心一起出谋划策,他本人成了血站名副其实的“编外”,参加全国输血协会大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策划血液中心自办的《献血报》……
做一件好事不难,贵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不认识你,但要感谢你”这个栏目渐渐成了品牌公益栏目。每年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次也不断攀升,4万人次、5万人次、6万人次、7万人次……
此次,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承办“感恩”联谊会,华诚作为江南时报代表率先表态提供智力支持,并积极投身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每次磋商会他都发挥其特长,毫无保留地提出各类创意。敲定联谊会节目时,兼有作家身份的他主动请缨,为联谊会创作了两首诗歌。
一首便是以品牌栏目“我不认识你,但要感谢你”为题,通过一个中年男人、一位退休老妈妈和一个孩子,从三个角度讲述各自的故事。一个从受血者转变成了捐血者,一个从受助者转变成了志愿者,一个从女儿的角度去理解做护士的妈妈和妈妈所做的崇高事业,共同唱响“我不认识你,但要感谢你”的主题,热情讴歌了“捧着金子般心灵的人”,节目搬上了当晚的舞台。
另一首叫《献血车》,用白描手法述说了一个街头献血车的故事。一个孩子看到一辆车很“奇怪”,别的车子开来开去,这辆车一直就停在闹市区纹丝不动,他悄悄观察,发现了车里的“秘密”,车上都是长得像妈妈一样年轻漂亮的阿姨,她们用长长的针管,抽出殷红的血液,被针刺的人没有怪她们,还一脸幸福的样子,下车时带着笑容。车外还有许多穿着红马甲的人,忙前忙后……
后一首诗是他熬了大半宿的作品,可惜最终未能“挤”上节目单,他依旧很开心尽力。联谊会那天,他和他的同事们早早就来了,忙里忙外。作为承办方之一,他们觉得责无旁贷。
有才就是任性 DJ大咖热情跑“龙套”
http://s1/mw690/001mn7REgy6OODfryMM10&690
“来,各部门注意,我们马上带妆彩排!”周日下午,南京工业大学浦口校区大礼堂的排练现场,一个穿着尽是口袋的导演服的小伙子手握麦克风,不时发出指令。他看上去神情专注,虽有些疲劳,但信心十足。他正是联谊会导演组的总负责人,江苏省广电广播传媒中心制作部主任胡骏,年纪三十刚出头,实战经验却很老到。
胡骏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整场联谊会约100分钟,分成无偿献血志愿者访谈金奖篇、大学生篇和血液中心篇等三个篇章,通过三个互动串起整场晚会。之所以设置大学生篇,主要是这个群体充满青春活力,也是最重要的献血群落之一。同时他们来自各地,希望通过他们把爱和感恩的理念像种子一样带回各地,号召更多人奉献爱心,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编排这场联谊会的过程中,胡骏本人也时刻被这种爱之精神所感动。金奖篇中提到了一个在银行上班坚持献血38年的铁杆献血者张凯,他献血100次,献血量超过10万毫升,相当于将体内全部血液整体向体外搬迁了十几次。再如血液中心篇章中,专门请来了一位刚退休的吴庆祝师傅,他在送血员这个岗位默默干了14年,没耽误过一次任务,开的车没有一个违章。
胡骏说,他的导演思路,就是想把这些平凡事、身边事讲好说透,以小见大。“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这些生活中的小感动攒到一起,连成串,奏响感恩主题。
胡骏做导演最大的“能耐”便是整合。他的夫人兼同行,江苏新闻广播FM93.7的记者、节目主持人张祖名被“整”成了现场主持人,一来她跑医卫行业,熟门熟路,二是沟通无障碍,配合默契。他的另一个同事,江苏新闻广播FM93.7
DJ大咖言亮(右一)也被“整”进来,不但要现场主持,还把名牌栏目“舌战金陵”辨论搬上舞台,围绕着“献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议题,现场开辩。
媒体在这场联谊会中,真没少出力。金陵晚报记者朱菁菁贡献了“小记者团”资源。南京六一小学的林思琪、张笑笑、裴希颖、曾婉婷、何安琪等五位能歌善舞的小记者,在王珍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近一个月的练习,唱响《感恩的心》。
《相爱,何须相识》
作词 蔡旭兵
我们伴随输血医学成长,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彩虹,
春夏秋冬默默辛勤工作,
博爱之都汇聚爱心成河。
采集贮存运输生命的潜力,
检测制备保障血液的安全。
我们是南京血站人,
我们是爱心传递者。
我不认识您,但要感谢您。
爱心传递,相爱何须相识。
我们朝向美好未来飞奔,
肩负人类健康的使命,
无偿献血最无私的奉献,
输血安全迎来病人的笑脸,
滴滴热血延续生命的奇迹,
颗颗爱心传播人间的真情。
我们是南京血站人,
我们是爱心传递者。
我不认识您,但要感谢您。
爱心传递,相爱何须相识。
http://s5/small/001mn7REgy6OODtCs8Ac4&690
(扫一扫,立即收听)
《献血车》
作者 华诚
我常看到一辆车,停在街头好久了。
那是爱心中转站,来的都是好人。
捋起袖口,亮出胳膊是最美姿势。
素不相识,携手完成爱心接力。
红色的脉动,无私的奉献。
让我们,一起为爱举手。
车外人来人往,窗里格外忙碌。
那是爱心的港湾,来的都是英雄。
长发飘飘,白衣是街头最靓色彩。
勤勤恳恳,空气中多了爱的芬芳。
绿色的希望,坚定的守望。
让我们,一起为爱举手。
车窗前唱响最炫民族风。
那是生命加油站,来的都是天使。
淳朴笑脸,胜过人间最美语言。
爱的名义,我们做一生的义工。
蓝色的期待,爱心在流淌。
让我们,一起为爱举手。
http://s14/mw690/001mn7REgy6OODfztCt3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