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天景区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脉,景区由原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弥勒庵和宝林峰组成,位于柯桥区(原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景区规划面积1300亩,中轴线长达2500米,建筑面积近10万余平方米,由兜率天宫(天上净土)和会稽山龙华寺(人间净土)两大建筑群组成。
景区建筑依《上生经》及《下生经》等经典进行规划,秉持南怀瑾先生“资源集约、道法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占用最小的土地面积,创造出最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依山起势,匠心独具,充分的空间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布局,将区区110亩建设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万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
恢复重建的弥勒圣境原址,由原弥勒庵和兜率峰组成,位于柯桥区(原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创。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一些社会上层名流、高僧不断地从北向南迁徙,相继避世江东。高僧支遁(313~366),字道林,陈留人(今河南开封市南)。其家世代信佛,他自幼读经,25岁时出家,精于《般若经》及净土思想。他与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等名士交游,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支遁在会稽山支脉柯山附近鹫峰寺立道场,而且,还对弥勒经典作了大量翻译和广泛传播,并写下了著名的《弥勒赞》。后支遁依弥勒上生经和下生经描述,在会稽山脉西端柯山峰顶建龙华寺修行弘法,并首创《众僧集仪度》来管理丛林(后百丈怀海依此建丛林清规)。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绍兴先贤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龙华寺寻访支遁公,探讨弥勒信仰。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山龙华寺(现该像原貌已不可考)。所以说,我国最早的弥勒造像就立于绍兴会稽山龙华寺,会稽山是弥勒信仰的发祥地。
另据史书记载,太建元年(公元596年),嵩头陀(禅宗开山祖师达摩)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弥勒化身傅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临终前曾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可见,晋时会稽山地区就是弥勒信仰的中心,这还可从现在遗存的新昌晋代弥勒石佛和绍兴柯岩五代弥勒石佛,及中国历史上两位弥勒化身——南北朝时期会稽山西南地区义乌傅大士和五代时期会稽山东南地区奉化布袋和尚就可见一斑。
据《绍兴府志》记载,唐代初期,朝廷为龙华寺赐额,会稽山龙华寺由此盛极一时,成为兜率净土信仰的中心和典范。然唐武则天之后到宋代,随着弥陀信仰传入会稽山地区并逐渐兴盛成为了净土信仰的主流,故会稽山龙华寺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微湮灭。现重兴十方选贤丛林会稽山龙华寺,旨在传承光大支遁开创的会稽山佛教法脉,弘扬包容和谐快乐的弥勒信仰,开创弥勒的人间大同和谐净土。
2015年12月26日上午,首次示现人间的兜率天宫在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举行落成庆典暨佛像开光法会,来自海内外的五十余位高僧大德及一千多位社会贤达齐聚会稽山顶兜率天宫,见证这一殊胜的历史时刻。
兜率天宫位于会稽山西北第一高峰宝林峰(海拔321米)峰顶,与龙华寺隔“海”(香水海)相望。兜率天宫背后靠山依山而建的是北方多闻天王露天雕像,雕像内建达摩洞,内供达摩及傅大士论道像。兜率天宫宽99米,长160米,高81米(莲花顶海拔399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为绍兴乃至浙江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