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参与确立长江大学校名的经过

(2008-04-01 15:18:25)
标签:

长江大学

校名

决策

文化

分类: 转帖资料

   2002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决定将位于荆州市内几所公办高校即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以及湖北职工医学院加以整合,组建为一所新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一项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进行的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决定。这所大学已于2003年春经教育部批准后,省政府正式行文,定名为“长江大学”。现长江大学已经正式招生,内部整合工作正在稳步的进行。全校师生员工满怀信心。社会公众普遍关心这所规模已达4万学生的大型高校的光明前景。所以在此人们必然会问及“长江大学”的这个具有非常气魄的校名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长江大学的筹建有个过程,其间也有人提出过长江大学的名称,本人也是其中之一,但究竟由谁最先提出来的,现在既无对此考证的必要也没有查清的可能。但是为选用这个校名并作出科学论证还提出书面建议,并得到省委领导支持的,应当说是我。

2002年9月9日,原荆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现任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发恭同志,在召开的师范离退休同志大会上传达了省委将对在荆州的四所省管高校予以重新整合,组建成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并公开征求新校的校名。我听了这个讲话后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是我们在荆州的许多老教师多年夙愿,也是荆州广大人民的希望。

为了响应省委的号召,我9月10日写了一份“重要建议”给省委领导。首批寄的是省委常务副书记邓道坤同志,分管文教的副省长王少阶和教育厅路钢厅长。每寄一份,还根据各位领导的职责范围,手写了一份约2000字的长信对这份“重要建议”作出论证和说明。这份建议的主要内容是:我支持将拟建中的新大学定名为“长江大学”。我作为经济学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用“长江大学”这一名称的积极意义作出论述:

1,使用长江大学的名称与我国香港知名爱国企业家李嘉诚的“长江集团”同名,李先生将其企业定名为“长江”,有爱国报国之意。所以我们若采用“长江”为名,一定会得到李先生的支持和赞同,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已对李先生的历史功绩做了肯定,若取得李先生的支持,将对我省和新校带来难以估量的利益;

2,如采纳本建议,宜进一步请李先生或李泽锴先生出任校董事会主席或名誉主席,请李先生题写校名或采用“长江集团”字体来书写校名,并请其光临学校的揭牌仪式等等。

我写信的动机有而:一是要反映我的创造性的见解,看能否得到省领导的重视;二是我想看省领导是否真的重视人民来信。

信件寄出不久,9月18日收到一封挂号邮件,是省委办公厅祁秘书给我的复信,信中说:“你的来信,邓副书记已阅,他很重视。9月16日批示给荆州市长李春明同志研处。特告”

这封复信回得非常快,我从这份复信中得到以下信息:第一,看来省委领导很重视人民来信。第二,看来省委是很重视在荆州组建新大学和给它一个好校名的;第三,省委领导对我的建议是欣赏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得到了很大启发。

为了争取更多领导的支持,我又把建议送给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良材,请他转呈李市长,因为李市长当时担任建校筹备组的副组长,争取地方领导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还给荆州的老领导,现任省政协主席的王生铁同志寄去了这份“重要建议”。因为王生铁同志不仅是荆师的校友,而且在他担任原荆州地委书记期间,就有把在荆州地区的几所高校整合呈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想法,当时他还派时任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孙长军同志对此做过专门调研,我也是被调研的对象之一。后来因为许多条件的限制,王生铁同志的愿望未能如愿。现在看来,他当时的想法时很有一些前瞻性的。

同年10月8日晚上,10点多钟时,我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是王生铁同志从武汉打来的,他说因为他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国庆放长假回武汉后才看到我的信件,所以直到现在才给我回电话,他还表示了歉意。我记得他首先询问了我为什么不叫“荆州大学”而叫“长江大学”的理由。我做了详细的回答。除了说明我在建议中的意见之外并论述了争取李嘉诚先生支持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还就 “长江大学”的层次性和覆盖面上均优于“荆州大学”的综合价值作了说明。王生铁同志对我的见解给予了肯定。这个电话打了约半个小时。

10月22日我又把“重要建议”和省委办公厅复信的复印件寄给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同志,论述了我对当前各地高校大整合之际校名选择的看法,我认为一个学校的名称是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我们应当按照思维要创新的理念来选取高校尤其是名校的校名。我还举例认为原华中理工大学和原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后定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并非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只是按照传统的前苏联高校命名的模式的产物。我认为如果命名为“华中同济大学”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是既保存了“同济医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照顾到原“华工”的历史影响,同时也有别于上海同济大学,所以这才是最佳选择。我之所以要在周济部长面前这么论述,其目的无非想借此以佐证采用“长江大学”校名的科学性,取得教育部的支持。

2003年初,教育部派遣专家组到荆州做实地调研,考察组建新大学的问题。专家们在谈到该校命名时,据说有一位来自江苏的专家提出了意见,他认为将“长江”的名称给予位处荆州这所大学命名似乎很“可惜”,似应给予层次更高,区位更佳的大学才更合适。由此可见,“长江大学”这个校名是很有价值的,因而它受到教育部专家们普遍的支持。

一个学校的命名,肯定是首先得到这个学校的领导支持才行。所以我在一提出建议之后,首先就是把我建议交给原荆州师院党委书记,请他把我的建议交给荆州四所高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申办领导小组,还请这个小组办公室的一位同志转交给该办公室主任张昌民同志(时任石油学院副院长,现任长江大学校长)。以后申办领导小组在写给省政府,省教育厅的申报材料中都使用了长江大学的名称,表明这个筹建中的大学的领导层已认同使用这个校名了。当然,省领导和建校筹备班子如何研究决定使用该校名的过程我是不得而知的,但知道了结果就行了。

教育部在2003年四月份给湖北省政府的复函中就正式使用了这个名称。我为长江大学这个校名而手书的各种信件和材料就有2—3万字。

采用“长江大学”这个校名,究竟其人文、社会、经济的综合价值何在?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使用长江大学的校名,在扩大这个新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大大节省了宣传成本。不少同志反对使用这个名称,说它像个民办大学的校名,容易使人误解而降低其声誉。这种想法似是而非:武汉就有个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在郑州就有个黄河大学都是民办的大学。其实像美国的哈佛,耶鲁等名校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当然就是民办。所以民办就不等于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从2003年度高招情况来看,长江大学形势特别好,以原荆师为例,实际录取线高出起分线12—20分之多。就是大专录取线都高达480分,最少也要418分,这比外省许多本科院校的录取线还要高。考生的选择取向就是对长江大学这个招牌最好的考验。问题只在于长江大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优质的教育来回报社会,为“长江”的校名增添光彩而已。

其次,“长江大学”的命名给社会公众在对学校的认识上有一个全新的感觉。使人们感觉到这个学校不是几个老牌的二、三流学校的简单凑合,而是按照创新理念来组建的高校生力军。学校的命名,突破了原苏联高校命名模式的思维定势,即一个行政区域的地名,加上一个专业门类,再加上一个等级性的学校称谓。即在“华中”(对中南五省而言)加上“理工”(理工类和工科类),再加上大学(本科以上层次),就构成了“华中理工大学”的校名,由此也可炮制出“师范”、“农业”等大学。再低一层次就会有“湖北”的“工”,“农”,“医”等学院。以至推向“……专科学校”。这种高校命名模式,它是适应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条块分割,各自投资,各自管理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当前以处于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高校无论在投资体制、资金渠道、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以及办学模式已日显多元化,综合化的取向。

如以全国的著名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而言,从名称上看它只是局部地方的一所理工科院校,其实它已跻身于全国十大名校之列,是全国性而非地方性的名校,其专业设置并非只有工科是强项,其医科(原同济医大)以及文科中的经济和新闻专业也颇有知名度。实际上,该校的“名”和“实”已经有距离,已不便于社会公众对它作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知晓。可见我国原有的高校命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所以说长江大学的命名肯定要比“湖北科技大学”更富有时代气息,而且若以“……科技大学”为名,在国内也许有些“时尚”,但在境外很易引起误解,使人误认为属于“职业技术学院”那个层次。

同时,以“长江”为大学命名,比冠以任何行政区域的地名更有广泛的适应性,因为“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外国公众很可能不知道“湖北”,但只要知道中国,大多数人就会知道中国有个长江,长江这个雄伟、光辉的名字,也表示长江大学有着广泛的覆盖面和光明的远景,在“长江大学”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将永远得到它的鼓舞,同样它将为争取到更多中国人和外国朋友对它的信任和支持。

再次,从品牌效应的角度来看:一个单位的名称在计划经济下,只是这个或那个单位其行政归属区别的标志。市场经济下,不仅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而且是一种资源,可以作为无形资产来加以开发利用而为其主体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品牌”。就从“长江大学”校名而言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考虑其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由于依托长江而给世人的印象,不用打许多广告就会使人联想到“长江文明”。由于她地处荆州,使人联想到楚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适宜于求学读书的好地方,使人们易于把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所以这个校名本身就具有品牌吸引力。

再从第二层次的特殊意义来看,正如作者给省领导上书中所提到的可以为争取到李嘉诚先生的支持提供契机。李先生早有爱国之心,报国之意,所以他所创建的企业,不少冠以“长江”、“黄埔”为名。他在内地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基金”,他投资创办汕头大学,说明他热心支持内地教育事业,我们将这个方兴未艾,颇有发展前途的拟建成为湖北及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冠以和李先生早年创业的“长江实业集团”同一名称,不是表明我们对李先生历史功绩的最好的评价吗?当然这是我们单方面的愿望,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而得到他的支持,为学校带来很大的利益,这就是这个校名的特殊功能。当然问题还在于我们如何去具体做好公关工作,才能使这个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

我在给省委领导的上书中,同时还提出了在我省应当设立“公民建言奖”,以鼓励创新精神和尊重知识产权,从而调动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最近,在这方面,武汉市先走了一步,该市拟对武汉市建设提出积极建议的市民评选出“十大热心市民”的奖励,我认为这也值得市委参考。

愿长江大学像长江一样奔腾不息,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本文原载 《江汉商报》2003年10月25日第10版,题为《一份受到省委领导重视的公民建言——长江大学校名溯源记》,经作者同意,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在本博客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理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