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
(2021-08-12 10:43:46)
标签:
远程研修作业观课报告作文 |
分类: 中学语文 |
如何教会学生写好作文,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看了武城第二中学孔雪飞老师的优课《作文序列之主体段》之后,有所感触。语文老师经常感慨,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么,好作文到底能不能教?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出来的吗?
作文是可以教的。
孔老师的课例,从认识、分析、归纳,再到实战演练,课堂容量不可谓不大。对于学生而言,这节课帮助他们学会了议论文主体段的写作技巧,不可谓“无效”。可能对于某些聪明的学生而言,收获还很大。因为经过这样的“条分缕析”,他知道当写作无从下手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就可以完成写作任务了。比如,主体段要先提出观点句,然后是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只要按照这个顺序写,就能够做到论证充分、内容丰富了。而对于写作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最最起码,知道用什么手法能够凑够字数了。甚至,老师连每一个部分的位置、要求都给规定好了。此外,语文老师们一定还教过如何拟题目,如何写结尾,如何分段落,甚至如何使用论证方法,如何运用排比句增强论证力量——写作似乎变成了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否则,我们的考场作文就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地得高分了。
可见,语文老师在作文训练方面教给学生的,仍是偏重于“技巧”的东西。简单的“技巧”,是最好学的技术,所以,流水线上的工人并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同样的道理,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无论技巧多么娴熟,只要换一个工种,立马无用武之地。譬如,造玩具的能直接去做汽车配件吗?简单易学,却不能举一反三,应该就是“技巧”的最大缺陷。而写作中的技巧也同样如此,生搬硬套地从技巧出发写出的文章,我不觉得是好文章。好文章,不论是何种文体的好文章,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罢,必定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常说,学生写的文章似乎“五脏俱全”,但读来总觉得很肤浅、不深刻、不动人,症结应该就在于此。我们并不否定技巧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文章过于注重技巧,或者仅仅从技巧出发去考虑谋篇布局,必定不是好文章。古代的骈体文、八股文不就是这样的先例吗?
所以,我认为,好作文固然是可以教的,但重要的是看教什么。
有了“技巧”也写不出好作文,可见,学生缺少的写作要素不止于此。那么,学生写作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二是写作中的代入感。
“要让你的文章和你一起长大”,这是我对我的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学生如果没有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光靠“技巧”是论不出深刻的道理来的。而对于问题的独特理解,恰恰就是议论的中心和精髓。考场作文中,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地浮于表面。恰到好处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不仅发人深省,同时也显示出学生在思维方面的纵深发展以及语言建构方面的成长。而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明白,当学生的思维到了一定的深度,技巧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或者,思维本身便包含了所谓的技巧。正如黛玉所说,“只要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可是,问题是,语文老师如何教会学生深入认识、思考生活呢?这是个过于宽泛的题目,没有人能够给出一语中的的答案。但不能否认的是,无论语文老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上。我想,这也便是语文老师们为什么常说的“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重要原因。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修养,潜心研读教材与生活,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思维的纵深处,在文本的鉴赏和文化的理解中,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翅膀。
写作的代入感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常说,写作即生活。记叙文如此,议论文也是如此。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很多同学在面对一个有趣的话题辩论时,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不把对方说“趴下”誓不罢休。但上课铃一响,让他书面表达了,他能一节课“憋”不出一个字。这样的学生就是把生活和写作截然分开的典型代表,在他眼里,生活就是生活,有趣且丰富;写作就是写作,无聊且空白。从根本上讲,这些学生没有在写作和生活之间建立一条连接的路径,在生活中,他是主人;在写作中,他是旁观者,且是个不情愿的冷漠的旁观者。所以,写作时,对每一个作文题目都“无感”,只能靠“硬挤”,而挤出来的文章即便讲究了技巧,用《红楼梦》中宝钗评价香菱学诗时的话来说,那就是“过于穿凿”,能算是好文章么?可是,语文老师如何帮助学生不做写作的旁观者?这又是一个很难的命题。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这些我们似乎都在做,又似乎没做。
好作文到底是不是教出来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都在努力地教,努力地做。学习就是相遇与对话,师与生相遇,人与世界相遇,不断地对话,不断地思考,总有一天,都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