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8班学生作文《我读论语》
(2020-12-17 18:06:18)
标签:
作文 |
分类: 中学语文 |
自处清乐间
高二8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题记
若我居之陋巷,则日夜予我以乐。
瓢舀使得久了,沉淀出种略陈旧的气味来;但常濯清流之故,色泽仍年轻、光亮。每俯下身去,浅取一瓢,玲珑碎玉四散着迸溅上内壁,于是以那不开化的声响就好似正喃喃着古拙的方音——要什么钟鼓和鸣、鼓乐喧天才能抵得过这清音朗韵?所以心醉,不下于酒酣,返舍中,席地而坐;抔水尽饮,颇感陶然,以中有足乐者——着笔仅作“饮水”二字。
菽粟三握足矣,菜蔬不计颜色,炆熟了,拿朴旧的器具盛将出来,少施味,不掌荤。其自然不谓之“餗”而仅可称“素”,可当前素景怎是甘旨可处的呢?素行素业怎是膏粱可染的呢?却正好只应由这所谓粗粝相佐方为乐之无量。一片素馨之中,着手弄经,鼻不觉异,口不啐显,可以全然忘我于味道守真之行,何苦之有?何苦之有?
窗前无人,屋后无事,想来也可惜是少有谁人愿守居于如此萧条之地吧?那么他们自然也无法料想这等陋居竟仍有人于此安乐,殷殷地终日摸索着那通向至清之境的不二法门了。可这分明才是真乐!困顿则曲起手臂枕着头颅,较之倚靠雕栏玉砌实是舒欣得多;为之或有触动的终是无穷之道义,笃“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存志,是“喻于利”之俗夫所无可比数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于这浩茫天地之间,却愿寄情于浩如烟海之圣经贤传;朝有韦编三绝,暮有废寝忘食——岂非因乐,岂不称乐?
无怨在此陋巷,日夜予我以乐故。
水至清则无鱼,而情至净则有人,所以心动间落书,竟有古风之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至此,尚执高上之志,仍欲抒淡泊之胸怀,遂又添二句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方驻。
此乃乐道!我愿以之为乐,纵横一生,穿越千古,不嫌流芳百世抑或默默无闻,不叹既不逢时又或百般无常——我愿以之为乐,纵横一生,穿越千古。
于是居之陋巷,感日夜予我以乐。有何乐?心乐。又至,虽自言居之陋巷——何陋之有?摒弃庸人眼光,萧条外,自处清乐间。
《论语》树人,拾得月下遗影归
高二8班
当眼前纷扰,不知如何待人处事,直面生活时,起初是母亲给了我答案。她对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曾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多体谅别人,不要任己妄为,不想做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于是,我懵懵懂懂,自以为懂了,在那个月光不是很澈亮的夜晚,即使微弱,我还是觉得有几缕光影倾洒进台窗,零碎照射进来,一点明亮。
后来在更为琐碎复杂的生活中,我终于完整地遇见了它。是《论语》中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免想到,究竟这个"恕"字是有多大魅力,才得以古人戒训而终身行之?在点滴生活中,它给了我答案。
在像有母亲陪伴一样的无数夜晚和月影中,我时常想过,我们处在物质充盈变化的时代,许多处事待人的行为和言行并不合宜,甚至于称得上冷漠。社会洪涛中,人本和爱人精神在加速前进的社会中泯灭,缺少人文关怀。很多人觉得自己受生活很多方面力量的挤压或拉扯。当代人也能轻易感受到那种“谁都在相互逼迫,谁也无法放过谁”的心酸。但世上没有不受力的物体,至于最终也只能呼吁一种无可奈何的善良:“如果我们注定要成为生活的乙方,至少在我们自己当甲方的时候,可以选择对彼此善良一点。”——这更呼吁一种‘恕’的精神。
所谓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每个人都不尽完美,而唯有包容有爱,眼中方能容有世界,而路也不在他人行动中,而在自我修为里。如果人人践行一点“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一点仁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种换位思考的智慧,可以尊重、平等待人,更是处理人际关系、事务的重要原则。为人处事生活中多一点换位思考的“恕”思维,就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向心力”,这更是论语的智囊!
“恕”的宽容、包纳与仁爱,给我们生活系上了一条联系人、物、事弹力绳,在富余的间隙中游戈并发现人生的诸多意义与美好。
其实我们心中都有一扇开向远方的窗,总有被镶嵌在墙里的明亮,看得见日出、日落、朝来和夕往,看得见迷雾、阴雨、雷电或艳阳。希望我们可以怀揣着仁恕之心,去温暖的拥抱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散落的星点美好。
现在是冬,十二月的寒风凛冽,五点五十分,我在月光下,学校小路上站立许久许久,望着遥远的圆月,雾气散尽一片光影明澈,皎皎如辉。有想到与母亲那个月色朦胧的初始的夜晚,那一句不经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然融成明荧一剪光亮落在我心上,一片澄亮。
相生于自然,长存于热爱
高二8班
孔子坐在山丘顶,这里的视野足以养育心中的浩然之气。环抱周围的是一片片老树林,树皮已被岁月抽剥成丝缕,经雨水的洗涤,显得更加翠绿,挺拔。他四顾,起身,迈步。他走向一棵树,将苍老的手放在同样衰老的树上。他们皆是倔强又美好的生灵。这里四季常青这里叶发华滋。这里像生命,生长着老当益壮的蓬勃与激情。
孔子翻过一个山丘,走向另一边。他看到了迎风而开的桃花。这位智者一定在思虑为什么这里花开晚吧,毕竟千百年后,才有白居易道着“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指着不远处的菀桃,口中吟诵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诗经》里的句子,然却不止于此。他是带着情感朗诵的。这份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总可以让他领略独有的,那份因爱而最美的感动。
他不断地行走着,他看到了更多。他看到了蒹葭苍苍,看到了参差荇菜,看到了杨柳依依,看到了菀彼桑柔。踏遍坎坷长苦辛,未应磨染是诗心,孔子是在用“心”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儒家文化里那份仁与善,铸就了他们爱的根源与决绝。只有对世界爱的深沉,才会去在意这天地之间的虫鸣鸟叫,一草一木。漫天飞雪,梨花落雨,夏日微醺,橙黄橘绿。这是四季变迁,亦是人生百态。貌无常有,而热爱长存。
天色渐晚,孔子最后回望他所爱之山河,轻轻拂袖,道: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鸟兽,草木之名。
也更是这人间,这自然,这天地亘古的声名。
流年
高二8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一声嗟叹,苍劲的声音让所有的学生都心中一凛。
“夫子——”子路性急地喊了一声,被一旁的曾皙拉住袖子,便默默不做声了。
孔子望着那滚滚逝水,一时间竟有些怅惘,这对于他是极为罕见的。
回首过往的几十余年,早年好学,四处求学拜访,在许多方面已有所造诣。现今,他广纳学生,其中多名学生也在不同领域有所成就。然而,他毕生的梦想啊……想到这里,他低下头,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下是清澈见底的河流,有鱼儿穿梭其中,它们游得是那么愉悦,它们怎知河川之外,有人在为战火纷扰而忧虑?他在水中照见了自己的脸,一张饱经风霜,愁眉不展的脸。
“夫子——”学生中有人又唤了一声,他这才晃过神来,回头望见了那些眼睛。有些还年轻,清澈而富有朝气,透露着对世事的新奇与懵懂,让他想起了几十前年的自己,有些早已布满岁月风痕,沧桑而又稳重,但这些眼睛都是坚定的,他的学生们都和他一样,有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有着天下太平的理想。只要有信念,纵使岁月流逝又有什么关系呢?纵使物是人非又有什么关系呢?想到这里,孔子不禁展颜一笑。
学生们看见孔子舒展的笑颜,终是放下心来。
“夫子适才在想些什么?”一个学生恭敬地问道。
孔子微微一笑,目光深沉。
“没有什么,不过是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他顿了一下,看着学生们都已经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话,继续说道,“忆昔,周公的时代距今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而人们啊,似乎都忘了他的思想了,破坏礼法,烧杀掠抢,这是时代之悲啊!我们的时间,虽如这涛涛逝水般,一去不返,但只要我们每个人落实好自己的言行,纵使时光飞逝,信念不移,它就不会消失。所以眼下,我们不如将目光放在当下。每个人做好当下,就无怨无悔了。”学生们都点头称是。
孔子看着眼前的学生们,心中又燃起了雄雄希望。他想,这些人就是儒家的未来啊,定是要更加用心栽培才是。
“走吧!”孔子拂袖,心满意足地和和他的学生们涉过了时间的河流。
三变
高二8班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题记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十五岁。
我那时在做什么?
站在汹涌人潮间,吴忧摊开书页,文字却倏地远去,四周的嘈杂在瞬间定格——那是很久远的一场记忆了——她遇见了一个人。
应当有月亮,可是叫乌云遮住了,一切都暗沉沉的。吴忧手抓着一串糖葫芦行走在无尽的山路上,感觉自己像山楂一样封进了凝固的液体时间里。
已经开学一个月了,各种麻烦事接踵而至,她的眉心都仿佛印上了一个“川”字。
“算了算了,我才不管呢”她甩甩手中的红灯笼,大喊:“我也不想一个人啊——”
那声音念在群山之间,将愤怒拉得很长很长。吴忧松了一口气,她整整衣袖,又向前跨出一步。
“德不孤,必有邻。”一道雄浑的声音响起,如大地一般沉稳的让人心安,却将无忧吓了一跳。
“谁?”
一蓬胡子先从暗处现身,挺直的身子着一件锦袍,长眉如山,双目炯炯,泰然之气让空间为之一静。
吴忧眯了眯眼睛,旋即瞪起双眸。
“孔夫子?”
教科书上印了千万次的面容,曲阜城中屹立的雕塑——吴忧确定不会认错——却又不敢确定。
老人却仿佛没听出她的惊异,继续说下去,
“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若遇不义之人,又当何解?”
“忠告而善道之。”
“若其善辩如莫闻者,何从?”
老人似乎蹙了蹙眉头,紧闭双目,不发一言。
“焉能为有……”老人低语,那声音飘在黑夜中,几不可闻。“焉能为有……”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二内自讼者也!”那声音仿佛在呐喊,肃清了群山间纠缠着不愿离开的粘稠思绪。
吴忧觉得,凝滞在时间之河里的自己,似乎也在慢慢解冻。
见其过,见其过,我又哪里见己过?那些古往今来的日子里,多少暧昧与灰尘,又有几人能自省?
省,醒,不省者如何醒?
吴忧好像明白了,
老人继续向前走去,沉默的群山中,只见一袭棕袍缓行,无忧追上去,脚步却沉重起来,远方是一个挺直的背影。
……
当那束白光划过,吴忧眨了眨眼睛,地铁站中人潮依旧汹涌。
十五岁的记忆,恍如隔世。
她低下头,望着捧在手心的书页,嘴角轻轻上扬。
“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知我者其天乎!”
老人的声音穿越时光,回响耳畔。
君子之道
高二8班
儒家将有德者称为君子,在《论语》中提及107次,在《孟子》、《荀子》中也反复出现。为何“君子”之道这么被儒家所看重所标榜呢?不如以《论语》为出发点,寻找答案。
《论语》中对君子的定义与阐述如按作用对象来划分的话,可分为三类:对己、对人、对家国天下。“对己”便是对君子自身修养德与内蕴做出的要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不器”、“君子博学于文”、“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
对他人更是如此。“君子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往后,便是对家国天下。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以为国效忠,对天下出力为己任和毕生担当,儒家认为“思不出其位”合乎礼不逾矩的君子可治理好国家。因为君子守礼而知止,有德而不冒进,其身合乎礼,能恢复礼乐之制,使天下重新拥有秩序。但这个理想孔子未能实现,孟子非能实现,荀子未能实现,并未他们不贤不君子,而是因为文不对题、药不对方。不过仅仅几百年后,赢得了战国的法家输了汉家,从此被迫隐退幕后,台前一家独唱的正是儒家。这是为何?因为帝王们现在需要这样的君子辅佑,国家需要这样的秩序。君子们的守礼知止成了帝王的安心丸,所以哪怕儒家不需要,统治者也需要弘扬“君子之道”了。他们要一个安定的天下,而“仁爱”——至少是仁爱的外衣能许诺他们。就这样,儒家在春秋战国之外的时间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赢家,而“君子之道“一弘扬就是几千年。
儒生们口口相传的“子曰“中,孺子们在竹片上一笔一划刻下的《论语》背后,竖着君子挺拔千年的傲骨——君子之道说到底就是儒家之道,仁爱之道。《论语》中对”君子“的一百零七次呼喊正是对仁爱的呼唤;对君子的追求与赞美,便是对儒家思想的播种。
中华上下,独尊儒术,自汉朝起,每个读书心中都有一个君子,一个孔孟,一个大同天下。于是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死而后己,在所不辞。
星志心中藏,路遥脚下量
高二8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题记
“士不可以不弘毅”出自《论语·泰伯》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座右铭。是啊,人是要有一些追求的,山远路遥,需要用脚步丈量。
人是要有一些追求的,它们往往为人生指明了方向。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没有星光的夜路,踟蹰行路。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袁隆平院士中年拥有让全世界都吃饱的梦想;孔子耳顺之年还追随并创造心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社会。他们都追随着人生北极星指引的方向,一步步充实自己人生的价值。心中有方向,脚下的路便不会偏离正确方向太远。
人是要有一些追求的,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需要追求诗和远方。孔夫子曾有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追求和现实终有一些距离,所求的不是最后的结果。我们也许无法成为一轮苍穹明月,但我们看着它,或许可以成为一颗星子而不是一颗尘埃。
众人的追求组成了社会的追求,社会的追求影响着国家的明天。一代人的取向决定着社会的氛围和发展,决定着中国是否有着更多的脊梁。士有弘毅,便耀眼璀璨,人民有梦想有担当,社会就不黑暗,中国便亦光明。
士有弘毅,任重道远,心怀志向,用脚步去丈量离着诗和远方的长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或许心怀理想不同,向往的星辰大海不同,但每一个人都需要为心中的风景而奋斗。科比在赛场上所向披靡的背后是见证了无数次洛杉矶从凌晨四点的黑暗到日间的繁华;左思赋三都而洛阳纸贵,亦是“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的结果。任重而道远,或是迷惘无助,又或是一路踟蹰孤独,但若不从第一步开始,坚持下去,志向便只是空念,理想也只能是空想。
灿烂星志心中藏,山高路遥脚下量。
何以立世 唯有君子
高二8班
作为山东人,背《诗经》、诵《论语》,懂“温故而知新”、知“入则孝,出则弟”,是每一个像我一样齐鲁少年的必修课。如今,我更欣赏“君子坦荡荡”,我更渴望成长为“文质彬彬”君子。因为,唯君子,才能立世!
何为君子?以何立世?
孔子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认为,君子的心胸宽广开阔、思想坦率洁净、行为动作舒畅安定,不计较利益得失,处世洒脱、快意。小人则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看似丝毫不吃亏,却拖泥带水、累心于世。低调内敛的隐士君子杨绛先生,用漫长一生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始终朝着期待的方向前行,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如她早年翻译的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她对自己漫长一生的自况。静而不争,淡泊名利,是坦荡君子的所为!
孔子又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君子懂得的是大义,以此来决定取舍,而小人只懂得小利,即使违背道义也在所不惜。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救民于水火的理想抱负而舍生取义,被视为君子之举!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深明“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大义,坦然受刑以警醒世人“国之不昌在于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当然,也不乏为了眼前利益放弃正义的小人。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形势下,美国只顾自身小利,置人民生命安危于不顾、逆全球化发展趋势,忽视无人能够置身于地球村之外的现实,抛弃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终将被人类所不齿。
孔子还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也应“言必信,行必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仍然不乏诚信君子。“木材大王”卢伟光之所以成为最早在巴西拿到木材开采权的中国商人,是因为他放下眼前小利,不惜个人亏损与当地供货商建立信任关系,树立了诚实守信的为商之道。
半部《论语》知天下!《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君子,如何为人,如何立世!若为君子,我应从现在做起,以青春为宣言,苦心志、强体魄,培养良好品性,明白处世道理,成长为国之栋梁,实现个人价值!
心怀梦想,奔向远方
高二8班
梦想是什么,是努力时心中不灭的火种,是迷茫时前进路上的灯塔,是……
无独有偶,作家梭罗划船于他的瓦尔登湖上时,他说,充满自信的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梭罗和曾皙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虽然天真,不被世人所理解,难以实现,但是他们没有停止追寻梦想步伐。因为有梦想,他们也成为被历史记住的人。千年后,他们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不朽的印迹!
论君子之道,语玉竹之德
高二8班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以其智慧的学说贯穿中外,流传古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究其本源,却总是不离“论人”,孔子以他的思想向我们描绘了君子之风应如玉似竹,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成为一个君子。
君子,是仁义的化身,在孔子的观念中,君子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也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更是“文质彬彬”的。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正是如《论语》中所说的那样,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不被利益所诱惑,坚守自己的本心,以仁义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这样的人,便是君子了,就像是竹子一样坚韧挺拔,心性高洁;也像是玉石一般温润如水,厚德载物。所以,君子,为仁以义。
君子,也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君子的描述与定义,也是他人生七十几年所坚守的人生信条,《论语》中总结的君子的品质,也是孔子身上的品质,更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认可的孔子的君子之道,在物质与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旷达超然的心境,坚守信念,不违于仁,这是君子之道的践行,是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以身作则,亦是对《论语》的实践,这是君子之道,也是孔子之道。
君子,更是当代青年的标榜。社会时时需要君子,我们人人须做君子。坚守信念,不为事物迷惑,不被利益诱惑,做一个讲仁义的人,如此,一个人才有精神,一个社会才会有希望,一个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下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是要把传承到如今的君子之道传承下去,厉行君子之风,学习《论语》,修身养性,才可以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播于世界,使世界学习到中华文化的深远。所以,君子之道,玉竹之德,正是当代青年所应学习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君子之道,传玉竹之德,将仁义喻于心间,不喻利益,做与小人相反的君子,是仁义的化身,是孔子的化身,更是当代青年应成为的化身,赏《论语》,学仁义,做君子,我们理应如此。
保持生命韧度,坦然应对生命之困
高二8班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先秦诸子文化中,儒家文化对我影响巨大。我读《论语》,感受到了坚硬与柔软,它教我保持生命韧度,坦然应对生命之困。
兼顾坚硬与柔软,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孔子老年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一生都在艰辛的奔波当中,在当时社会,儒学一直难心被统治者接受,但他并不灰心,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论语》中不难看出,坚硬的是他对理想与信念的矢志追求,是面对苦难,困厄时的不苟不惧;柔软的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对强权暂时做出的让步,刚柔并济,保持生命的韧度,孔子终成一代圣贤,其思想光照古今,润泽苍生。
不惧艰难,坦然应对生命之困,《论语》中寻不到一个“苦”字,孔子的“忧”是忧国忧民的“忧”,并不是忧愁的“忧”。但他不苦吗?以救世为人生目标的孔子,在半近花甲“西漂”寻找理想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里,屡次遭拒,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但在《论语》中到处是“乐亦忘忧”的乐。孔子的经历相当坎坷,但他心中充满了爱与宽容。他的大爱如今我们在《论语》中亦感受得到。
孔子的言行通过《论语》传递给我许多启示。正如孔子听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所以我们可在追寻前人的足迹时严以律己,保持生命韧度,坦然应对生命之困,这不正是孔子的处世态度吗?穿越千百年而来,他的人格魅力,思相仍在熠熠生辉。
他奔走四方,传播思想;他桃李天下,改变人生。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逢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灿烂一片。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留下的皆是刻骨铭心。他的言语汇聚于《论语》,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这些富有哲理的的名句箴言,指引我们向善、向美、向仁。
此上,皆为我读《论语》所悟。
生如蜉蝣,闻道死亦足
高二8班
儿时曾背过几句《论语》中的句子。当时背过了什么,大多都不记得了。它们被塞入脑海的一角,又压上了一些的散落的记忆的书页。但孔子说的那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是记忆犹新。
句子简洁,却难懂。对于那时对于文言文还是一知半解的我来说真是不小的难题。因此,看了他的白话文翻译,便又颇为不满:明明“在早上”问道,怎么能甘心“在傍晚”就死!小孩年幼,尚不解生死,只是知道“死”就是闭上眼就,从此什么都不知道了。
年岁渐长,才知道原来“死”是那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遥不可及,如同星星一般伸手不可攀;它近在咫尺,如同那柄悬在国王头上的宝剑一般摇摇欲坠。人们喜欢用那向东奔涌的河水比喻时间。李白曾举杯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孔子也曾望川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呢?我们身为人又如何?在宇宙浩瀚星河之中,我们不过蜉蝣一般,朝生暮死,渺小而短暂。
“如果生命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短暂,那么人活着又是为何?”一边在心中暗暗忖度,一边放任自己手中圆珠笔的尾端漫无目的在世界地图上乱飞。
笔的尾端一点,从广西的上空掠过。仿佛看到黄文秀正在砂糖橘树间忙碌的身影。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乡工作。广西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辛苦的工作、并不富裕的生活、生病的亲人,种种困难都没有让那个年仅29岁的女孩退缩。她忙碌着,奋斗着。在任仅一年就让村里的大半贫困户脱贫,直至一场山洪把年仅30岁的她永远留在了家乡。山间的朝霞,战场的黄花,定格在了那个瞬间。
人生短暂,如此过了一生者的甘心吗?我已经听不到她的声音,但我知道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纵有不甘,恐怕也只是没有亲眼见证家乡与贫困告别。她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问道之人。闻道,向道而行,即使仆于途中,也不会悲哀于一生的碌碌无为。生如蜉蝣,幸而闻道,死亦心甘。就像神话中追逐太阳而死的夸父。向太阳落下的方向望去,不见夸父的遗骸,只见一片桃树林,在微风中抖擞着叶子。
我呢?我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只蜉蝣,有幸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望着孔子在为他心中的道而奔波。我也祈求着,有一天能寻得自己得到,并能为之奋斗着。纵使人的一生短如蜉蝣,但是有幸能走过这样一条路,想来人生也没有白活!
义而不利,行而不远
高二8班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不合理的手段获取的利益,是不能接受的。其潜在意义也就是,“利”要在道义的范围内获得。由此我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相统一的。
在义与利的交锋中,人们一向视义为荣,瞅利为耻。可须知,在义的范围内,利也只是一种生存需要。“义”与“利”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对立这么简单。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对一个人而言,实现一项义举一件善行,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多做一些,不间断的做下去。这也就体现了“利”的重要性。孔子的弟子曾奋不顾身下水救人,事后收取了贵重的酬谢,这件事引发了大家的纷纷议论。人们见多了不计回报的馈赠,对于这种收取报酬的做法难免有争议,但孔子对他弟子的这种行为却大加表扬。他明白,义而不利,行而不远。人终归是社会之人,不免受制于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绝不能苛求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生活中,寻物启示的报酬,见义勇为的奖励,都是在义之上的利。利不应该是成为做人做事的根本目的,但利或许也可以适当促进义的产生,这不也是一种好的现象?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获取利益的手段如果不合理,那么再大的利也只是一时的,是不长远的,只能落得损人利己之名。有时候,舍利取义并不一定是全然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目光长远的表现。“非典”期间,板蓝根供不应求。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选择降价,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平稳市场药价。他们固然是商业企业,重视利益,但放弃了眼前的小利,选择了大义。他们也因此获得了长久的信誉。这样的义,带来的难道不是长久的利吗?
义是中华传统之美德,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之人,他们以自己光风霁月般的义举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但利无论是对立于义,还是与之相伴而生,都是无法抹去的存在。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是教导我们见利思义,合义的取之,不合义的要坚决辞之。
邓小平曾言:“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大千世界,“利”海浮沉,义然后利,利与义也可以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