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十二章》之后
(2020-09-06 18:20:18)
标签:
论语学习作业感悟写作 |
分类: 中学语文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初接触这段话,是在龙应台的《目送》中。她描写父亲的逝去,回忆其一生时曾说,“因为他真的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一句话,不禁潸然泪下。《目送》是感慨父亲年少的热血,年长的沉稳,我在龙应台的文字中遇见那个混乱年代里的真情,遇见中国古老社会的情怀。“弘、毅”的真意当时并未理解透彻,只有一种开阔、向上的意味,融在《四郎探母》的曲调里,让江南的柔缠绕少年坚直的背脊。
如今再读“士不可以不弘毅”,又有另一番深情在其中。“士”究竟是什么?读书人“何以更深情?”“仁”到底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什么?答案,藏在曾子的故事里。读书、明理、正心、修身、至善。儒家文化所坚持的那些“仁”,是人在有限生命里做出的最大延伸,是与人人相交的平衡点,是更好的社会、更优的世界所必须的、被“圣人”探索总结出的规律。
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一个民族有仰望星空的人,很幸运。不论古今,中国都有。
——高二八班
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感触良多,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以。”了!人的一生有没有可以永远追求、了解后就死而无憾的“道”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刘慈欣曾在他的一篇小说《朝闻道》里写道,科学家们有机会知道他们最想了解的关于宇宙的知识,但了解过后十分钟就会死去。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抛下自己的财富地位家人朋友,去寻求那个他们认定的真理,即使他们的生命只剩下十分钟。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以”么?世间的医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治愈绝症的良方,积劳成疾也在所不惜;世间的为国者永远都在探索最符合国情的治国良策,五千年来都是如此;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也都在为了一个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目标而努力着,人类就是在无尽的求索中不断地前进着啊!
——高二八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是什么?是君子的品德。
《礼记》中曾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可见,“知仁勇”为评定是否为君子的准则之一。智者通常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们有智慧,学识广博,凡世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眼界与精神,便是仁者的代表,他们忧的是治国,齐家,而非私欲物欲。反观“勇”的评定标准,许多人认为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为“勇”,而此处并非如此,这种勇气是许多人恰好缺失的对生活的勇气。勇者不畏惧生活中的苦难,他们最懂得面对现实所需要的气度,生活或许并不完美,十足可贵的是这种精神。
“人之所欲,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让我们一同体味孔子的儒家精神,秉承继承与弘扬的精神,走下去。
薪火永相传。
——高二八班
我最喜欢《论语十二章》中的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篇点出了以德行区分君子小人的道理,让我感慨良多。
如果说小人是一盆浑水,那么君子就是一潭清泉。德行为界,君子小人一念之间。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我见过西装革履的人出口成脏,见过三尺讲台的人不行师德,自然也见过满身纹身的大汉在公车上让座,混迹夜店的酷仔上孝父母下爱兄妹。”这便足以验证这篇短句,以德辨人,知晓大义和知晓利益的人自然不同,以外表、地位、身份识人更是过于浅薄了。
古人诚不欺我,喻于义的君子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喻于义更应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高二八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最喜欢这句,因为这既是无数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也是今日我们的“心向往之”。
古时有多少人十年寒窗,忧心忧国,志向远大,前仆后继。为国家之未来,为百姓之安康,为“仁”奋斗一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共同描述出忧国忧民的俗世诗圣人。王安石一生力排众议,“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决绝。他们以“仁”为己任,为毕生追求,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读书人的抱负与追求,是读书人的铮铮风骨。
日转星移,今时今日的我们也仍以此为追求。医者仁心的逆行者钟南山,“吹哨人”李文亮,鞠躬尽瘁的“泥腿子”院士袁隆平,皓首穷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先辈们已用所作所为教给我们何为“弘毅”,何为“以人为己任”。作为后浪,作为国之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高二八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区分君子与小人,应以德行作为判断依据。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不一样的人,与各路人交际,发生着不同的关系。我们对于不同的人会贴上不同的标签。对于君子和小人,我们有不同的认知。一个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一个错误的抉择。《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曾认为曹操心系天下是个君子,自愿弃官救曹,却终被曹操所杀。同样,孙权认为庞统衣冠不整、相貌丑陋而错失凤雏。在人生的一个个十字路口,站着许多人,对人的错误认知,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对于君子小人的判断,孔老夫子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德行,是判断君子、小人的唯一标准。一个只考虑私利的人,怎能忠于朋友?一个心中有大义的人,才会真正令人尊敬。
——高一三班
我最有感触的一章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仁者不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上一册课本中对马克思的描述,说他对于那些攻击他的言论“像蜘蛛丝一样抹去”,体现出这位他的“不忧”。他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很轻,却将国家、社会的走向看得很重,这是仁者,是君子。而我期待自己成为的是孔子所说的“勇者”,勇敢的人敢于面对一切,面对挫折,面对自己的缺点。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不让他人知道。而其实,这些缺点和不足终将成为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的绊脚石。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它,克服它,成为真正的勇者。
——高二三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时代赋予人的任务不同,但归结到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形容为任重道远。我从不认为任重道远是个苦差事,任重的实践始于内心,你是否真的愿意去承担这份责任,而道远,是必经的过程罢了。在曾子那个时代,以仁为己任是读书人的志向与抱负。在林则徐的时代,“苟利国家生死以,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有志青年的信念。那在我们的时代呢,仍然还有很多值得做、值得改变的事情。在疫情最肆虐的冬天,在方寸屏幕间看到的世界,都让我想到,在危难之时,最难受的并不是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而是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法做些什么改变的人。从红十字会到鲍毓明再到高考顶替,越来越多事情发生,曝光,是好事,至少大家都愈发关心政治和社会了,可真的会改变吗?我们这一代长大后的世界真的会好吗?我不知道,但我能做到的是,我愿意去改变,我愿意去行动。在我们这个时代,记住谎言的代价,记住真相的价值,记住数字后面活生生的、记住奇迹背后的所有个体。吾辈理应点亮黑暗,改变世界,就是现在。
——高二三班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自然美丽了人们的世界。生而为人,要去爱,爱自然,爱世界,爱生活。
我从有一天睡不着觉,一直躺到早上黎明,于是就在床头看了一场日出。霞光染红了半边天,在心中留下怎样也赶不走的感动。走在去食堂的路上,抬头望见丝丝缕缕的蜜桃色的云朵,只觉得今天一定万事顺利。
这章孔子劝人们去读《诗经》,《诗经》之中多样的印象,组成一个绚烂的世界。有关雎鸣叫的鸟儿,有灿如烟霞的桃花,夜间闪烁的星子。漫漫风雪,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不论是在书中还是现实中,怀着珍视,就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而这感动,就是我们去爱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勇气。
树在,山在,大地在,一个美丽的自然在,只觉得世界万物可爱。
——高二三班
“知者不惑。”
“知”是君子必不可少的美德。想要成为君子,那么首先就要具备“知”这个品德。那么如何具备“知”呢?孔子说,“知者不惑”,即做到不惑,便已具有了“知”。但“不惑”真的就是一点疑惑也没有吗?《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云,“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就连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看出,就连大圣人孔老夫子也不是没有任何疑惑,也要请教老师,那么,如何达到不惑呢?
我认为这里的“不惑”是不惑于心,不会为事物的表层所迷惑,不会对履行的大道有疑惑。君子要履行大道,便是遵循“仁”“礼”“义”,只有坚定对这三个高尚品质的追求的信念,不为世俗事物表层甜蜜的诱惑而吸引,可以看出他本质的“非仁”“非礼”“非义”,就能达到“不惑”。“不惑”,便可以称之为“知”,这也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美德。所以,在履行君子之道时,内心动摇,又怎么能行呢?
——高二三班 席政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