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论语十二章》之后

(2020-09-06 18:20:18)
标签:

论语

学习

作业

感悟

写作

分类: 中学语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初接触这段话,是在龙应台的目送中。描写父亲的逝去,回忆一生时曾说,因为他真的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一句话,不禁潸然泪下。《目送是感慨父亲年少的热血,年长的沉稳,我在龙应台的文字中遇见那个混乱年代里的真情遇见中国古老社会的情怀。“弘、毅”的真意当时并未理解透彻,只有一种开阔、向上的意味,融在《四郎探母》的曲调里,让江南的柔缠绕少年坚直的背脊。

如今士不可以不弘毅,又有另一番深情在其中。“士”究竟是什么?读书人“何以更深情?”“仁”到底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什么?答案,藏在曾子的故事里读书明理、正心、修身、至善。儒家文化所坚持的那些“仁”,是人在有限生命里做出的最大延伸,是与人人相交的平衡点是更好的社会更优的世界所必须的“圣人”探索总结出的规律。

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一个民族有仰望星空的人很幸运。不论古今,国都有。

——高二八班  郭昕彤

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感触良多,触动我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以”了人的一生有没有可以永远追求、了解后就死而无憾的“道”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刘慈欣曾在他的一篇小说朝闻道里写道,科学家们有机会知道他们最想了解的关于宇宙的知识,但了解过后十分钟就会死去。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义无反顾抛下自己的财富地位家人朋友去寻求那个他们认定的真理,即使他们的生命只剩下十分钟。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以么?世间的医者,其一生都在寻找治愈绝症的良方,积劳成疾也在所不惜世间的为国者永远都在探索最符合国情的治国良策,五千年来都是如此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也都在为了一个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目标而努力着,人类就是在无尽的求索中不断前进着啊!

——高二八班  公众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是什么是君子的品德

《礼记》中曾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可见“知仁勇为评定是否为君子的准则之一智者通常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们有智慧,学识广博,凡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的眼界精神,便是仁者的代表,他们忧的是治国,齐家,而非私欲物欲反观“勇”的评定标准,许多人认为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为“勇”,而此处并非如此,这种勇气是许多人恰好缺失的生活的勇气勇者不畏惧生活中的苦难,他们最懂得面对现实所需要的气度,生活或许并不完美十足可贵的是这种精神。

人之所欲,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让我们一同体味孔子的儒家精神,秉承继承与弘扬的精神走下去。

薪火永相传。

——高二八班  东方金玥

我最喜欢《论语十二章》中的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篇点出了以德行区分君子小人的道理,让我感慨良多。

如果说小人是一盆浑水,那么君子就是一潭清泉。德行为界,君子小人一念之间。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我见过西装革履的人出口成脏,见过三尺讲台的人不行师德,自然也见过满身纹身的大汉在公车上让座,混迹夜店的酷仔上孝父母下爱兄妹。”这便足以验证这篇短句,以德辨人,知晓大义和知晓利益的人自然不同,以外表、地位、身份识人更是过于浅薄了。

古人诚不欺我,喻于义的君子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喻于义更应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高二八班  杨思寒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最喜欢这句,因为这既是无数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也是今日我们的“心向往之”。

古时有多少人十年寒窗,忧心忧国,志向远大,前仆后继。为国家之未来,为百姓之安康,为“仁”奋斗一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共同描述出忧国忧民的俗世诗圣人。王安石一生力排众议,“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决绝。他们以“仁”为己任,为毕生追求,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读书人的抱负与追求,是读书人的铮铮风骨。

日转星移,今时今日的我们也仍以此为追求。医者仁心的逆行者钟南山,“吹哨人”李文亮,鞠躬尽瘁的“泥腿子”院士袁隆平,皓首穷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先辈们已用所作所为教给我们何为“弘毅”,何为“以人为己任”。作为后浪,作为国之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高二八班  郭奕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区分君子与小人,应以德行作为判断依据。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不一样的人,与各路人交际,发生着不同的关系。我们对于不同的人会贴上不同的标签。对于君子和小人,我们有不同的认知。一个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一个错误的抉择。《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曾认为曹操心系天下是个君子,自愿弃官救曹,却终被曹操所杀。同样,孙权认为庞统衣冠不整、相貌丑陋而错失凤雏。在人生的一个个十字路口,站着许多人,对人的错误认知,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对于君子小人的判断,孔老夫子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德行,是判断君子、小人的唯一标准。一个只考虑私利的人,怎能忠于朋友?一个心中有大义的人,才会真正令人尊敬。

——高一三班  邹泽睿

我最有感触的一章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仁者不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上一册课本中对马克思的描述,说他对于那些攻击他的言论“像蜘蛛丝一样抹去”,体现出这位他的“不忧”。他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很轻,却将国家、社会的走向看得很重,这是仁者,是君子。而我期待自己成为的是孔子所说的“勇者”,勇敢的人敢于面对一切,面对挫折,面对自己的缺点。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不让他人知道。而其实,这些缺点和不足终将成为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的绊脚石。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它,克服它,成为真正的勇者。

——高二三班  姚铭晨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时代赋予人的任务不同,但归结到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形容为任重道远。我从不认为任重道远是个苦差事,任重的实践始于内心,你是否真的愿意去承担这份责任,而道远,是必经的过程罢了。在曾子那个时代,以仁为己任是读书人的志向与抱负。在林则徐的时代,“苟利国家生死以,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有志青年的信念。那在我们的时代呢,仍然还有很多值得做、值得改变的事情。在疫情最肆虐的冬天,在方寸屏幕间看到的世界,都让我想到,在危难之时,最难受的并不是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而是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法做些什么改变的人。从红十字会到鲍毓明再到高考顶替,越来越多事情发生,曝光,是好事,至少大家都愈发关心政治和社会了,可真的会改变吗?我们这一代长大后的世界真的会好吗?我不知道,但我能做到的是,我愿意去改变,我愿意去行动。在我们这个时代,记住谎言的代价,记住真相的价值,记住数字后面活生生的、记住奇迹背后的所有个体。吾辈理应点亮黑暗,改变世界,就是现在。

——高二三班  周盈初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自然美丽了人们的世界。生而为人,要去爱,爱自然,爱世界,爱生活。

我从有一天睡不着觉,一直躺到早上黎明,于是就在床头看了一场日出。霞光染红了半边天,在心中留下怎样也赶不走的感动。走在去食堂的路上,抬头望见丝丝缕缕的蜜桃色的云朵,只觉得今天一定万事顺利。

这章孔子劝人们去读《诗经》,《诗经》之中多样的印象,组成一个绚烂的世界。有关雎鸣叫的鸟儿,有灿如烟霞的桃花,夜间闪烁的星子。漫漫风雪,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不论是在书中还是现实中,怀着珍视,就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而这感动,就是我们去爱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勇气。

树在,山在,大地在,一个美丽的自然在,只觉得世界万物可爱。

——高二三班  孙誉宁

“知者不惑。”

“知”是君子必不可少的美德。想要成为君子,那么首先就要具备“知”这个品德。那么如何具备“知”呢?孔子说,“知者不惑”即做到不惑,便已具有了“知”“不惑”真的就是一点疑惑也没有吗?《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云,“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就连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看出,就连大圣人孔老夫子也不是没有任何疑惑也要请教老师,那么,如何达到不惑呢?

我认为这里的不惑是不惑于心,不会为事物的表层所迷惑,不会对履行的大道有疑惑。君子要履行大道便是遵循“仁”“礼”“义”,只有坚定对这三个高尚品质的追求的信念不为世俗事物表层甜蜜的诱惑而吸引,可以看出他本质的“非仁”“非礼”“非义”,就能达到“不惑”“不惑”,便可以称之为“知”也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美德。所以,在履行君子之道时,内心动摇又怎么能行呢?

——高二三班 席政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忐忑
后一篇:挪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