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上《上图书馆》教学设计及反思

标签:
听课教案上图书馆原创反思 |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反复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写作次序,列出本文的写作提纲或思维导图,并体会课文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二、从《论读书》的翻译导入
Histories
阅读优秀的译文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精彩之作常为名家呕心沥血而成,令人难以释手这不仅是因为培根的思想表达得深刻,更因为译者翻译得恰到好处,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处不显露出大家风范。
——诗人,翻译家王佐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展示大家列的思维导图,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1)课文层次划分怎样才比较合理?
(2)课文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明确:
(1)关键是第9段的归属问题。学生大部分将其划分到上一部分,少部分作为课文总结。不管怎样,都要言之成理。我倾向于划分到总结里去,原因:写公书林、清华大学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重在叙述,后面的圆形图书馆重在抒情,因此为画龙点睛之笔,总结之笔。
明确: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对于图书馆的礼赞。追问:他是怎样礼赞的?
明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来赞美图书馆这个人类知识的殿堂,把“人类”称为“杰作”“理性”“伟大的力量”也是指能够创造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因为知识让我们富有诗意、拥有理性,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王佐良的这一评价,也是来源于他的阅读积累。
(2)文章内部的逻辑层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图书馆(知识)给予我的人生的影响
从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英文杂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阅读哲学、历史和戏剧类的书籍,再到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阅读忧思家国,“我”的阅读范围和层次都在扩大和深化,阅读伴随了我的成长,成熟。
可能出现的难点在第7段和第8段,国家的动荡不安影响着知识分子的命运,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抑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作者的用意是:图书馆的阅读学习生活已经成了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我快乐还是忧虑,它都在陪伴我,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个时代我的“忧乐”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忧乐,而是上升到了家国的高度,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所以,这一段又是前面内容的递进和深化。
总结板书:启迪——引领——陪伴
照应题目:“上图书馆”中的“上”所包含的情感。有敬畏、感谢之意,一个“上”字,显示了图书馆是我一生进步的阶梯。结合学生实际。
四、结合关键词句具体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乐”和“奇趣”
1.公书林: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心向往之,才变为了现实啊!
(2)“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虽然主要是看画,但满足了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的窗户。开卷有益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兴趣使他热爱,阅读使他进步,学习使他成长。他的朋友说,王佐良上中学时,他的中文和英文程度已是我们全班之冠。
2.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1)“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
(2)“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3.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1)“合拍”的心情:契合,朋友
(2)“纵情自由阅读”:这是作者表达自己快乐的方式
五、课堂小结
王蒙央视《一堂好课》,八十五岁的王蒙年过耄耋,依然青春不老。他说,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文学就是要让你的青春不老。我们在这里相互凝望,心生欢喜和感动,我看到的不是你的发型你的衣着,你看到的不是我的皱纹和白发,因为我们之间传递的是知识。“文学留住青春,我们永远不老。”青春几岁,青春万岁。
【教学反思】
今天市教研院来我校视导,有幸被听了这一堂课。起初和同备课组的老师们集备的时候,我们大家认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很难,几个关键点无非就是理出文章的层次,明白递进的关系,然后再按照散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品味一下关键词句。所以我们苦恼的便是,如何用一种比较灵活的教法、学法把这些东西输出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固然可以,但课堂比较死板;设计个表格让学生填写,似乎又没有新意。后来,我想起我平时让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实践,决定让学生为文章列个思维导图,这样的话,文章的内容、层次和顺序都会有所涉及。后来,大家都采纳了我的建议。课后,我们的这个设计也得到了万老师的肯定,觉得“有新意”。其次,授课之前,我的初步打算是找两个学生上去讲一讲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后来,看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我又改变了主意。一是让学生去讲,实物投影或者扫描都不太清晰,会影响效果;二是从作业来看,学生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比较好,学生都会的再讲也无意义。于是我又重新思考,决定只解决学生作业中的疑难,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因此,就只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课文层次的划分;二是整体的逻辑次序。然后再品味词句。万老师评价我的设计“有高度”“有亮点”“有激情”,我倒没有这么觉得,我只是遵从学生的实际罢了。我确实很热爱我的工作,我确实很热爱语言文字,最后,学生们表现很好,发言精彩。也很感谢同备课组的姐妹们,提醒我,帮助我。青春万岁,加油加油!
附我的学生们画的课文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