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赋》的一点浅显理解
(2019-11-30 18:56:57)
标签:
苏轼《赤壁赋》理性儒释道 |
分类: 中学语文 |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有一些东西,你看起来好像明白了,其实并不明白。是的,我读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种感觉。
《赤壁赋》记叙了苏轼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出情感的变化——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叹,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能将景、情、理融合得如此巧妙不凡的,也只有这个高贵、可爱而有魅力的苏轼了。
可是,文章往往越是高妙,越发难以解读得精彩。新编的部编版教学参考书中也只是用了这样的字句来解读最后的理趣: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我把自己当成学生,慢慢地品读最后两段文字,我想学生们会像我一样,有很多疑问:苏轼所谓的“变”与“不变”的角度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而客人(实则为苏轼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呢?我们总是用“旷达”一次来形容苏轼,而他的旷达自然不是天性使然,又是炼成的呢……我想,如果我的学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怕准确无误地翻译对了原文,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得到任何提升;而我,如果自己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教给学生的也只是皮毛,更不要说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
于是便入手研究。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所以,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一定要从苏轼内心的儒释道并存的复杂思想出发。
在网上阅读了很多参考资料后,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对此进行概括总结,我从不觉得课上卖弄一些专业名词或者术语是件值得夸赞的事情,正好相反,最高明的教法应该是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如果能用最简洁精炼浅显明确的语言让学生领会清楚,才是能将徒弟“领进门”的好师傅。
儒家思想自不必说。先谈道家,苏轼年少时喜欢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正是庄子的相对人生论和齐物论等观点影响了他。相对主义是从事物的绝对运动揭示其相对性、不稳定性的。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包括有无、大小、然否、美丑、善恶等种种矛盾,人们在发现一方的同时,又可以发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这样,每个事物既可说有,也可说无;既可说大,也可说小。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所以,苏轼才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这样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他认为人生在世,就像手肘一样能伸能屈,所谓贫困、富有、美艳、丑陋,只是相对而言。你认为自己贫穷,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你更贫穷的人;而你吃着鱼和熊掌可能并不快乐,而我吃着野菜却能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佳句名篇。所以,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而这个世界上,产生悲伤情绪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源于不平等。所以,客人“托遗响于悲风”不就是因为和长江、明月、仙人相比,自我的生命如蜉蝣、如沧海一粟吗?我们可以想象,生活中的苏轼也一定时时会产生这种悲伤的情绪,但他在儒家进取道路上的挫折他却能用道家的方式化解掉了。
《赤壁赋》中苏轼引用了一个佛家语“无尽藏”,据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几乎每隔一两天就去安国寺打坐,他试着去吸收,试着去坦然,试着去镇定,而不是让陌生的环境和困苦吞噬了自己。这样,苏东坡一点点地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在这里,为了课堂的有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苏轼和佛印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佛教对苏轼所产生的影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东坡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过以后,提笔在上面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苏东坡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火冒三丈,拍案而起,立刻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了。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乎乎地说:“禅师,我们乃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道:“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禅师笑着念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一听,顿时默默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这个故事自然是后人杜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佛教教给苏轼的乃是“放下”,不要在意自己的身外之物,你只需要在明月清风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便可以忘怀得失,享受人生。
这是我自己对于《赤壁赋》的浅显理解,学习课文我们自然不能句句对号入座,但如果能够抓住契机,有效引导,我觉得还是可以的。课堂具体的步骤是:
通晓文意后,反复朗读最后两段课文。思考问题:苏子的话分了几层意思?他是怎样让客人转悲为喜的?(教师提示:劝解时要抓住对方产生悲伤的根源。)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苏轼的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融合。并总结,儒家的进取,道家的多角度看事物,佛教的忘怀得失,共同形成了苏轼的“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