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文学短评一组
(2019-10-23 16:57:39)
标签:
高一语文教学文学短评 |
分类: 中学语文 |
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学写文学短评”。我们最近刚刚完成了第7课和第八课的学习,这个单元的新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昨天晚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阅读教材69——70页的关于《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指导,然后就我们学过的诗歌,用不少于200字的篇幅试着写写文学短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如果一下子要求他们写800字,可能会有难度,所以,我降低了要求,先从小评论写起,获取一点成功感,然后互相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慢慢提高。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写作不是很成功。从小处切入,善于聚焦这一点做得不够好。因此,在这里,我选择了一部分表达比较符合要求的同学的文章,明天上课和大家共同交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明白文学短评的写法其实不难,如果用心,我也可以做到。我珍惜孩子们幼稚的文笔,因为那是可贵的思想的火花。
评《归园田居》
高一13班 郭奕林
《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其语言表达被称为“田家语”。而这种“田家语”不仅体现在表达的平铺直叙、内容的通俗易懂上,也体现在他别致的用词上。
做的是“羁鸟”,恋的是“旧林”;为的是“池鱼”,思的是“故渊”。陶渊明的“田家语”的选词,也是吻合山林乡野氛围的。他选用飞鸟游鱼这些本属于自然天地的“野物”来传达自己的心境,是因为这才是陶渊明心中与自己同病相怜、感同身受的患难知己。
意象除了作为喻体,还有营造氛围的作用。陶渊明的这一首《归园田居》中的每一个词都与田园生活相关,无一不烘托出生机盎然、翠色满怀的田垄乡间景色,无一不体现出诗人沉醉其中的野趣,无一不让我们透过这“田家语”,感受到陶渊明的高洁志趣。
评《归园田居》
高一13班 王庆潇
在陶渊明的世界里,田园总是最好的去处。这是他的故乡,是他的精神家园。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派安逸闲适的田园景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先在一个大面上进行概括描写,写整个生活的大环境,再细致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后檐有什么,堂前有什么,展现出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写远处村落依稀朦胧之态,同样是先概写后转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近景,体现出田园的静与远。
总言之,陶渊明白描的手法先从自己家说起又描写村落,两种都为由远及近的描写。
评《归园田居》
高一13班 薛鹏宇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与喜悦。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上有许多特点,但我仅就最突出的一点——白描展开评论。
诗中描写了“方宅”“草屋”是为了点出作者所居住的地方简单,具有田园的自由风格。“榆柳”“桃李”这两个意象则用于突出作者家附近绿树环绕、植物多样的特点。在这样一个轻松凉爽的地方生活,凸显了作者的悠然自得与闲适恬淡。“远人村”“墟里烟”写出了作者离村落有一段距离,更加宁静,不被世人所扰。“狗吠”“鸡鸣”是田园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仅寥寥数笔,不过多修饰,更看出作者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如释重负,让我们也感受到了那种轻松自在之情。
评《归园田居》
高一13班 张鹏飞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诗人田园居所的环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用了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图景。田地、草屋、榆柳、桃李,这些寻常景物,恰恰以不事雕琢的表现形式,以最朴素的手法,透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味道来。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村落炊烟……当诗人早已厌倦官场俗世,见到这些自会觉得分外可人。诗人选用白描的手法,绘他所见之景,更有一种轻快的喜悦之感。
评《归园田居》
高一14班 万好
正如诗文的题目《归园田居》,诗人写作时的语言与描绘的图景也充满了生活气息,简朴自然。之所以能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诗人擅长于白描。起笔先落于所居宅院的大环境,不加修饰,直接用“十余亩”“八九间”展现住宅所处格局的四四方方。再描写宅邸前的“榆柳”“桃李”,虽形成了对仗,却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语描绘植物外形如何,仅是简单地述说情况。视角又拉远至整个村落后,再落笔于小处景物——“狗吠”和“鸡鸣”,给人以错落有致的美感。诗中几乎没有词语直接点明田园如何安适、古朴,只是简单勾勒出有什么景物,仍能让读者自由想象出一幅乡村的美丽图景。
评《归园田居》
高一14班 张晶
“年少时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我的本性爱的是这片山林。”陶渊明以表明自己心底的本性,直抒胸臆地开头,表现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然的向往。可惜他进入仕途几十年,爱的仍是这片无拘无束的山林,就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般。作者采用大段白描,描绘了一副他梦寐以求的田家画面。十余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远景的小小村落、袅袅炊烟,近景的“榆柳”“桃李”,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图景。与狗吠、鸡鸣的视听动静结合,“无尘杂”的门户庭院和“有余闲”的静室对诗人恬淡心情的衬托,以官场对田园生活的反衬,无不表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穷向往。陶渊明永远都保持着自己的节操,虽然“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但他仍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归宿,寻找到了一个相对快乐的生活方式度过自己的后半生,给了自己一个最好的交代,做了他自己的“靖节征士”,也做了世人心中的“靖节征士”。
评《短歌行》
高一13班 江艳航
这是曹操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求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其实从主旨就可以看出作者不拒人才的作风。文中多次引用诗句、运用典故,描写他想象中和贤才交流的场景。又自比周公,处处显露出在作者那里贤者为上的特点。而他写这首诗就是因为他想招揽人才,所以那种求而不得的“忧”便洋溢在字里行间,而“忧”又是全诗的诗眼。以“忧”开头,尽诉自己的失意;以期待结尾,彰显自己广纳贤才一统天下的壮志,可见作者对自我目标实现之坚定。
评《短歌行》
高一13班 张子琦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大都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成功的诗歌,尤其是后人所作,都多多少少有些前人名篇的影子,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这样的体现。《短歌行》是曹操急于求贤所作,全篇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其中就有《诗经》中的名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是形容姑娘思念情人的,在这里却被用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心,不光为本诗增添了文学色彩,更是打动了一众贤才的心。还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诗经》中本是形容宴客之景,在这里则是表达曹操待贤以礼的热情,分明是“诱惑”贤才,别犹豫,来了就是好酒好菜招待!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有几人不会动心呢?由此可见,适当地引用前人之语确实能为作品增添不少亮点。
评《短歌行》
高一14班 潘奕辰
曹操的《短歌行》气魄宏大,慷慨悲凉。唯独刘邦的《大风歌》才可以与他抗衡,字里行间流露出曹操对贤才的渴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好一幅月夜鹊飞图!诗人触景生情,以乌鹊比喻贤才,南飞暗示了人才难留。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大统治集团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耳。”作者用“何枝可依”表达了对无依托的贤才的惋惜之情。全诗用了多处引用和化用,比如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比喻渴望贤才;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尽可能多接纳人才。用“周公吐哺”表示会自己像周公一样接纳贤才。诗人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展现得非常到位,行文妙不可言。
评《短歌行》
高一14班 尉萌
尽管曹操已故,但其万丈豪情却漫漶荡漾于字里行间。诗中也不乏忧愁,因渴望贤才却求而不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借明月比喻贤才,慕而不得,思而不可,内心忧愁一览无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爱情的诗篇,曹操却用比兴手法彰显急于招纳贤才的强烈之感。“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内心的忧,又岂能用三杯两盏杜康消融?
评《短歌行》
高一14班 赵烁琰
东汉末年战乱纷争,在这乱世中出现了一位英雄——曹操。《短歌行》中写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如此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被我摘取呢?众多贤才什么时候我才能得到呢?忧伤和思虑,从心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无法停止和阻断。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求贤若渴,如此狂热地追求轻慕贤才,以致思虑重重。诗人用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笔墨挥写了建功立业的宏愿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高一14班 孙子丛
首联“欲收新麦”“诸孙”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颔联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与灿烂晴日相比,突出强调了收麦时间的短暂和人们对好天气的期盼。“舞比邻”,如此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农民们欢欣鼓舞的情景,仿佛能看到一幅热闹的丰收图在我们眼前展开。人们兴高采烈,各个挥舞镰刀,走向田间,金黄的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曳。语言朴实无华,但体现出了浓浓的乡村气息。为下文“偿饥乏”“劳苦辛”做铺垫,侧面写出了劳动的辛苦,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和浓浓的亲情,对仗工整,率真自然,读起来饶有趣味。
评《芣苢》
高一13班 王晓薇
芣苢即是车前草,有宜子之用。妇女们采芣苢,自然是满心期待,幸福又甜蜜的。本诗通过大量使用叠词,将她们的忙碌与欢乐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朗朗上口。眼前渐渐又幻化出古代妇女们有节奏地弯下腰来采摘芣苢的景象,让人被她们的快乐所感染,不由得内心也充盈着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