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斌老师的一节单元教学整合课
(2019-10-13 09:17:47)
标签:
培训收获单元整合教学高中语文高一 |
分类: 中学语文 |
周五的“面对面”培训看了两位名师的录像课,一节是第三单元整合教学,一节是单元活动设计的展示。再加上万老师的解说与报告,感觉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对于“单元整合”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也非常赞同万老师所说的必须在单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基础上再整合的观点。我想,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篇课文,每个单元再选准一个切入点,上一堂单元整合课,除了巩固文体知识,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让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于是我有点遗憾,如果教授一二单元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多好。
先谈一点对昨天王斌老师那堂课的评价。
课堂整体思路设计很好。整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学习第三单元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欣赏古诗中“意象”的切入点。这个设计很好地抓住了诗歌鉴赏的灵魂,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王老师的课堂设计大致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抛出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个意象?谈谈这个意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采取不断追问的方式,从而师生共同总结鉴赏意象时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个过程占了课堂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学生发言质量很高,教师循循善诱。第二个板块是当堂练习,用学到的方法写一段文字,抓住一到两个意象,鉴赏王安石的《桂枝香》。学生自学五分钟后交流了两个学生,未作过多评价,课堂便结束了。
整节课教师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对于诗歌的把握和理解,而后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再做理性的归纳和总结。最后用巩固练习的方式让知识落到实处,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学习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提升认识的途径。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总是在想,如果执教者是我,我该如何去教?我固然没有上过类似的课型,但语文课堂,甚至是所有学科的课堂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如果这一节课不能得,那这个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或者说,起码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对于这堂单元整合课而言,学生已经通过前面单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本单元诗词的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作者背景等知识有了足够的认识。因而,交流不是重点,提升才是目的。在单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看到的“意象”可能只局限于眼前,看到的影响意象的因素只局限于本首诗歌。所以,这堂课的目的便在于从这些零散的认识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指导以后的学习,学会运用自己学到的本事进行诗歌鉴赏。基于这一点,我们便要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稍微改动一下,将教和学的重点放在总结提升和实际运用上。那么,如果基于学情设计这堂课的起点,如何避免交流的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时又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呢?
我想到的解决方法便是教学内容前置。
课堂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每一分钟都很宝贵,都不能浪费。因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直取要害。如果是我来执教,我可能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一个书面作业。将课堂上的主问题用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老师们也都了解,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学生最常见的就是“说话的巨人,书写的矮子。”然后,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照自己的课堂预设,对照具体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的作业做一个基本的分类,挑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标记出来,第二天课堂上加以展示、评价。然后在交流展示的基础上,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总结,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评价、辨析,自己总结出鉴赏意象的标准和规律。
说到这里,有的老师可能会质疑,你自己的学生可以这样前置,如果是上比赛课或者公开课,如何处理?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想,如果是陌生的学生,那我们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走动巡视,观察学生的表达情况,从而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最佳发言对象。
师生对话可以自由、平等,但课堂决不能随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绝不能无原则地跟着学生“漫游”。
以上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教学重点的处理。
下面是我想到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学以致用。
课堂生成的结论性的东西,如果只是让学生看看、听听,那么,知识也好,能力也罢,还是学生的“身外之物”。他们必须学会去用,方能把别人的本事、老师的本事,变成自己的本事。对于意象的欣赏,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从物象本身的属性、特征,还是结合背景,或是修饰性的词语等等,学生的思维路径往往比较单一,所以,课堂练习的主要目标便是落实。
王老师的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鉴赏的时间,然后进行了比较“仓促”的交流。在我看来,这种为了交流而交流的环节实际上是无效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评价。对学生而言,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方能成其根本。如果这堂课下来,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又收获了新的东西,获得了新的体会,那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愿景。所以,如果我来处理最后一个环节,我可能会挑选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按照课堂总结的规律进行评价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鉴赏更科学、更全面。然后在分析一到两个实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自主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为自己的思考和课堂的收获架起一座桥梁。因而,我认为,这个环节的时间一定要有保障。否则,学生对于鉴赏“意象”的认识和课前没有任何区别。
单元整合教学,让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那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的目的,不就是在“温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知新”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获得自我提升吗?在语文教学的前行路上,感谢如王斌老师这样的示范者,感谢如万老师这样的引领者。是他们让我觉得思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