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还需要板书吗?
(2016-03-13 10:09:57)
标签:
课堂板书黑板传统与创新杂谈 |
分类: 课堂有感 |
从前,人们常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形容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了千千万万的教室,老师们的教学手段也随着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走入课堂时会发现,原先“霸气”十足的黑板竟成了摆设,一节课下来,空空如也的样子令人不由叹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中,传统的黑板从此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吗?课堂上再也不需要板书了吗?
板书展示的是教师深厚的基本功。
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想一想自己的经历,多少年后,老师讲过的那道题、那篇课文早就不记得了,但是老师讲课时神采飞扬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诵读,还有洋洋洒洒的板书会一直印在我们脑海深处,成为我们学生时代定格在记忆中的最美好的画面。那样漂亮的字体,引无数孩子羡慕、崇拜、模仿,甚至成为孩子们喜欢这门课的最重要的理由。换句话说,教师的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给学生以美的示范与享受。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字体就是你的一张名片。可我们做老师的也都反思一下,我们给学生的是一张怎样的名片?不可否认,很多教师的基本功并没有与时俱进,相反,丑陋的字体让他们“羞于”在学生面前“出手”,于是干脆不写,用课件展示既清晰又漂亮,何乐而不为?可是,要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些老师们抛弃黑板、放弃板书的时候,失去的或许正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东西。
板书可以展示课堂教学的清晰思路。
很多教师现在很习惯也能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有时将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确实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但是这件事情的另一个弊端就是,这些图片或者声音,在课堂上停留的时间都很有限。有的老师有时一节课会制作好几十张幻灯片,确实狠下了一番工夫。而且在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也确实很兴奋。但是翻完了呢?课堂小结的时候呢?你要讲的知识“散落”在各处,学生如何对你传授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和我们以前调侃的“肢解美女”又“异曲同工”了。
而传统的板书就可以承担多媒体课件不能完成的这项工作。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课堂教学的思路就一步步很清晰地渐渐呈现出来,直观地显现课堂教学的脉络。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这种整体性的认识,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不是“美女”的胳膊或者眉毛,而是她美丽的身影和神韵。因此,知识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长,便于学生总结归纳、记录、复习巩固,这就是板书较之多媒体课件的一个优势。
板书可以展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们现在总是力求教学的过程既能完整有效、突出重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事与愿违的是,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我们检测学生们学习效果的时候,往往令人大光其火:他们甚至连我教的那个最最重点的数学名词都没有记住!
众所周知,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重点展现的是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可能只出现最重要的结论。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势必会将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信息上。当然,也不能排除很多学生只会在图片和视频中看热闹,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而传统的板书就能够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精华,提纲挈领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接纳完其他信息后,一抬头,便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从而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所以,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板书可以记录课堂生成。
教师上课之前,肯定会根据教材和学情对课堂做出种种预设,从而将自己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做到最完美。但是,知识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认识却千差万别。有不少课堂,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令老师措手不及,最后不得不尴尬地以“知识长者”的身份生硬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中,否则,制作好的课件怎么用!于是也会常常感叹,提前制作好的精美课件有时真的竟成了课堂的“鸡肋”。试想,用预设代替生成的课堂可是成功的课堂?这时候,板书的优势就得以呈现了。孩子们畅所欲言时,我们可以跟随他们的思路在黑板上灵活记录,在师生思维碰撞时,我们也可以随时擦拭并更正,用这种不固定的动态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肯定他们的个性化认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有时根据课堂的需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和老师共同板书,比如我们常说的“爬黑板”。有些老师很会使用这种形式,不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暴露典型错误,而且还经常采用红白双色笔让学生订正改错。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不但极大地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也能对教师有效地了解学情起到关键作用。
有人说,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属于冷冰冰的人机交流,而教师运用板书教学则属于富有情感的师生对话,这话确实不无道理。传统的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是衡量教师教学功底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排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直观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只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将这两者界定为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简单地用一个完全取代另一个。事实上,当它们在课堂上同时存在,并能优势互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一起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时,我们的课堂就距离完美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