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2006年水质信息查看

(2007-08-12 21:51:03)
标签:

社会/纪实

 

 
中国2006年水质信息查看
 
 
所属地区
中国
年份
2006
地表水水质综述
    2006 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实际监测的745 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 个,湖库点位152 个),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等。与上年相比,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主要河流水质综述
七大水系水质
    2006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国控网七大水系的197 条河流408 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七大水系监测的98 个国控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3%、31%和26%。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水体为中度污染。

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103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17%和7%。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云南昭通段和安徽芜湖段为轻度污染,其余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支流总体属轻度污染,水质状况与上年持平。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岷江(岷江眉山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赣江南昌段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和氨氮);沱江水质轻度污染。
    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为优,6 个国控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国控省界断面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省界断面水质无明显变化。20 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85%,Ⅳ、Ⅴ类占10%,劣Ⅴ类占5%。

黄河水系 
    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44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0%、25%和2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黄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干流宁夏段、内蒙古包头段、河南三门峡段、山东菏泽段水体为轻度污染;其它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
    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伊河和洛河水质优良;灞河、大黑河、沁河和伊洛河为轻度污染;渭河(陕西段污染尤为严重)、湟水河、北洛河、汾河和涑水河为重度污染。
    黄河国控省界断面水体为中度污染。11 个省界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46%,Ⅳ类占18%,劣Ⅴ类占36%。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33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2%、15%和3%。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氨氮。
    珠江干流总体水质良好,水质与上年持平。广东长洲断面和莲花山断面水质为轻度污染,其它断面水质均为优或良好。
    珠江支流总体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打帮河、柳江、左江、漓江和桂江水质为优;北盘江、都柳江、邕江、龙江、右江和贺江水质良好;深圳河为重度污染。
    珠江省界断面水质总体为优。7 个国控省界断面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

海南岛内河流
    海南岛内2条独流入海河流中,万泉河水质为优;海甸溪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水质较上年无明显变化。

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水系属中度污染。42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4%、55%和21%。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吉林省吉林市段、松原段和黑龙江哈尔滨上游段水质良好,其余河段为轻度污染。
    松花江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支流水体水质变差。嫩江、雅鲁河和洮儿河为轻度污染;牡丹江为中度污染;阿什河、呼兰河、饮马河和伊通河为重度污染。
    松花江国控省界断面水质为轻度污染。

淮河水系 
    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86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26%,Ⅳ、Ⅴ类为44%,劣Ⅴ类为30%。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淮河干流整体属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淮河干流水质好转。安徽段为轻度污染,其余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
    淮河支流总体属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淮河支流水质好转。主要一级支流中,史灌河水质优;西淝河水质良好;洪河、沱河、?负印?
潢河、浍河为轻度污染;涡河、颍河为重度污染。山东境内河流总体为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沂河、?p河水质良好;沙沟河、武河、东邳苍分洪道、沭河、新沭河、张疃河、京杭大运河、东渔河、西支河为轻度污染;白马河为中度污染;城郭河、泗河、光府河、洙赵新河为重度污染。
    淮河国控省界断面总体属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32 个省界断面中,Ⅲ类水质断面占16%,Ⅳ、Ⅴ类占53%,劣Ⅴ类占31%。

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总体为重度污染。63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22%,Ⅳ、Ⅴ类占21%,劣Ⅴ类占57%。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海河干流为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海河水系其它主要河流为重度污染,水质较上年无明显变化。滦河水质良好,永定河为轻度污染;北运河、漳卫新河、大沙河、子牙河、马颊河、徒骇河为重度污染。
    海河国控省界断面总体属重度污染。20 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30%,Ⅳ、Ⅴ类占30%,劣Ⅴ类占40%。

辽河水系
    辽河水系属重度污染。37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35%,Ⅳ、Ⅴ类为22%,劣Ⅴ类为43%。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辽河干流属中度污染。13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占31%,Ⅳ、Ⅴ类占31%,劣Ⅴ类占38%。老哈河水质良好,东辽河和西辽河为轻度污染,辽河为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好转。
    辽河支流中,西拉沐伦河属轻度污染,条子河和招苏台河为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辽河水系省界断面水体为重度污染。3 个水质监测断面中,老哈河甸子断面(辽-蒙)为Ⅱ类水质,福德店断面(吉、蒙-辽)为劣Ⅴ类水质,东辽河四双大桥断面(吉-辽)为劣Ⅴ类水质。
    大辽河及其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水质与去年持平。太子河为中度污染,大辽河、浑河为重度污染。
    大凌河水体为重度污染。3 个监测断面中,王家沟断面水质为Ⅳ类,张家堡、西八千断面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浙闽区河流
    浙闽区河流总体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32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5%,Ⅳ、Ⅴ类占25%,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西南、西北诸河
西南诸河 
    西南诸河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17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2%,Ⅳ类占6%,劣Ⅴ类占12%。主要污染指标为铅、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
西北诸河 
    西北诸河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28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2%,Ⅳ类占14%,劣Ⅴ类占4%。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1]

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磷、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挥发性酚及铜的污染。总磷污染以黄河、长江及黑龙江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黄河和黑龙江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石油类及挥发性酚污染以松花江渔业水域相对较重。与2005年相比,总磷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铜的污染范围有所减小。[4]
主要湖库水质综述
    2006 年,27 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 个(占22%),Ⅳ类水质的湖(库)1 个(占4%),Ⅴ类水质的湖(库)5 个(占19%),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3 个(占48%)。其中,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水库水质好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轻。

太 
湖 体 
    湖体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年均值分别达到Ⅲ类、Ⅳ类水质标准,但因总氮污染严重,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在21 个国控监测点位中,无Ⅰ~Ⅳ类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点位分别占14%和86%。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与上年相比,湖体水质无明显变化。
环湖河流 
    太湖环湖河流为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87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20%,Ⅳ、Ⅴ类占49%,劣Ⅴ类占31%。

滇 
湖 体 
    滇池湖体总体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氨氮。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外海水质变差。
环湖河流 
    滇池环湖河流为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8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类水质断面占12%、Ⅳ类占25%、劣Ⅴ类占63%。

巢 
湖 体 
    巢湖湖体水质总体为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与上年相比,巢湖水质好转。巢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环湖河流 
    巢湖环湖河流12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包括两个纳污控制断面),Ⅲ类水质断面占8%,Ⅳ、Ⅴ类占67%,劣Ⅴ类占25%。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总氮。

其它大型淡水湖泊
    个重点国控大型淡水湖泊中,兴凯湖为Ⅱ类水质;洱海为Ⅲ类水质;镜泊湖为Ⅳ类水质;洞庭湖、鄱阳湖为Ⅴ类水质;洪泽湖、南四湖、达赉湖和白洋淀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与上年相比,南四湖和鄱阳湖水质略有下降,其它大型淡水湖水质无明显变化。
    营养状态评价表明:洱海、鄱阳湖为中营养状态;洞庭湖、洪泽湖、南四湖、镜泊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达赉湖为中度富营养状态;白洋淀为重度富营养状态。

城市内湖
    监测统计的5 个城市内湖中,昆明湖(北京)为Ⅲ类水质,西湖(杭州)、东湖(武汉)、玄武湖(南京)、大明湖(济南)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总磷。与去年相比,昆明湖水质好转,玄武湖水质变差,其余城市内湖水质无明显变化。
    昆明湖为中营养状态,玄武湖、西湖、大明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东湖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大型水库
    监测统计的10 座大型水库中,石门水库(陕西)为Ⅱ类水质;丹江口水库(湖北)、密云水库(北京)、董铺水库(安徽)、千岛湖(浙江)为Ⅲ类水质;于桥水库(天津)、松花湖(吉林)为Ⅴ类水质;大伙房水库(辽宁)、崂山水库(山东)和门楼水库(山东)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与上年相比,于桥水库水质由Ⅳ类变为Ⅴ类,水质变差;其它9 座大型水库水质无明显变化。
    大伙房水库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密云水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余7 座大型水库均为中、贫营养状态。[1]

 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总磷和总氮的污染依然比较严重。与2005年相比,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及石油类的污染范围有所增加。[4]
主要水源地水质综述
    107 个重点城市(未包括113 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的济宁、曲靖、泰安、铜川、咸阳和株洲市)的382 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

    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15.9 亿吨,达标水量11.5 亿吨(占72.3%),不达标水量4.4 亿吨(占27.7%)。河流型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1]
地下水水质综述
    根据2006 年163 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水质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125 个城市中,与2005 年相比,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有21 个,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中南等地区;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有95 个,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水质呈好转趋势的城市9 个,呈零星分布。

    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75 个城市中,与2005 年相比,主要监测点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12 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58 个,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水质呈好转趋势的城市5 个,呈零星分布。[1]

据对163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区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水质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 


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125个城市中,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有21个,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95个,水质好转的城市9个。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75个城市中,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12个,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58个,水质呈好转趋势的城市5个。 [3]
近海海域水质综述
?海水水质
    2006 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 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 个百分点。
    四大海区中,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水质为中度污染。
渤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9.6%,与上年相比,上升3.6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1.7%,上升2.5 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黄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与上年相比,下降5.2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6.1%,下降5.0 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pH 和活性磷酸盐。

东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1.5%,与上年相比,上升6.0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2.2%,下降0.5 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

南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8%,与上年相比,下降2.0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8.1%,上升2.0 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pH。

    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超过80%;胶州湾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占75%;闽江口为中度污染,二类和四类海水各占50%;杭州湾、长江口、辽东湾、珠江口和渤海湾水体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不足40%。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滴滴涕、多氯联苯和砷等的污染,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程度有所加重,范围有所扩大。

?近岸海洋贝类污染
    2006 年,中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贻贝监测计划,所监测的主要生物种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多年监测结果显示,中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滴滴涕、铅、砷、镉和石油烃的残留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以滴滴涕的下降幅度显著。

?赤 
    2006 年,中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 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面积约19840 平方公里,较上年约减少27%。
    发生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1 次,累计面积18540 平方公里,分别占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面积的33%和93%。超过1000 平方公里的赤潮发生7 次,较上年减少2 次,累积面积减少51%。
    赤潮高发区集中在东海海域,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发生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8%和76%;大面积赤潮主要出现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等海域。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夜光藻等。有毒赤潮生物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41 次,累积面积约14970 平方公里,占全年赤潮累积发生次数和面积的44%和75%,与上年相当。[1]



    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近海大部分水域水质良好;远海海域水质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约1.0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近岸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2-2006年五年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维持在13.9-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约15.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岸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平均为11.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的55%,占近岸功能区总面积的60%,近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一直高居四大海区之首,维持在26%~41%之间。
    近岸海域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近岸海域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持续增高,河口生态环境受损。由大气输入海洋的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趋势。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力度,对全国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全面监测。约81.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沿岸、长江口沿岸和广西沿岸等。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要量(CODCr)、磷酸盐、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四个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90.4%,黄海77.3%,东海79.4%,南海88.2%。广西、上海和山东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均超过90%。首次开展了部分入海排污口的特征污染物监测,结果显示,排海污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铊、铍、锑等剧毒类重金属普遍检出。
    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超过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海水污染程度加重,80%以上的监测区域海水质量为四类和劣四类,4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全部为劣四类水质;底栖环境恶劣,沉积物质量大都劣于三类国家标准,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退化,耐污种增多,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经济贝类难以生存,甚至出现了30多平方公里的无底栖生物区。周边海洋功能区受损严重。
    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河口产卵场退化、生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我国目前仍处于赤潮多发期,因有毒藻类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海域。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严重。海岸侵蚀范围和强度仍在不断增大。
    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状况。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约60%的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能够满足增养殖业水域要求。[2]

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近海大部分水域水质良好,远海海域水质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3]

 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渤海和东海区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污染以渤海湾、东海区和珠江口渔业水域相对较重;石油类污染以长江口和南海区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与2005年相比,活性磷酸盐的污染基本稳定,无机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铜的污染范围有所减小。

  海水重点养殖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东海区和南海区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污染以东海区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与2005年相比,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的污染范围有不同程度减小。

  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中,主要受到铜、镉、砷和铅的污染。铜和镉污染以东海区和南海区部分区域相对较重;砷和铅污染以南海区部分区域相对较重。[4]
水质综合指数
0.000000
地表水超标断面占总断面比例
0.000000
地下水超标比例
0.000000
饮用水达标比例
0.000000
信息来源
[1]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报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06-04
[2]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新闻发布会,国家海洋局,2007年1月12日
[3] 200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部,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4] 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渔业政务网,2007-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